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元人小令鑒賞之十二

元曲

【越調(diào)·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yuǎn)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yuǎn)(1250—1324),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貞書會”的重要人物,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被尊稱為“曲狀元”,在元代的文學(xué)史上具有極高的聲譽。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稱贊他是“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yuǎn)”,“姓名香貫滿梨園”。
  馬致遠(yuǎn)著有雜劇十五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fēng)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臥》七種。其雜劇內(nèi)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傾向都是宣揚浮生若夢、富貴功名不足憑,要人們一空人我是非,擺脫家庭妻小在內(nèi)的一切羈絆,在山林隱逸和尋仙訪道中獲得解脫與自由。劇中主張回避現(xiàn)實矛盾,反對人們?yōu)闋幦∽陨淼默F(xiàn)實利益而斗爭,這是一種懦弱的悲觀厭世的態(tài)度。但另一方面,劇中也對社會現(xiàn)狀提出了批判,對以功名事業(yè)為核心的傳統(tǒng)價值觀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適”放在更重要的地位,這也包涵著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雖然作者未能找到實現(xiàn)個體價值的合理途徑。 在眾多的元雜劇作家中,馬致遠(yuǎn)的創(chuàng)作最集中地表現(xiàn)了當(dāng)代文人的內(nèi)心矛盾和思想苦悶,并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征。
  馬致遠(yuǎn)同時是撰寫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有“曲狀元”之稱?,F(xiàn)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shù)17套。他的散曲大致可分為4大類:寫景、嘆世、閨情、世象,作者善于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人物形象鮮明等藝術(shù)特點。寫景作如《秋思》,如詩如畫,余韻無窮。他的嘆世之作也能揮灑淋漓地表達(dá)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為主,他的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chuàng)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北京馬致遠(yuǎn)故居

  在我國古代描寫秋景的眾多詩詞中,馬致遠(yuǎn)的這首小令尤為著名。作者透過尋常但又很典型的景物,凝練又很形象的語言,蕭索又貯滿情思的畫面,渲染出一派衰瑟蒼涼的晚秋氛圍,烘托出一位天涯游子孤寂落寞的心境。無論是構(gòu)思上、意境上還是語言上,皆不愧為“秋思之祖”(明·周德清《中原音韻》)
  那么,如此藝術(shù)成就的獲得,究竟是通過哪些手法來實現(xiàn)的呢?
  首先,是作者那種高超的煉字鍛句的功力。中國古代詩人們最講究字句的錘煉,哪些“一字師”、“半江水”和“推敲”的故事,以及“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的盧延讓;“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杜甫;“閉門覓句陳無己”的陳師道,皆說明他們對語言準(zhǔn)確精煉、生動形象的重視。在這首小令中,作者用了十八個字,組成九個偏正詞組,代表作九種富有象征性的秋景。用極有限的字句,創(chuàng)造出極為豐富的意象,表現(xiàn)出極為高妙的語言功力,并超越了前人:唐代詩人顧況有首以煉字著名的六絕《過山農(nóng)家》:

