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州鑼鼓
崔小紅
在中國民俗文化長廊中,鑼鼓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
在富饒的淮河兩岸,在蒼翠的八公山下,壽州鑼鼓帶著麥香,帶著稻浪,帶著激情與光榮的夢想,排山倒海而來,托舉起生命本能的鏗鏘。
還沒有走進壽縣,就已經聽到壽州鑼鼓的聲浪。一波波襲來,虎嘯龍吟,萬馬奔騰,音響強烈,節(jié)奏鮮明,人物情緒被渲染的如同壽西湖里種滿了紅火的高粱。
這種聲響,弱拍處,鼓點靈活,強拍時,慷慨激昂,聲震長空,卷作千雷震地聲,好似東風湖農場午收季節(jié)的金黃麥浪帶著生命的偉力以氣勢見長。
壽州鑼鼓的隊形不像安塞鑼鼓那樣排成一行又一行。壽州鑼鼓的隊形永遠站成一個圓形,這個圓是環(huán)繞老城一周的長度為7147米的古城墻,是裝滿一籮筐故事的賓陽門甕城上夜生的白色月光,是肥水之戰(zhàn)以少勝多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壯懷激烈,粗獷豪放。
壽州鑼鼓隊形的這個圓,是圓滿,是團結。銅鑼手在圓里跳躍,奔跑,知進退。敲鈸打鼓的人們站在外圍,鼓點、鑼點、鈸點各司其職,萬眾一心,搖旗吶喊,齊頭并進,于是就有了足夠的理由相信楚國故地必然充滿鮮活的希望。
壽州鑼鼓是火紅色的。火紅的油漆刷上腰鼓,火紅的綢緞系上銅鈸,火紅的絲帶扎在腰間,火紅的激情跳躍起來。
火紅的鑼鼓,火紅的壽州,火紅的活力充滿自信?;鸺t色是壽縣摘帽子脫貧后的情緒類型,火紅是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迎春喜慶,火紅是打虎上山時的果敢與堅毅,火紅更是成熟的氣息彌漫在郝家圩果園里散發(fā)出的誘人清香。
壽州鑼鼓是打擊樂器——咚咚,啌啌(qiāng),哐哐,鏜鏜(táng),不嬌柔,無造作,鑼鼓喧天,鼓樂齊鳴。碰奏出壽縣獨特的自然條件,深厚的歷史淵源,數(shù)千年的滄海桑田,在中華大地上,在美麗的淮南撞擊出特殊的音色與音響。
壽州鑼鼓具有生活化、通俗化、大眾化的民間屬性。它與時俱進,永遠自帶時代氣息。它體現(xiàn)了壽縣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精神風貌——勤勞儉樸,泰然自若,一鼓作氣,威武雄壯。
壽州鑼鼓是壽縣人思想感情最直接的流露。聆聽它,驚心動魄;觀看它,鼓動人心。它蘊含著強烈的藝術魅力與感染力,它造就了壽縣獨立的情趣與性格。
壽州鑼鼓很紅,一面紅旗獵獵響。壽州鑼鼓很正,不偏斜,合于法則,守于道義,一切恰好。
《壽州鑼鼓》
作者:崔小紅,省作協(xié)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