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是秦嶺的主峰,也是關中群山的最高峰,不僅山勢險峻,還時常有虎豹豺狼出沒。就這樣,在山上采集的神農克服重重困難,歷時三年取得了豐碩成果。他發(fā)現(xiàn)了數(shù)百種有藥用價值的動植物,并用這些動植物的藥用部分為人、畜治病,取得了顯著效果。他把每次治病的經驗用刀筆刻寫在特制的陶片上(陶書),形成了中國遠古最早的醫(yī)藥書籍。當時,神農刻寫的‘陶書’,使用的是上古符號文字,然而這種符號文字至黃帝時期便明令廢除,黃帝開始推廣使用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禁止使用符號文字,致使符號文字逐漸失傳。后來,神農的后人曾用象形文字譯出了一部分,但還有大部分沒被譯出,這些陶書有的被毀壞,有的則伴隨著他們的主人深埋于地下,成了永久的秘密。神農二十歲時,其母去世。他匆匆趕回洛水河畔的出生地,與族人以簡樸的古禮將母親安葬在伊水河畔,并尊稱她為彭婆,其地如今仍稱彭婆鎮(zhèn)。神農安葬完母親之后,被族人推選為烈山氏首領。古史傳說中記載:炎帝神農出生在礞峪(今陜西寶雞市北約5公里),經專家學者考證,實屬誤傳。神農之世十七代,除第一代是出生在秦嶺,其余皆出生在洛水流域。礞峪出生的神農很可能是第一代,但第一代神農并未稱帝,更與炎帝扯不上關系,因此只能是因同為神農稱號而誤傳。
共工二十五年(乙未,公元前4766年),神農征服了炎帝魁隗氏政權,迫使帝共工讓出帝位。于是,四方萬國共尊神農為帝。神農回師中原,建都于承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陳留鎮(zhèn)),以火德王天下,國號‘炎帝’,族號‘神農氏’。神農回到中原后,仍不忘研究他的醫(yī)藥事業(yè)。他曾多次冒險出游,足跡踏遍了兩河(長江、黃河)流域的名山大川。據(jù)說,他在品嘗草藥過程中曾多次中毒,西漢學者劉安在《淮南子》一書中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蛟S這有些夸張,但晉朝干寶在其《搜神記》也提到: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這個記載又未免埋沒了神農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
神農五年(庚子,公元前4761年),炎帝神農氏遷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城北)。宛丘是早年太昊伏羲氏所建都城,如今早已廢棄荒蕪。然而,神農卻認為這里是塊風水寶地,命人在此重建都城。神農稱帝后,以仁德治天下,四海寧靜,萬民安樂。史書上記載:當此之時,法寬刑緩,囹圄空虛,而天下一俗,莫懷奸心。其意思是說:因為沒有人犯罪,連牢獄都空了;天下的習俗統(tǒng)一,沒有人再懷奸詐之心。其實這種說法也不一定正確,當時失去帝位的魁隗氏族就始終不愿聽從神農氏之命;還有北方的夙沙氏首領,非但不肯臣服,還公開反對神農氏稱帝,并揚言要率部落攻打炎帝神農氏,其大臣箕文因勸其歸順而被殺。然而,分裂最終是不得人心的,夙沙氏大多數(shù)子民還是擁護神農氏,他們聯(lián)合起來驅逐了反叛的首領,重新歸順神農氏。神農不僅是農業(yè)和醫(yī)藥業(yè)之祖,也是音樂業(yè)和商業(yè)的創(chuàng)造者。‘神農作琴。神農氏琴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神農乃命邢天作《扶黎》之樂,制《豐年》之詠?!陨嫌涊d清楚地說明神農不僅精通音樂,而且創(chuàng)作的樂曲還與農業(yè)有著密切關系。神農‘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是史書上最早有關在城內設立集市的記載。神農命人在城中設立集市,讓人們把自家用不完的商品拿到集市上交換,以物易物,互通有無,這便是中國原始商業(yè)的開端。神農還采納了中原伏羲氏對婚姻制度進行改革的做法,規(guī)定本部落男子可以迎娶異部落女子,本部落女子也可以嫁給異部落男子。家庭以男人為主體,男主外,女主內,男女地位平等。這一男婚女嫁的新制度打破了數(shù)千年的走婚格局,男人的地位逐漸提高,女人的地位逐漸下降,社會制度開始由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轉化。
