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一些人:
總之,生活中的大小事件,各種決定,都可以用兩個字“隨便”來解決。這樣的現象如今在部分孩子身上有所體現,讓家長覺得孩子省心的同時,又對孩子沒有主見的行為有些隱隱的擔憂。
小羅最近發(fā)現女兒做什么事都愛用“隨便”兩字來回答,總是是一副不大在意的樣子。
比如她領著女兒逛商場的時候,到了吃飯的點,她問女兒想吃什么,女兒說:“隨便,媽媽你吃什么我吃什么?!?/strong>
天氣炎熱,她問女兒想和綠豆湯還是冰水,女兒說:“隨便,都行。”
晚上寫完作業(yè),時間尚早,她問女兒要不要去看最新上映的電影,女兒說:“好啊,隨便?!?/strong>
女兒的表現讓她很不解,從前女兒不是這個樣子,問她什么問題,她的答案會很明確,而不是現在這樣看似隨和實際卻漫不經心樣子。
和女兒深入交談了一次,小羅才發(fā)現了原因。原來女兒曾經幾次表示中午想吃炸雞的時候,她以不健康的理由拒絕,并強行換上了女兒不喜歡吃的素菜,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女兒覺得溝通沒用,自己的意見反正也會被否定,干脆不不說,媽媽說什么是什么,一切交給媽媽決定,這樣自己還比較省力。
小羅發(fā)現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導致了自己的女兒失去了主見,愛說“隨便”。
★外部原因:
1:缺乏尊敬,“為你好”體現家長權威,讓孩子按照自己想法走
如同上文小羅的女兒一樣,不是孩子沒有主見,而是家長用自己的權威給孩子做了選擇,孩子的訴求得不到發(fā)泄和實現,久而久之,就將自己的想法壓抑起來,不去表達。
家長喜歡用經驗來說話,總覺得自己生活閱歷多,說話辦事的經驗優(yōu)于小孩子,孩子的想法與自己有分歧的時候,一句“為你好”甩過去,既體現了家長的權威,又將自己的想法強行過渡給孩子,表明自己正確的立場。
孩子感覺不被尊敬,卻也無可奈何。
時間久了,孩子失去表達欲,索性家長說什么就做什么,交給家長選擇,總是沒錯的。
2:無微不至,孩子失去思考欲望,進入“羊群效應”
心理學中,有一則羊群效應理論,大意是:
羊群平常都比較散亂,毫無紀律性。但是一旦有一只頭羊發(fā)現前方有更美的草地去吃草,其他羊也會不假思索地跟著一哄而上,不考慮草地是否危險或者前面是否有更好的草地。
通俗地來說,就是“從眾心理”。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小,思考能力弱,對于是非曲直的判斷不夠全面,行為處事聽從自己的安排就好,孩子的生活被家長安排得事無巨細。久而久之,家長的行為干涉了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孩子也沒有了獨立的思想和獨立做事的習慣。
孩子做事開始依賴他人,失去思考的欲望,不管是否還有更好的方式方法,從眾的“隨便”二字總能解決問題。
★內部原因:
自我不認可,害怕承擔責任,“隨便”成了逃避的理由
生活中,我們也曾因為一些事情堅持己見,最后導致了一定的損失,這些損失讓我們有切膚之痛,導致我們很長一段時間不敢自己做決定,對于自我產生了懷疑。
對于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導致孩子產生自我懷疑的事情可能很小,但是因為孩子心智發(fā)育不全,會將其后果或者責任無限放大,讓孩子生出“害怕”的情緒。
孩子會擔心自己想法做出的決定自己難以承受,害怕承擔導致猶豫不決,費心費力,而“隨便”不用思考太多,其責任也清晰可見,就成了很好的逃避理由。
1:陷入糾結,容易后悔,優(yōu)柔寡斷
俗話說“一千個群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
如果孩子沒有主見,就很容易受他人觀點影響,做事猶豫,陷入“糾結”中,最后期待他人給自己做決定。
如果他人的決定帶來了不好的結果,孩子又會后悔,等到下次做決定的時候,再次陷入選擇糾結,漸漸形成“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
2:迷失自我,沒有深入思考,機械模仿
經常說“隨便”的孩子,對于他人的觀點和看法,喜歡盲目順從,很少深入思考其中原因。應對事情,也是機械地模仿他人的辦法,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少,想得少,做得多,漸漸一切從眾,迷失自我。
