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內(nèi)第十九
【題解】
境內(nèi),即四境之內(nèi)。本章的題目是從首句中摘出的兩個字,并無提綱挈領(lǐng)之效。在本文中,商鞅闡述秦國的一系列軍政制度,包括戶籍制度、服役制度、爵位制度、晉升制度、建軍制度、賞罰制度、考核制度、喪葬制度和攻城方略等。雖然內(nèi)容顯得零散,卻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
【19.1】四境之內(nèi),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白話】在國家的四境之內(nèi),無論男女都要在官府的戶籍上登記名字。新生的就寫上,死了的就注銷。
【19.2】其有爵者乞無爵者以為庶子①,級乞一人。其無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隨而養(yǎng)之軍。
【白話】有爵位的人可以申請讓無爵位的人充當(dāng)其庶子,有一級爵位就可以申請一個庶子。當(dāng)沒有戰(zhàn)事的時候,庶子每月為其大夫服役六天。如果遇到戰(zhàn)事,庶子就需要隨軍為其大夫做飯。
【姚注】
①庶子:家臣、仆人。
【19.3】爵自一級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出公①;爵自二級已上至不更,命曰卒②。其戰(zhàn)也,五人來簿為伍,一人兆而輕其四人③,能人得一首則復(fù)。五人一屯長,百人一將。其戰(zhàn),百將、屯長不得,斬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論,百將、屯長賜爵一級。
【白話】爵位的第一級是公士,自第一級向下直至小夫,分別任命為校、徒、操。自第二級上造上至第四級不更,任命為卒。在戰(zhàn)爭中,五個人編為一個名冊,稱為一伍。如果其中一人逃跑,則其余四人受刑。如果四人中有誰能斬得敵人一顆首級,則可免除刑罰。每五人設(shè)一屯長,每百人設(shè)一將。作戰(zhàn)時,將、屯長若不能斬得敵人的首級,那就斬將、屯長的首級。如果斬得敵人首級的數(shù)量在三十三個以上,就算達到了標(biāo)準(zhǔn),賜將、屯長升爵一級。
【姚注】
①出公:始于公士,意即爵位從下到上的排序是從公士開始。秦自商鞅變法后為獎勵軍功,實施二十等爵制。這二十等級分別是: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guān)內(nèi)侯;二十,徹侯。
②卒:先秦時期的軍職?!吨芏Y·地官·司徒·小司徒》記: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周禮·夏官·敘官》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二十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五人為伍,伍皆有長?!庇纱丝芍煌诤笫莱S脕碇阜Q一個普通的士兵,“卒”在先秦時曾被用來指稱一支百人的隊伍。
③一人兆而輕其四人:兆(táo),通“逃”,逃跑。輕(jǐng),通“剄”,刑罰。《說文解字》記:“剄,刑也。”此句意指五人連坐,一人逃跑則其余四人受刑。
