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軼可發(fā)博道歉了。短短兩天,就從投訴維權(quán)的受害者,變成了需要承擔后果的施害者。人民日報評曾軼可“自身有錯卻趾高氣揚地煽動網(wǎng)絡暴力”,這背后折射的是如今藝人藝德的缺失。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作為公眾人物,擁有萬千粉絲,就必須事事做公眾的榜樣、表率,宣傳正能量。只有身正,才不怕影子斜。某一方面的優(yōu)點絕不是“萬能膏藥”,哪里缺點補哪里。
過去幾百年中,隨著京劇、相聲等傳統(tǒng)戲曲和曲藝的發(fā)展,涌現(xiàn)出了一批又一批數(shù)之不盡的德藝雙馨藝術(shù)家,先謹列幾位,看看盛名之下的老藝術(shù)家們藝德如何。
“十年寒臺,嘴唇磨光。”著名相聲表演藝術(shù)家常寶華,作為常連安的第四子,藝名“四蘑菇”,在他八歲(1938年)到十八歲(年)間,一直和父親(“大蘑菇”)、兄長們(“小蘑菇”、“二蘑菇”、“三蘑菇”)在西單啟明茶社表演。
啟明茶社陣容強大,張壽臣、劉德智、華子元、吉評三、馬桂元、郭榮啟等,幾乎群集了全國相聲老藝人之精華,同時表演的相聲雅俗共賞。
五十年代老相聲藝人們的合影
在全北京,不管是沒落的王孫官宦,還是五行八作,不管是相聲同行,還是京劇、影視界大咖,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四十年代啟明茶社在什剎海的消夏相聲會
2016年12月31日,在西單商業(yè)文化博物館的啟明故事匯上,整場兩個小時的表演,他滴水不沾,就是因為不想麻煩別人,一點都沒有“角”的脾氣。小小一件事,老藝人的德行之高,盡顯于斯。
2016年12月31日常寶華在西單博物館
同樣是相聲表演藝術(shù)家,常寶華的師父馬三立,他的形象已然深入人心,他的孝順更是感人至深。
馬老的師父周德山,藝名“周蛤蟆”,沒有兒女,晚年無人照料,馬老則擔負起照顧師父的責任,一日三餐,把屎把尿,親力親為。雖然后來因為工作繁忙,請了一個男護理,但平時一有時間,還是親自去照顧師父。
四代同堂——周德山(中)、馬三立(中間一排右)等
藝高德也高,無愧于“德藝雙馨藝術(shù)家”的評價。
清代徽劇、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程長庚,作為當時京劇的領袖人物,聲震四海,卻甘于作配。
程長庚像 截自晚清畫師沈蓉圃所繪《同光十三絕》
三慶班應堂會,配演人員不夠時,他每每缺什么補什么,扮個“英雄”,來個“院子”,甚至“旗”、“鑼”、“傘”、“報”,什么小角兒都演,有時一場堂會,總要先后扮四五個角色。
后來,有人勸他:“大老板,您這么干,不怕對您的盛名有累嗎?”
程長庚笑答曰:“眾人搭三慶班都是捧我來的,派什么唱什么,我為什么不能來個零碎兒呢!正角兒是唱戲,配角兒同樣是唱戲,同是唱戲,又有何高低貴賤之分。”
梅蘭芳 李萬春 投桃報李傳為美談
梅蘭芳先生不僅在京劇藝術(shù)上造詣頗深,生活中還平易近人,待人至誠,特別提攜后輩。1926年,梅蘭芳先生和王鳳卿到上海演出時,特意帶上了15歲的李萬春。
梅先生為提攜初出茅廬的李萬春,自己演大軸(最后一出戲),王鳳卿壓軸(倒數(shù)第二出戲),李萬春則為倒三;如果他們二位合演大軸,李萬春則壓軸。
一天,梅、王合演《二堂舍子》,梅蘭芳告訴管事帶《劈山救母》,由李萬春飾沉香。管事十分意外,他怕鼎鼎大名的梅蘭芳唱完后尚且年幼的李萬春接不住戲,觀眾會起堂。梅蘭芳卻對李萬春胸有成竹,態(tài)度堅決。
果然,15歲的李萬春不負梅先生所望,以精湛的技藝贏得了觀眾的交口稱贊,在上海唱紅了,回到北京后更是名聲大震。
以后的幾十年,李萬春一直對梅先生熱心提攜自己的舉動念念不忘,以至后來有為梅葆玖助戲投桃報李的美談。
《霸王別姬》劇照 梅葆玖飾虞姬 李萬春飾項羽
“學藝先學德,做戲先做人。”這是梨園古訓,更應是現(xiàn)在的藝術(shù)從業(yè)者們需要牢記的箴言。
心中有戒律,才能時刻保持對藝術(shù)和道德的敬畏心。
有些話不能說,有些事不能做,有些錯誤不能犯,要時刻警醒自己,立志做一個德藝雙馨的藝術(shù)家。
說說您印象中有哪些德藝雙馨的藝術(sh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