板橋泉渡人聲,茅店日午雞鳴。
莫嗔焙茗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詩人用了十二個字,組成六個名詞詞組,構(gòu)成六個畫面來反映山間農(nóng)家生活,以及詩人行走山鄉(xiāng)恬淡愉悅之情,可以說是用詞組組成畫面來表達(dá)詩情的始作俑者。到了晚唐的溫庭筠,他有首《商山早行》來表達(dá)行旅之苦,詩中有個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也是用六種景物,但字?jǐn)?shù)卻少了兩個,而且語言也更準(zhǔn)確形象,因為“雞聲”和“茅店月”借扣住“商山早行”的“早”,“人跡板橋霜”則不僅扣住“早”,又扣住了“商山早行”的“行”。至于旅人之辛勞則不言自明。宋代名詩人歐陽修對這兩句夸贊不已,仿此寫出“鳥聲梅店雨,野色板橋香”但終覺稍遜一籌。唯馬致遠(yuǎn)的這首小令,倒是后來居上,超越了前人,下面對此略作簡析:
  首先,“枯藤、老樹、昏鴉”六個字的確把衰瑟秋景形容曲盡:“老樹”本來就給人遲暮之感,“老樹”又纏上“枯藤”。既然是“枯藤”,就不會有細(xì)嫩的藤蔓,也不會有青青的枝葉,以那枯黃的藤蔓纏附在蒼老的樹干上,將給人一種何等難以解脫的困頓蒼涼感受!更何況,這棵老樹上還棲息著一群“昏鴉”。烏鴉,本來就是黑的,再加上蒼茫的暮色,更給人昏茫莫辨之感。由此看來,“枯藤老樹昏鴉”這六個字,把秋天的衰瑟、遲暮形容得淋漓盡致。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則出于另一種構(gòu)圖的需要,我們放到下面再談。第三句“古道、西風(fēng)、瘦馬”又是一個高度錘煉的神來之筆,在秋天衰瑟的氛圍之上有點出人心的孤獨與凄冷。既然是“古道”,就有種歷史的滄桑感,它不知目睹了天涯游子的踽踽獨行,也不知聽過多少關(guān)山孤旅思親懷鄉(xiāng)的嘆息。何況這又是“西風(fēng)古道”?!氨?,秋之為氣也,草木零落而盡衰”。這是一個令人傷感的季節(jié),更何況又是窮厄困頓,獨騎瘦馬漂泊于天涯的游子呢!作者不說人的困厄而說馬瘦,在這種暗示和反襯也頗見修辭的功力。
  其次,是畫面構(gòu)思的精致,組合的巧妙。這首小令五句二十八字,十種景物和一個人物,作者運用國畫中散點透視之法,圍繞“秋思”這一主題,把各個視點的各種不同的景像選擇出來,巧妙地加以選擇和搭配。前面三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在畫面組合上就頗具匠心。如前所述,第一句和第三句的著力點是描摹衰瑟的秋景和遲暮的秋情,但中間的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卻顯得清新活潑、頗具生機。那么,這與前后兩句是否不夠協(xié)調(diào),與題旨是否相違了呢?恰恰相反,這種構(gòu)圖方式恰恰是突出了主題。因為畫面上這兩三戶“人家”——是別人的家!羨慕之中、感嘆之余更反襯出游子的孤獨感和關(guān)山的勞頓。也許,“人家”的小窗內(nèi)還透出點點燈火,屋內(nèi)還會傳來隱隱的笑語,這更會勾惹起天涯孤旅的愁嘆和惆悵。南宋滅亡時愛國詞人蔣捷為躲避元兵追捕四處漂泊時,曾寫過一首詞,表達(dá)的即是這種感受:“深閣簾垂繡。