【19.4】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將之主,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國封尉,短兵千人。將,短兵四千人。戰(zhàn)及死吏,而輕短兵,能一首則復(fù)。能攻城圍邑斬首八千已上,則盈論;野戰(zhàn)斬首二千,則盈論;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將盡賞。行間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為上造也;故爵上造,就為簪裊;故爵簪裊,就為不更;故爵不更,就為大夫。爵吏而為縣尉,則賜虜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而為國治,就為官大夫;故爵官大夫,就為公大夫;故爵公大夫,就為公乘;故爵公乘,就為五大夫,則稅邑三百家①。故爵五大夫,就為大庶長;故大庶長,就為左更;故三更也②,就為大良造。皆有賜邑三百家③,有賜稅三百家。爵五大夫,有稅邑六百家者,受客。大將、御、參皆賜爵三級④。故客卿相⑤,論盈,就正卿⑥。
【白話】統(tǒng)領(lǐng)五百人的長官,配置持短兵器的衛(wèi)兵五十人。統(tǒng)領(lǐng)兩個五百人的長官,是統(tǒng)領(lǐng)將的長官,配置衛(wèi)兵一百人。俸祿為一千石的縣令,配置衛(wèi)兵一百人;俸祿為八百石的縣令,配置衛(wèi)兵八十人;俸祿為七百石的縣令,配置衛(wèi)兵七十人;俸祿為六百石的縣令,配置衛(wèi)兵六十人。國尉,配置衛(wèi)兵一千人;大將,配置衛(wèi)兵四千人。如果長官戰(zhàn)死,衛(wèi)兵要受刑罰;如果衛(wèi)兵中有誰能斬得敵人一顆首級,則可免除刑罰。在圍攻城邑的戰(zhàn)爭中,能斬得敵人首級的數(shù)量在八千顆以上的,就算達到標(biāo)準(zhǔn)。在野戰(zhàn)中,能斬得敵人首級的數(shù)量在兩千顆以上的,也算達到標(biāo)準(zhǔn)。這樣,全軍自操、校以上直至大將的各級官兵都能獲得獎賞。軍中的官吏,原爵位是公士的,升為上造;原爵位是上造的,升為簪裊;原爵位是簪裊的,升為不更;原爵位是不更的,升為大夫。受爵的官吏升為縣尉的,賞賜六個奴隸,另加五千六百錢。原來的爵位是大夫而擔(dān)任國家治理工作的,升為官大夫;原來的爵位是官大夫的,升為公大夫;原來的爵位是公大夫的,升為公乘;原來的爵位是公乘的,升為五大夫;賞賜可以收稅的封邑三百戶。原來的爵位是五大夫的,升為大庶長;原來的爵位是大庶長的,升為左更;原來的爵位是左更的,升為大良造。他們都能獲賞完全隸屬的封邑三百戶和可以收稅的封邑三百戶。原來的爵位是五大夫,又有了六百戶可以收稅的封邑,就可以收養(yǎng)門客了。大將、御者、驂乘都賞賜爵位三級。原來是以客卿身份為相的,達到標(biāo)準(zhǔn)后就能升為正卿。
【姚注】
①稅邑三百家:以這三百家的稅收作為卿大夫的俸祿。
②三更:即左更、中更、右更,位于爵位的第十二至第十四等級。
③賜邑三百家:將這三百家完全賞賜給卿大夫。前文所提的“稅邑”和后文所提的“賜稅”,只是將征稅權(quán)賞賜給卿大夫,不包括土地和人口的統(tǒng)治權(quán);而“賜邑”則是將土地和人口的統(tǒng)治權(quán)都賞賜給卿大夫。
④御、參:御,御者,車夫;參,驂乘,陪乘。古代乘車之法,以尊者居左,御者居中,驂乘居右。御者和驂乘因隨侍在尊者身旁,故而論功行賞時獲益極豐。
⑤客卿:別國的人在本國做官,其地位是卿,而以客禮待之,故稱客卿。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記:“(秦昭襄王)乃拜范雎為客卿,謀兵事?!?/span>
⑥正卿:國家最高軍政大臣,權(quán)力僅次于國君。
【19.5】以戰(zhàn)故,暴首三①,乃校,三日,將軍以不疑致士大夫勞爵。夫勞爵,其縣過三日有不致士大夫勞爵,罷其縣四尉,訾由丞尉②。
