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潤州丹楊縣人,唐憲宗李純的宮人。
唐元和五年(庚寅,810年)十二月,她為憲宗生下第十三子李忱。后來,李忱被封為光王,鄭氏亦成為光王太妃。因為鄭氏的身份低人一等,所以其所生的李忱從小便寡言少語,處世十分謹慎。當然,他自己也一直以為此生絕不可能有當皇帝的可能,不料宦官之爭,給他帶來機會。唐憲宗駕崩后,由郭貴妃所生的遂王李恒登基,是為唐穆宗,往后又歷經(jīng)敬宗、文宗、武宗三帝,自憲宗駕崩的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算起,一直到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為止,在這26年間,鄭氏一直都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光王太妃,然而唐武宗駕崩后,由于無子嗣,因此鄭氏所生的李忱即位,是為唐宣宗,光王太妃一躍成為皇太后。據(jù)舊唐書說,也就在這一年,鄭氏之弟鄭光夢見一輛車載著日月,光耀天下,被認為是吉兆。不久,鄭氏成為太后,鄭光也獲得升遷,任官檢校戶部尚書、諸衛(wèi)將軍、平盧節(jié)度使等。宣宗對于生母鄭太后孝養(yǎng)至誠,此時宮中除鄭太后以外,還有兩位太后;一是文宗生母積慶太后蕭氏;另一位是當年鄭太后曾經(jīng)服侍過的郭貴妃。郭氏在其子穆宗登基后成為太后,孫敬宗登基后又成為太皇太后。郭氏自被穆宗尊為太后起,一直以來都是唐朝皇室的母儀代表,不論郭氏與每位皇帝之間親疏與否,一直都受到每位皇帝的尊敬與孝養(yǎng),即使敬宗、文宗各自尊生母為太后,對于郭氏仍孝養(yǎng)依然。但在宣宗登基后,由于鄭太后曾為郭太皇太后的侍女,兩人之間素有舊怨,連帶宣宗對郭太皇太后也有所疏遠,這使郭太皇太后大為不滿,甚至曾欲跳樓自盡,雖被左右攔阻并未墜樓,但郭太后于當晚去世。
考古發(fā)現(xiàn):景陵位于蒲城縣城西北七公里的金幟山(今三合鄉(xiāng)義龍、趙家、景陵村附近)。金幟山,又稱半山,屬南山山系。其山勢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延伸,諸峰羅列,最高峰海拔806米,形成拱衛(wèi)之勢,巍峨壯麗,陽光映照,猶如懸?guī)茫拭饚蒙?。景陵依山建陵,坐北向南,陵園布局與其他唐帝陵略同,分內(nèi)外城垣,四周均設(shè)陵門,其位置分別為:朱雀門,在今三合鄉(xiāng)景陵村東北約400米處;玄武門,在今大孔鄉(xiāng)王坡村西;青龍門,在今翔村鄉(xiāng)皇邊村西;白虎門,在今三合鄉(xiāng)原家山村后?,F(xiàn)占地20頃30畝,其陵道長3279.5米,寬105.4米,陵的南面廣植蒼柏。景陵按唐陵建制,在陵四門及神道兩側(cè),布列著大量的石刻藝術(shù)品,其數(shù)量除北門外多小石獅二對外,其他均相同,惟規(guī)模、尺度已大為縮小,屬于中唐期向晚唐期過渡作品。據(jù)有關(guān)資料統(tǒng)計,目前四門石獅及北門小石獅皆存;石馬三對亦存;華表東倒西裂;飛馬一對、鴕鳥一對皆存;石人存五;鞍馬存八。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一對浮雕鴕鳥和石獅,其雕工精美,氣勢雄渾飄逸,技藝嫻熱,不失盛唐時風韻。另外,景陵陵區(qū)原有一個‘唐陵碑林’,立有歷代碑刻四十余通,該‘碑林’一部分毀于解放前當?shù)伛v軍;一部分被當?shù)剞r(nóng)民無知破壞;現(xiàn)仍有少量散存民間。景陵陪葬墓主要有:懿安郭皇后、孝明太后及惠昭太子墓,但地面現(xiàn)已無遺存,且無墓碑,故詳址尚無法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