記家人、軟語燈邊,笑渦紅透。萬疊城頭哀怨角,吹落霜花滿袖。影廝伴、東奔西走。望斷鄉(xiāng)關(guān)知何處,羨寒鴉、到著黃昏后。一點點,歸楊柳。”《賀新郎·兵后寓吳》。詞和曲雖不同調(diào),但兩者的手法則是共同的。另外,從畫面的組合上來看,第二句與前后兩句所構(gòu)成的畫面冷暖相襯、相反相成,在景物描寫上不顯板滯,有頓宕和波瀾。中國山水畫在表現(xiàn)大自然一片蔥綠時,往往會綴以一兩點朱紅,所謂“萬綠從中一點紅”。大維特在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三作的宮廷畫中,常常在雍容華貴的君主和貴婦人之側(cè)加上一個小丑,讓他們互相比襯、相反相成。事不同而理同,馬致遠(yuǎn)這首小令在構(gòu)圖上采取的也是這種冷暖相間、相反相成的比襯之法。
  作者在構(gòu)圖中不僅注意到畫面間的互相搭配和組合,而且還根據(jù)主旨的需要讓這五句十景圍繞著一個中心“斷腸人在天涯”來展開。這位“斷腸人”是畫面的中心和主體。作者圍繞這個主體來構(gòu)圖和設(shè)色?!翱萏佟币韵氯涫菫椤皵嗄c人”制造氛圍,是他周圍的近景,其中“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fēng)、瘦馬”是衰景,是正面渲染;“小橋、流水、人家”是樂景,是反面襯托。“夕陽西下”則是遠(yuǎn)景,為整個畫面提供一個闊大的背景。作者在這里又用了一個視覺原理:背景越大,背景下的人物就會顯得越小,越孤獨。中國古代詩人們是很懂得并多次運用這個這個視覺原理,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前兩句構(gòu)成一個歷史的縱線,第三句凸顯一個空間的橫線,在時空交錯點上站立著一位詩人。由于背景的縱深闊大,“獨愴然而涕下”的“獨”字就更顯突出。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登高》),用的皆是這種手法。馬致遠(yuǎn)正是站在前代巨匠的肩上,才成為“秋思之祖”的。
  最后,是情景交融,借景現(xiàn)情手法的運用。
  這首小令五句,前四句寫景,但句句有情,句句有“思”。以“昏鴉”二字為例,這昏鴉不僅是典型的秋景,也不僅僅是借此來營造遲暮的氛圍,衰瑟的秋意,而且昏鴉的本身就有詩人的孤獨感慨。在詩人看來,自己還不如這群烏鴉。因為暮色降臨時還有老樹可以棲息,自己卻仍在古道上踽踽獨行,無處可依。這層內(nèi)涵,在前面說到的蔣捷詞《賀新郎》中曾公開挑明:“影廝伴、東奔西走。望斷鄉(xiāng)關(guān)知何處,羨寒鴉、到著黃昏后。一點點,歸楊柳”。只不過在這首小令中,詩人含而不露,暗藏于景中罷了。第四句“夕陽西下”也是如此。它一方面提供了闊大的背景,以此來反襯游子的孤獨;另一方面又營造了一種蒼茫遲暮的氛圍,來暗示游子灰暗的心境??梢哉f,“夕陽西下”既是大自然中的景物,又是游子心境的外化;既是景語,又是情語。透過前面四句景中藏情,結(jié)句再點睛:“斷腸人在天涯”就水到渠成。無論作者、讀者都會得出這個無奈但又是必然的結(jié)論了。從景中藏情、借景現(xiàn)情到直抒其情,完成于短短的五句二十八字之中,足以見作者構(gòu)思之巧、手法之妙。此曲被譽為“秋思之祖”,是當(dāng)之無愧的。

