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慶元年 (656),剛剛被冊封為皇后的武則天,帶著勝利的喜悅再添一子,這是她為高宗生下的第三個兒子,賜名“哲”,實指望這個在特殊時期孕育的兒子能成為聰穎賢達之士,以穩(wěn)固她在后宮的地位。然而,李哲降生后,各方面都與他的兩位兄長李弘、李賢相差甚遠。長兄李弘 “仁孝英果”,深得皇帝鐘愛。李賢自幼即 “容止端雅”,小小年紀(jì)便讀了 《尚書》、《禮記》、《論語》,過目不忘,還能背誦古詩賦10余篇。弟弟李旦謙恭孝友,好學(xué),工草隸,尤愛文學(xué)訓(xùn)詁之書,盡管缺乏政治才干,但也有所專長。相比之下,李顯就遜色多了,不過一頑童而已。不學(xué)無術(shù),得過且過,到頭來,既無治國的膽略,亦無理政的才術(shù),唯唯諾諾,任人擺布的傀儡皇帝,就是他當(dāng)天子的最好選擇。
永隆元年(680)八月,繼長兄李弘被殺之后,李賢又被廢為庶人。按次序,時為英王的李哲 (顯) 被立為皇太子。這時,唐高宗的身體越來越壞。次年七月,高宗決定破釜沉舟,“服餌” (金石之藥,性烈,唐太宗即因餌金石中毒暴亡) 治病。為防不惻,服藥前,任命裴炎為侍中,負(fù)首相之責(zé),輔佐太子哲監(jiān)國。
永淳二年(683),高宗溘然長逝,享年56歲。遺詔皇太子于柩前即皇帝位,軍國大事聽從天后旨意。這樣,已掌握實權(quán)的武則天又從名義上獲得了操縱朝政的權(quán)力。
于是,李哲遷入正殿,即皇帝位。改元弘道,立妃韋氏為皇后,尊母后武則天為皇太后,臨朝稱制。以裴炎為中書令,受遺詔輔政。這一年,李哲28歲,正是精力旺盛的年歲。
然而,翌年二月,繼位不足兩月的唐中宗李顯被廢黜,改由他的四弟雍王李旦為天子(是為唐睿宗)。走馬觀燈似地?fù)Q了一朝天子,這實在是令人驚訝。那么這位貌似太宗血氣方剛的新皇帝李顯做錯了什么事呢?
原來,中宗打算把自己的岳父韋玄貞升為宰相,并授給自己乳母的兒子一個五品官。這時,韋玄貞剛從普州參軍升為豫州刺史,接著再拜侍中為宰相,顯然升遷太快。因此,宰相裴炎堅決反對,發(fā)生爭執(zhí)。這位不諳世事、年輕氣盛的皇帝想施展一下天子的威風(fēng),氣哼哼地說: “我把天下都給韋玄貞有什么不可,何況一個侍中呢!”他哪里想到,裴炎把這事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立即召集百官到乾元殿,裴炎與中書侍郎劉祎之,羽林將軍程務(wù)挺、張虔勖帶兵入宮,宣太后令,廢中宗為廬陵王,幽于別所。這位昏昧的皇帝臨了還不明白事出何因,責(zé)問武后: “我何罪?”則天斥責(zé)他: “你要把天下讓給韋玄貞,這罪還小嗎!”
中宗的傀儡地位是世人皆知。武則天所以選中李顯繼承帝位,是因為看到了他的昏庸,認(rèn)定他稱了帝也成不了大氣候,廢立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武則天也是尊重夫君的意見,遵照遺囑讓李顯稱帝。而且這時武則天稱帝的時機尚不成熟,不敢冒然行動,用李顯作為緩沖再好不過了。
中宗李顯被廢后,封為廬陵王,徙往均州(湖北十堰市),不久又遷至房州(湖北房縣)。
經(jīng)過這次打擊,李顯朦朧中似乎有所醒悟,這才聯(lián)想到長兄被殺、仲兄被廢的緣由,原來自己的親生母親對權(quán)力的追逐遠勝于骨肉之情,冒犯了母后,即使是無意識的,下場也是不堪設(shè)想的。
一旦醒悟過來,明白了母后的殘忍,李顯惶惶不可終日。每當(dāng)聽到朝廷宣敕使到來,由于過度恐懼,竟失魂落魄地濫言要自殺,懦弱丑態(tài)暴露無遺。幸而有位強夫人鼓勵扶持,中宗才不至于憂懼早死。
每當(dāng)李顯恐懼交加不能自拔時,韋后便叱責(zé)他無能,膽小如鼠。同時又激勵他要放寬心,說: “禍與福很難預(yù)料,說不定我們還會有出頭之日呢?”韋后的一席話,使中宗獲得暫時的安寧。就這樣,李顯在恐懼和韋后激勵中,在房州度過了18年的幽禁生涯。在患難與共的苦境中,中宗與韋后這對夫妻結(jié)合得更加牢固。中宗十分感激妻子的堅強和富于忍耐性。他常常對妻子發(fā)誓:“有朝一日,如果能得見天日,我將滿足你的一切愿望和要求?!?/p>
