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9月2日深夜,上海江蘇路居民區(qū)內(nèi)的一座三層小樓里,一向早睡的翻譯家傅雷和妻子朱梅馥還未睡著。準確的來說,他們本就沒打算睡。傅雷在書桌前寫了長達三頁紙的遺書,將自己所能想到的后事一一交代,朱梅馥平靜的站在丈夫身后,看著他一字一字的寫完。最后,傅雷簽字,并蓋上了自己的印章。3日凌晨,夫妻二人先后自殺身亡。今天,小編要講的便是傅雷的故事。
1908年4月7日,傅雷生于江蘇南匯周浦鎮(zhèn)。他幼年喪父,但極富主見的母親從小便請了教書先生,教他讀書寫字。1919年,傅雷進入小學(xué),后又轉(zhuǎn)去了上海的一所小學(xué)。傅雷原名怒安,15歲時改名為傅雷。1924年,傅雷被大同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錄取,之后他開始積極參加一些愛國運動,并在很多報刊上發(fā)表了自己的小說。1926年,傅雷考入上海持志大學(xué),但由于當時局勢動蕩不安,為了安心讀書,傅雷于1927年選擇去法國留學(xué),就讀于巴黎大學(xué)文學(xué)院。
1931年,傅雷回國,并任教于上海美術(shù)??茖W(xué)校。在此期間,傅雷開始翻譯大量的法國文學(xué)著作。羅曼·羅蘭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中文版就是他翻譯的。當時中國正處于抗戰(zhàn)時期,傅雷認為書中主人公約翰·克里斯朵夫在苦難中不放棄對自由生命追求的精神,可以鼓舞中國青年人。此書一經(jīng)出版,一度暢銷。
1932年,傅雷與未婚妻朱梅馥舉行婚禮,組成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婚后,兩人很恩愛,還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傅聰、次子傅敏。1933年9月,傅雷母親離世,傅雷辭去了美專職務(wù),選擇譯書為業(yè)。之后,他翻譯了更多的作品,又陸續(xù)在國內(nèi)報刊上發(fā)表了自己的政治論文。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內(nèi)形勢日趨緊張,傅雷開始突破以往的文學(xué)作品,用手中的筆表明了自己支持民主運動的鮮明立場。
傅雷不僅在事業(yè)和愛情上雙豐收,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很另類。他曾給長子傅聰寫了186封信,后被收錄進《傅雷家書》,想必很多人都很熟知。這些信里,囊括了父子二人之間的親情、生活瑣事及藝術(shù)理想等。1981年,傅雷的次子傅敏將這本書出版,引起轟動。不過,命運似乎總是不眷顧好人,1966年8月31日,傅雷夫婦遭受了四天三夜的毆打和凌辱,二人不堪受辱,最終選擇了在居住了17年的上海家中雙雙自盡。1979年,傅雷夫婦的骨灰被移葬至上海革命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的是《傅雷家書》的名句:“赤子孤獨了,會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