3:依賴他人,“群體生活”,獨立性差
“隨便”一般代表怎樣都行,前提是在眾人都能接受的情況下。如果不是這樣的情況,“隨便”就失去了效用。
孩子經常說“隨便”,其獨立性比較差,如果讓其單獨去處理一件事,他就會覺得困難。他喜歡“群體”活動,這樣如果出了什么問題,群體容易遮蓋住自己的不足,更方便逃避責任。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西格爾研究發(fā)現,當一個問題對于某個人來說特別重要時,有人對此提出反對,如果他在這個問題上能說服這個“反對者”,讓其意見與自己保持一致,那么這個人更傾向喜歡那個“反對者”,而不是那個沒有提出意見的“支持者”。這一發(fā)現被稱為“改宗效應”。
“好好先生”在很多人眼中,不過代表著順從以及美意自己的思想,他們不會深入思考問題,只是看到問題的表面,相反,“反對者”會讓一個問題或者想法進入討論環(huán)節(jié),使得問題得到升華,相對而言,“反對者”會更讓人歡迎。
也就是說,人們對于自己的意見,喜歡不同的言論,然后享受將這些“不同的言論”一一說服的過程。這樣,自己的意見可以研究得更加深入,在過程中也更加加持了自己的意見。
愛說“隨便”的孩子事事征求別人的意見,恰恰缺少的就是“反對者”,或者“提出者”的精神。
人有主見是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家長該如何利用“改宗效應”,讓孩子變得有主見呢?
??多問孩子“怎么辦”,打破“無事可做,無事可想”的環(huán)境
有的孩子沒有主見,是因為家長在生活中大包大攬,把所有的事情都給孩子做了,造成孩子“無事可做,無事可想”環(huán)境。想要孩子改變,就要先打破這種環(huán)境,讓孩子自己行動起來。
家長可以在遇事的時候問問孩子:
總之,家長們別有心理負擔,將事情大膽地交給孩子去做,去安排,看到錯誤可以去提點,但不要插手,讓孩子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從“隨便”變成“我要怎么做”,最終樹立自己的觀點。
??告訴孩子敢于堅持自己的想法,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無論是美女的歌聲,還是鬣狗的狂吠,無論是鱷魚的眼淚,還是惡狼的嚎叫,都不會使我動搖?!∑章?/strong>
每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對于一件事情,詢問下孩子的看法,如果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有質疑,家長要讓他們堅定自己的想法,即便結果是錯的,失敗了,也無所謂。失敗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縱然痛苦,也能從眾汲取寶貴經驗,鍛煉自己的意志力。
??少用命令式的口氣溝通
有些家長比較嚴格,對于孩子說話的方式經常是:
這樣的語氣帶著命令式的口吻,讓孩子被動地接受家長的信息,內心抵觸,如果孩子這時提出的意見被家長駁回,那么下一次,他就很難開口再說自己的意見。漸漸地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習慣,習慣于家長說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和孩子的溝通中,家長應該少用命令式的口吻,多用詢問式的口吻,讓孩子自己想怎么辦。
??舉行家庭“辯論賽”,讓孩子體驗“有主見”的快感
家長可以經常在家中舉行一些小型“辯論賽”,三人之間,其中一個家長和孩子是一方,另一位家長為另一方。兩方提出不同的觀點,積極讓孩子發(fā)言,引導孩子想辦法說服自己,最終“假裝”認輸,讓孩子體驗到“有主見”的快感,這樣,孩子對于一個問題的看法就會深入,對于面對的事情,很難再說“隨便”了。
對于孩子是否有主見的問題,家長們你們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留言區(qū)討論,我是豆寶奶奶,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