圣歷元年(698)三月,廬陵王李顯被秘密接回神都洛陽。九月,李顯重被立為太子。這一轉(zhuǎn)折意味著什么?是女皇眷戀遠在僻壤的骨肉嗎?作為母親,我們不能排除武皇有這種心情,但作為一個為權(quán)力追逐一生的成熟的政治家,這樣做更重要地是出自政治策略上的需要。
武則天稱帝后,李武兩姓儲位之爭在激烈進行著。以武承嗣、武三思為首的武家子侄們躍躍欲試,甚至曾聯(lián)合酷吏迫害李氏宗室。洛陽人王慶之等數(shù)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廢皇嗣李旦。當(dāng)時,宰相李昭德極為憤恨,便假借圣命將其杖殺,宣言: “此賊欲廢我皇嗣,立武承嗣”。雙方爭奪已白熾化到喋血宮門的程度。萬歲通天元年(696) 以后,狄仁杰、姚崇、王及善等陸續(xù)拜相,?;仕门傻牧α看笤? 薛懷義、沈南璆之后,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成為武則天新的男寵,這股新的政治勢力的興起,首先使諸武在政治舞臺上暗然失色,武承嗣、武三思等不得不候其門庭,為二張兄弟爭執(zhí)鞭轡。這時嗜殺成性的酷吏來俊臣又羅告諸武和太平公主、皇嗣及廬陵王罪狀,迫使李、武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來俊臣,結(jié)果來俊臣和得罪了諸武的李昭德一同棄市。
宰相狄仁杰、王方慶、王及善等苦口婆心勸說武則天應(yīng)當(dāng)立李姓儲位,以享萬年香火,主張召還廬陵王。宰相吉頊給二張出主意,要他們介入立儲的大政,說: “天下思唐德久矣,武氏諸王非民心所愿。公何不勸武皇復(fù)立相王廬陵,以慰天下之望?”
這時期,儲位問題也直接影響著當(dāng)時的民族關(guān)系和階級關(guān)系,甚至一度成為契丹、突厥起兵的口實。
在此情況下,武皇不得不及早解決儲位問題,并決定立李氏為皇儲。
圣歷元年 (698) 三月,李顯秘密回到神都。狄仁杰不知,還在向武皇“慷慨敷奏,言發(fā)流涕”,武則天微笑著對狄仁杰說:“還卿儲君”,遂讓李顯從帳中出來相見。狄仁杰悲喜交加,“降階泣賀”。八月,武承嗣恨不得為太子,羞憤死去。九月,皇嗣李旦聰明地要求遜位,封為相王,廬陵王李顯再次被立為皇太子。
復(fù)立廬陵王為太子,這是武則天晚年的一項重要的明智的決策。李顯雖不是當(dāng)皇帝的料,但是復(fù)立他,表示了武則天在李、武兩姓之間的最后抉擇。這種合乎士庶民心的決定,平息了李、武兩姓間長達8年的爭奪,與結(jié)束酷吏政治一起,消除了不安定因素,開創(chuàng)了女皇最后一段新的政治局面。
神龍元年(705)初,武則天病情惡化,身邊只有男寵張易之兄弟,宰相、太子難得見女皇一面,詔令皆出自二張之口。在這種情形下,假傳詔命篡奪帝位不是不可能的。因此宰相們非常擔(dān)心,他們感到,事到如今,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清君側(cè),迫使女皇退位,即使訴諸武力,也要擁立太子為天子,復(fù)興唐室大業(yè),安撫民心。
以宰相張柬之、 崔玄為首, 聯(lián)絡(luò)中臺右丞敬暉、 司刑少卿桓彥范及右臺中丞袁恕己,迅速組成了政變集團,積極拉攏掌握軍權(quán)的將軍。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很快加入了他們的行列,成為政變的主要軍事力量。張柬之又分別推薦桓彥范、敬暉及右散騎侍郎李湛(李義府之子)為左右羽林將軍,掌握禁軍,控制宮城。這時,姚崇也回到洛陽,參與密謀。
桓彥范和敬暉秘密聯(lián)絡(luò)了太子李顯,李顯半推半就。至此一切準(zhǔn)備就緒。
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桓彥范、左武衛(wèi)將軍薛思行等人,率右羽林兵5百余人,到達玄武門,李多祚、李湛及太子宮中掌勤務(wù)之官內(nèi)直郎,即后來的駙馬都尉王同皎去迎接太子共同起事。