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雙調(diào)·壽陽曲】 瀟湘夜雨 馬致遠(yuǎn)

漁燈暗,客夢回。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清淚。

  瀟湘,指湘江中游與瀟水匯合的一段?;蜃鳛橄娼膭e稱。古代傳說北雁南飛,飛到瀟湘后就不再向南。于是人們在愁苦哀怨時聽到雁的哀鳴就會想到瀟湘,所以,瀟湘便成為斷腸之地,如唐代的 “大歷十才子”之一錢起的《歸雁》: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又如溫庭筠的《瑤瑟怨》: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yuǎn)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這兩詩表現(xiàn)愁苦哀怨之情,都提到瀟湘,都提到瀟湘雁聲。到了宋代,名畫家宋迪以瀟湘風(fēng)景為題材,畫了寫八幅平遠(yuǎn)山水,時人稱為“瀟湘八景”這八景是:平沙落雁、遠(yuǎn)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從此,“瀟湘八景”便成為詩人詠歌的對象。元代散曲中以“瀟湘八景”為題者,就有鮮于必仁的一組《南呂·閱金經(jīng)》,馬致遠(yuǎn)的一組《雙調(diào)·壽陽曲》,無名氏的一組《雙調(diào)·壽陽曲》,沈和的《仙呂·賞花時》套曲。其中以馬致遠(yuǎn)的一組《雙調(diào)·壽陽曲》最受好評。而這組詠歌“瀟湘八景”的《雙調(diào)·壽陽曲》中,又以“瀟湘夜雨”最為著名。它的題目是寫景,內(nèi)容則是寫人;題目是“夜雨”,實際是寫雨夜泛舟瀟湘的旅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悲切之情。
  據(jù)孫楷第考證,馬致遠(yuǎn)在“至大、至治間宦江浙,至治末始改江西””(《元曲家考略》)?!爸链蟆睘樵渥谀晏枺?308—1311),“至治”為元英宗年號(1321——1322)馬致遠(yuǎn)的這組小令之一 “洞庭秋月”中有“豫章城故人來也”,由此可知,這組小令寫于作者由江西至湖南之時。“至大”為元武宗年號(1308—1311),“至治”為元英宗年號(1321——1322),因此創(chuàng)作時間應(yīng)在1308至1322年間,即作者暮年時的作品。因此,可以推測,它與另一首名作《天凈沙·秋思》可能是同一時期的作品。二者不僅主題相同,同時表達(dá)身處天涯,心系故園的“斷腸人”的羈旅鄉(xiāng)愁;表現(xiàn)手法也相近:皆選擇特定氛圍下特有的景色:雨夜、孤舟、漁燈;特有的情感:離家萬里的旅人在點點滴滴的雨聲里情不自禁流下“幾行清淚”。
  將雨、淚、情、景融為一體。語簡意深,與《天凈沙·秋思》有異曲同工之妙。下面略作簡析:
  這首小令包括兩個層次:
  前三句,寫旅人雨夜聽到雨聲后的煩亂心情。深夜的江邊,在一葉扁舟之上,經(jīng)過一天的顛簸進(jìn)入夢鄉(xiāng)的旅人,此時又被敲打著蓬窗的雨聲所驚醒。旅人的身世和身份,游子的來蹤與去跡,詩人都沒有交代,只是面對著昏暗的漁燈,聽著一陣緊似一陣的瀟湘夜雨,想起旅途的苦況,是那樣心煩意亂。夜雨簡直不是打在蓬窗之上,而是滴在他的心頭,使他心碎。看來又是《天凈沙·秋思》中同一位“斷腸人”。溫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的《聲聲慢》:“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首小令的開頭三句,可能就是從溫、李的上述詞中點化而來。但作者沒有唱“秋雨滴梧桐”的舊曲,而是翻出“夜雨打蓬窗”的新聲,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意境。
  后兩句進(jìn)一步抒寫旅人深夜聽到瀟湘夜雨的思緒。為什么瀟湘夜雨會“滴人心碎”呢?“孤舟五更家萬里”則交代其中的原因:是思念故鄉(xiāng)和故鄉(xiāng)的情人而引發(fā)的。其中“萬里”狀家鄉(xiāng)之遙,“孤舟”寫旅況之苦;“五更”則是思親之時。五更時分,是夢醒時分,也是天欲明未明之際,此時最容易引起游子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古代詩人們往往都抓住這個時刻來表達(dá)對故鄉(xiāng)親人或情人的思念,如柳永那首著名的《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梅堯臣的《夢后寄歐陽永叔》“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等。
  這首小令構(gòu)思的高妙還表現(xiàn)在題材的處理上:小令皆以 “夜雨”為背景,抒發(fā)自己離鄉(xiāng)思親的感受,但曲中既沒有出現(xiàn)“夜”字也沒有出現(xiàn)“雨”字,但卻是處處寫夜,處處有雨:“漁燈”、“客夢”、“五更”都是夜景夜情;“一聲聲滴人心碎”是明寫雨,“是離人幾行清淚”則是暗寫雨??梢赃@樣說,全曲都沒有出現(xiàn)“夜雨”二字,但處處都有“夜雨”,所思所感皆在“夜雨”中展開!另外,小令題為“瀟湘夜雨”,可作者既不像宋迪繪畫那樣去再現(xiàn)瀟湘的景物,也不像同代的前輩曲作家盧摯的同題材小令《雙調(diào)·沉醉東風(fēng)·秋景》那樣去描述自己泛舟瀟湘所見美景和愉悅之情。它不落前人窠臼,不囿于瀟湘的具體景物,只借瀟湘這個斷腸之地為背景,把筆墨集中于抒發(fā)游子雨夜思鄉(xiāng)的凄苦情懷。
  這首小令還有一個特點值得一提,即前后兩層筆墨似乎相似,都是寫旅人瀟湘雨夜聽雨后引發(fā)的思鄉(xiāng)之情。但如仔細(xì)咀嚼,便會覺得其味深淺濃淡不同。這一特點猶如中國畫法:前三句是先勾輪廓,后兩句是重加皴染。反復(fù)渲染皴擦之后,畫面更加深遠(yuǎn),更有層次感。從這首小令來說,所要表達(dá)的情感也更加深重了。

孤舟五更家萬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超越唐詩宋詞,寫秋天最好的一首元曲,僅僅28個字,就讓人斷腸
馬致遠(yuǎn)與白樸同吟《天凈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
83.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yuǎn)
馬致遠(yuǎn)《秋思》賞析
元朝馬致遠(yuǎn)的詩詞名句
《天凈沙秋思》優(yōu)秀課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