神農三十三年(戊辰,公元前4733年)夏,年六十三歲的神農再次前往秦嶺登天臺山采藥,因誤食了含有劇毒的草藥火焰子(俗稱斷腸草),不幸身亡。當時天氣炎熱,其遺體無法返回帝都,隨從只好將他的遺體就地安葬在秦嶺蓮花臺(今陜西寶雞市常羊山)。
神農氏第一代神農為伏羲女媧政權的大典氏,為柱下史,號神農氏。在位虛記約三十二年(公元前5032年---公元前5001年)。
神農氏第二代神農在位執(zhí)政虛記三十六年(公元前5001年---公元前4966年)。
神農氏第三代神農在位執(zhí)政虛記約三十七年(公元前4966年---公元前4930年)。
神農氏第四代神農在位執(zhí)政虛記約三十五年(公元前4930年---公元前4896年)。
神農氏第五代神農在位執(zhí)政虛記約四十年(公元前4896年---公元前4857年)。
神農氏第六代神農在位執(zhí)政虛記約三十年(公元前4857年---公元前4828年)。
神農氏第七代神農在位執(zhí)政虛記約二十三年(公元前4828---公元前4806年)。
神農氏第八代神農在位執(zhí)政虛記約十九年(公元前4806年---公元前4788年)。
神農氏第九代神農在位執(zhí)政虛記約二十二年(公元前4788年---公元前4767年)。
公元前4767年,神農氏第十代神農即位。此時,神農氏在中原地區(qū)的勢力已經十分強大,神農乘炎帝魁隗氏內亂之機,聯(lián)合中原地區(qū)各氏族各大部落西征。第二年,炎帝魁隗氏被擊敗,六任帝姜共工被迫讓出帝位。神農在中原各大部落聯(lián)盟的支持下坐上了帝位,建立炎帝神農氏政權。
炎帝神農氏政權共傳八任帝,傳國虛記二百五十四年(公元前4766年---公元前4513年)。
1、神農,在位執(zhí)政虛記三十四年(公元前4766年---公元前4733年)。
2、臨魁,在位執(zhí)政虛記四十二年(公元前4733年---公元前4692年)。
3、姜承,在位執(zhí)政虛記三十八年(公元前4692年---公元前4655年)。
4、姜明,在位執(zhí)政虛記二十八年(公元前4655年---公元前4628年)。
5、姜宜,在位執(zhí)政虛記四十七年(公元前4628年---公元前4582年)。
6、姜來,在位執(zhí)政虛記二十年(公元前4582年---公元前4563年)。
7、姜克,在位執(zhí)政虛記二十五年(公元前4563年---公元前4539年)。
8、榆罔,在位執(zhí)政虛記二十七年(公元前4539年---公元前4513年)。
炎帝神農氏政權初都于陳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炎帝五年(公元前4761年)遷都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城北);二任帝臨魁又遷回陳留;三任帝姜承遷都窮桑(今山東濟寧曲阜市北);四任帝姜明遷都嗚皋(今河南洛陽市嵩縣東北);五任帝姜宜遷都宜陽(今河南洛陽市宜陽縣);六任帝姜來遷都榆林(今山西亞城高平市北神農鎮(zhèn));七任帝姜克遷都古陽(今山西臨汾市古縣東北);八任帝姜榆罔初都于伊川(今河南洛陽市南),榆罔三年(公元前4536年)遷都窮桑,榆罔七年(公元前4532年)又遷回伊川,榆罔十二年(公元前4527年)再遷榆林。
炎帝神農氏政權前后共傳十七代(前九后八),有天下五百二十年(公元前5032年---公元前4513年)。公元前4513年,炎帝神農氏政權被黃帝姬芒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