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幢老宅、21處祠堂、6個書院、1條古街,構(gòu)造出一座“民間故宮”。這說的是哪里?說的是培田古民居。它是迄今我國南方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之一,因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聞名。人稱'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國南方莊園',有'民間故宮'之美稱。它還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民居建筑群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培田古民居位于福建閩西連城縣西部,距縣城40公里,因全村皆姓吳,故又稱“吳家坊”。吳姓先祖早于宋末1344年從中原遷至培田,繁衍至今已有30世,時歷700余年。這里山環(huán)水繞,鐘靈毓秀,是客家祖地之一。
在明、清時期,培田村是長汀、連城兩縣官道的驛站,是汀州、龍巖等地竹、木、土紙及鹽、油等日用百貨的水陸中轉(zhuǎn)站。古道連著連城和龍巖,一直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這里都是閩西交通要道。鼎盛時期的培田雖然不過百十戶人家,卻擁有店鋪49家,包括織布廠、印染廠、造紙廠、火藥廠、槍廠,甚至還有錢莊、銀庫、賭場和當鋪等等。
交通的便利和工商業(yè)的發(fā)達,給培田帶來滾滾財富。富裕了的培田人和其他地方的有錢人一樣,首先就是蓋房子,蓋華堂豪宅,蓋寺廟祠堂,歷經(jīng)800余年,給這個面積只有13.4平方公里、村民不過千余人的小村落留下的巨大的遺產(chǎn):34幢華堂豪宅、21處祠堂、還有書院、寺廟、牌坊等等。
遍布全村的34座華堂高宅,石門與高墻緊緊地環(huán)擁,房屋布局精巧,既有北方中原的傳統(tǒng),又結(jié)合了南方的環(huán)境特點,是典型的明清客家鄉(xiāng)土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夫第”。
大夫第又名“繼述堂”,建于清朝道光9年(1829年),歷時11年完成,占地6900平方米,其結(jié)構(gòu)為九廳十八井。九廳十八井是客家人結(jié)合北方庭院建筑,適應南方多雨潮濕氣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軸對稱布局,廳與庭院結(jié)合構(gòu)造的大型民居建筑。
在建筑布局上,廳多井多房多,卻井然有序;建筑層層疊疊,采光通風出水卻不受影響;廳與廳之間既有通道相連,又有門戶隔阻,各成單元,既利于聚族而居,又不妨礙小家庭各享其樂。這里的井水,除了供飲用外,還有除燥降溫的“空調(diào)”功能。其布局的合理,設(shè)計的巧妙,令人驚嘆。
作為閩西古時官道上的一個驛站,官道從古街穿村而過,形成一條千米古街,沿街的商鋪作坊鱗次櫛比。曲折的古街,巷道,互為連通,把錯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機連為一體。
千米古街上,分布有好幾座百年祖祠堂,建筑斗拱飛檐,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精巧華麗、獨具匠心。
古祠堂大廳高懸金匾,窗牖鏤雕木刻,石柱刻楹聯(lián),木壁繪漆畫,線條優(yōu)美,雍容華貴、顯示了精湛的建筑工藝水平和文化品位,表達了客家人崇宗敬祖的傳統(tǒng)和對生活的美好追求。
村子里的街巷都是由鵝卵石鋪設(shè),斑駁的石子路被風雨歲月磨得光華閃亮。走過布滿綠苔的石子路,仿佛走過悠遠的歷史。
街巷有水圳,穿街過巷,直通各戶,房前屋后還有一口口水塘、古井。 每一座古建筑都布有暗溝,用來排泄天井雨水和生活廢水。天井將民居屋面流下的雨水匯聚一處,順溝 而出,流人石砌水池,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tǒng),為培田古民居賦予了水一樣的靈性。
培田的先人不僅留下了華堂豪宅和寺廟祠堂,還留下了好善樂施辦教育的傳統(tǒng)。這里初始的學堂有十倍山學堂、巖子前學堂、白學堂書館以及業(yè)屋學堂,最后諸校合并成南山書院。對于培田的子弟,不分貧富,一律免費入學,延綿數(shù)百年不斷,從明成化到清乾隆年間,培田就出了191位秀才。從乾隆30年到光緒21年,又出了120位秀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幾百年前,培田還有一個“女子學?!薄叭菹ゾ印?,專門請族中德高望重的 中老年婦女給待嫁女和新媳婦上課,傳授為妻為母之道,學習女紅家務技巧手藝。更有甚者,在“容膝居”院內(nèi)的墻上,寫著四個大字:“可談風月”,這在封建禮教統(tǒng)治下是極其罕見的。
推開一扇扇虛掩的院門,村民們對來訪的游人淡然一笑,任憑你到處參觀,碰到熱情的村民還會主動給你介紹著老宅的前世今生。教化的作用融化在培田人心田里,使他們變得友善和開明。
培田古民居是繼永定土樓、梅州圍攏屋之后發(fā)現(xiàn)的又一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筑瑰寶,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經(jīng)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