臘梅隨筆
作者:張華
今年的冬至仿佛與大雪相約好了似的,先后出現(xiàn)在雙休之時,也恰逢連日陰雨之后的太陽首次露臉之際。戶外的溫度雖是沒升什么,但陽光普照之下,予人的心里卻是暖暖的。
驀然想起宋代詩人胡寅的《臘梅》一詩,“不辭開后苦寒侵,為與騷人托契深??傻L光回歲律,更分華色掞儒林。欲歌白雪詞難和,試挽幽香力尚禁。等是美名無玷染,臘梅何事色如金”。詩中皚皚的白雪,遺世的臘梅,絲絲的清香,相映生輝,構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畫,讓人神往而感嘆。
重慶的冬日是少雪的,即使到了數(shù)“九”的冬至,也是極少的。但卻絕沒有宋代詩人盧梅坡所說“有梅無雪不精神”之狀況,倒是“有雪無詩俗了人”才是真的。于是就想趁著難得的冬日暖陽賞一回臘梅。
在重慶賞臘梅非北碚區(qū)的靜觀鎮(zhèn)莫屬,也是中國臘梅之鄉(xiāng)三大地之一,而且還是唯一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另外兩地,河南省鄢陵縣以及湖北省保康縣。
靜觀的臘梅觀賞區(qū)分為A、B兩個區(qū),A區(qū)位于素心村,B區(qū)位于萬全村。
經(jīng)蘭海高速,從云漢大道下道,迂回曲折盤山而行,山道上見著不少觀梅之人和車。到得B區(qū)觀賞地,卻是遍山遍坡光禿禿的臘梅樹,以及那零落飄舞的黃葉。失望之余問及當?shù)厝?,他們說:“好早呢”。聽得此話,頓感啞然,心卻想著,“怎么會呢?已然隆冬了呀”。當?shù)厝藙裎覀兊紸區(qū)一看,說那里開了些許。聽得此說,抱著“既來之則安之”又向A區(qū)出發(fā)。
到了A區(qū)門口,已然見著不少賣臘梅的。還算比B區(qū)像樣一點,至少有些臘梅之鄉(xiāng)的樣子了。
到了賞梅區(qū),仍然沒看到盛開的臘梅,不過好歹眼見著枝丫上掛著些許的花蕾,總算給人予希望而不是B區(qū)的失望,算是有了一點慰籍。
出得A區(qū)門口,看著賣花之人擺放的臘梅,委實可愛。那一朵朵形若吊鐘的臘梅花,疏密有致地點綴于枝丫上,顯得那么的溫潤典雅。
拿起一株臘梅置于鼻下,深深一吸,一縷艷而不俗的濃郁香氣霎時侵滿心脾,不由自主地閉上了雙眼,竟至陶醉了起來。腦海里卻是一下浮現(xiàn)出唐代詩人崔道融的詩句:“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賣花人見我如此,遂笑道:“看你如此喜歡臘梅,買一枝吧!”我睜開眼笑應道:“好吧!”
其實我對于臘梅的喜好,倒不全是它的傲骨高潔,歲末沖寒而開的浩然正氣,還因為它承載的一些歷史,那些歷代文人對它的詠嘆詩詞及史跡。這或許出自于自己比較喜歡看史實的緣故吧。
毫無疑問,歷代詩人對百花的詠嘆詩詞中,數(shù)梅最多。諸如,“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等等。
在諸多詠梅詩詞中,我倒認為有個人值得一提,他寫的《臘梅》一詩中,其中兩句對偶堪稱經(jīng)典,“枝橫碧玉天然瘦,蕊破黃金分外香。反笑素黃渾淡抹,卻嫌紅艷太濃妝?!眱删鋵ε济撍浊逍拢閼迅哌h。大凡定然都認為必是中原文人翹楚之作,其實作者是契丹人,是蒙古帝國的大政治家耶律楚材。因為他,才使華夏文明延續(xù)不斷,也才使后來的我們知道自己的華夏歷史。
耶律楚材自幼學習漢文化,從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
在他入仕輔弼成吉思汗及窩闊臺汗三十年間,出臺了許多舉措,采用漢法,開科取士,重用中原文人,使得蒙古帝國的游牧文化在適應華夏文明的道路上大大前進了一步,為后來的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也讓華夏文明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其功不亞于秦朝之王翦、漢朝之張良、蜀之諸葛、唐之房玄齡,且有超越之實。如非他,當今世界文明古國并唯一延續(xù)下來的中國不復存焉。
作者簡介:張華,畢業(yè)于四川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喜好散文、詩詞,作品散見于網(wǎng)絡文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