【白話】停戰(zhàn)之后,將所斬獲的敵人首級拿出來展示三次,然后予以核實。經(jīng)過三天,將軍確認(rèn)沒有疑問,就對士大夫們論功行賞,賜予爵位。如果縣令過了三天還沒有將相應(yīng)的功勞爵位賞給士大夫們,就罷免那里的四個尉官,具體事宜由該縣的縣丞和縣尉來審核。
【姚注】
①暴(pù):通“曝”,曝露,展示。
②訾(zī):衡量,計量。
【19.6】能得爵首一者①,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白話】能夠斬獲敵軍中有爵位者的首級一顆,賞賜爵位一級,增加田地一頃,增加宅地九畝,給予庶子一人,這樣就能在軍隊或者官府擔(dān)任官吏。
【姚注】
①爵首:有爵位者的首級。蓋前文所述,皆斬殺敵軍士兵的首級;本段所述,為斬殺敵軍有爵位的軍官首級,故獲得的獎賞更豐厚。
【19.7】其獄法,高爵訾下爵級。高爵罷,無給有爵人隸仆。爵自二級以上,有刑罪則貶。爵自一級以下,有刑罪則已。
【白話】刑法規(guī)定,由爵位高的人審判爵位低的人。爵位高的人被罷免后,不再給他配備有爵位者才能享用的奴仆。爵位在二級以上的,犯罪后降低爵位;爵位在一級以下的,犯罪后就取消爵位。
【19.8】小夫死,以上至大夫,其官級一等,其墓樹級一樹。
【白話】自小夫以上直到大夫,官爵每高一級,死后的墳?zāi)古跃投喾N一棵樹。
【19.9】其攻城圍邑也,國司空訾其城之廣厚之?dāng)?shù)。國尉分地,以徒、校分積尺而攻之,為期,曰:“先已者當(dāng)為最啟,后已者訾為最殿。再訾則廢。”內(nèi)通則積薪,積薪則燔柱①。陷隊之士,面十八人。陷隊之士,知疾斗,不得,斬首;隊五人,則陷隊之士,人賜爵一級。死,則一人后。不能死之,千人環(huán)②,規(guī)諫,黥劓于城下③。國尉分地,以中卒隨之④。將軍為木臺,與國正監(jiān)、與王御史參望之⑤。其先入者,舉為最啟;其后入者,舉為最殿。其陷隊也,盡其幾者⑥;幾者不足,乃以欲級益之。
【白話】在圍攻城邑時,國司空負(fù)責(zé)測算城墻的寬度和厚度,國尉負(fù)責(zé)劃分攻城的位置,讓徒、校分別承擔(dān)各自需要挖掘的體積,然后約定期限,命令道:“最先完成的列為頭功,最后完成的列為末等。如果兩次被列為末等,那就不要他了?!蓖谕ǖ匠菈Φ紫潞缶投逊e柴草,堆積柴草后就焚燒木柱。每個準(zhǔn)備攻擊的方面,都安排十八個沖鋒敢死之士。這些沖鋒敢死之士,都知道要拼死力戰(zhàn),如果不成功,就會被斬首。一個沖鋒隊如果能斬得五顆首級,則每個隊員都能賜爵一級。如果隊員中有人戰(zhàn)死,則可以由家里的一個人來繼承他的爵位。如果不能拼死殺敵,就在上千人面前將其車裂;如果有人出面勸諫,就在城下對勸諫者刺面割鼻。國尉劃分攻城的位置后,讓中軍的卒官帶著隊伍跟隨沖鋒隊。將軍讓人搭建木臺,與國家的正監(jiān)和君主的御史一同觀望戰(zhàn)事。先攻入的,列為頭功;后進入的,列為末等。那些沖鋒隊員,全都是由自愿申請的士兵組成。如果自愿申請的人不夠,就用想要晉升的人來補足。
【姚注】
①燔(fán)柱:焚燒木柱。古代筑城時先在泥土中打下木柱以作為基礎(chǔ),然后再壘砌城墻。若將木柱焚燒,則城墻極易倒塌?!锻ǖ洹けすコ菓?zhàn)具附》記:“鑿地位道,行于城下,用攻,其城往往建柱,積薪于其柱,圜而燒之,柱折城摧?!?/span>
②環(huán):通“轘”,古代一種用車分裂人體的酷刑。
③劓(yì):古代一種割掉鼻子的酷刑。
④中卒:中軍之卒。古代行軍時常將軍隊分為左、中、右,或者上、中、下三軍,其中主將居于中軍,故中軍通常都是三軍之中實力最強的。
⑤參:一同。
⑥幾(jì):通“冀”,希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