盡管事先約定好了,但事到臨頭,太子顯的恐懼病復(fù)發(fā),不敢出宮,推辭說:“誅殺二張當(dāng)然可以,但現(xiàn)在皇上玉體欠安,萬一影響了圣體,為臣子實屬大逆不道。能否暫緩舉事?”這種懦弱的態(tài)度,令眾將士非常不滿。最后,王同皎不得不把李顯強抱上馬背,向后宮進發(fā)。
政變部隊很快攻下玄武門,直抵迎仙宮。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尚未反應(yīng)過來,便做了刀下鬼。
殺死二張,眾人簇?fù)碇铒@輕輕邁進皇帝寢殿,遠立龍床佇立著。張柬之小心翼翼地向女皇解釋:“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愿陛下返政太子,順從天意?!?/p>
第二天 (二十三日),則天被迫下制命皇太子監(jiān)國。第三天 (二十四日),武則天正式讓位給太子顯。二十五日,唐中宗復(fù)位。已年近50歲的李顯登上闊別18年之久的御座,重操國祚,再度為天子。
這一事件被稱為神龍革命,或五王政變。政變主要人物張柬之等五人后來被封為王,因而得名。
唐中宗復(fù)位,武則天被迫遷往皇宮城西南的上陽宮靜養(yǎng)。接著,中宗率文武百官,膽顫心驚地到上陽宮問安,給母帝上尊號 “則天大圣皇帝”。
二十九日,唐中宗對參加神龍革命的人員論功行賞,賜文武官階、爵。政變首腦人物張柬之封為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敬暉、桓彥范封為納言, 崔玄守內(nèi)史, 袁恕己同鳳閣鸞臺三品。這些新宰相又都分別獲賜郡公的爵位。李多祚被封為遼陽郡王。
二月一日,中宗再次率百官到上陽宮探望武則天,此后每10天一往請安。
二月四日,正式恢復(fù)大唐國號,持續(xù)15年的武周帝國 (690—705) 宣告結(jié)束。
旗幟的顏色由武周的大紅色恢復(fù)為唐朝的黃色,郊廟、社稷、陵寢、官階名稱等,都恢復(fù)了永淳元年(682)以前的舊制。廢除則天文字,定長安為首都,神都恢復(fù)洛陽舊名,作為陪都。至此,唐室光復(fù)告成。
唐中宗雖然是一個昏昧懦弱的君主,但由于有以張柬之為首的一批賢臣的輔佐,新朝廷很快走上軌道。照理說,新王朝的誕生,必定會出現(xiàn)新的局面。但是,武則天的存在畢竟太不平凡了,使得后人一下子難以超越她。這樣一位稀世的女性,一旦突然崩潰,所造成的大變動和余波蕩漾,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唐室真正的復(fù)興,其前途風(fēng)云變幻。
在那政治權(quán)力男性化的時代,武則天以女性異軍突起,一躍登上政治權(quán)力的頂峰,這對后世的影響太大了,太具誘惑力了,后世幾乎每個有野心的女性,都渴望成為武則天第二!
一般說來,皇后干政,外戚勢力強大,其先決條件是皇帝的孱弱愚昧。中宗朝韋皇后的活躍恰恰吻合了這一規(guī)律。
神龍元年(705) 二月十四日,唐國號恢復(fù)第10天,唐中宗冊立韋妃為皇后,即日又追贈韋后的亡父韋玄貞——這位曾導(dǎo)致自己下臺的岳父——為上洛郡王,岳母崔氏為郡王妃。
韋后本來就是個爭強好勝的女人,只是由于武則天的存在,抑制了她的野心。在長期的幽禁生涯中,代替李顯成為一家的精神支柱;在忍耐中磨煉出了堅強陰狠的性格。她極為憎恨婆婆武則天,但對武則天的巨大能量又十分崇拜和敬畏。她自忖,武則天以女性當(dāng)上女皇,自己為什么就不能呢?但是,在艱苦的前途未卜的幽禁之中,她實在不敢奢想自己的野心會有實現(xiàn)的那一天。
然而,這一天畢竟到來了。充滿野心的韋后,首先要獲得權(quán)力欲望的滿足,她要中宗和她共同處理國家大事,中宗也巴不得堅強的妻子扶持自己。于是中宗端坐御座之上,聽群臣奏事,韋后坐在簾后聽取朝政進行情形,恰似武后垂簾聽政的重現(xiàn)。中宗對韋后的話總是堅信不移。
這種情形,使政變集團的領(lǐng)導(dǎo)者們十分吃驚。雖然他們知道中宗懦弱且缺乏思想,但他們又認(rèn)為,長達18年之久的痛苦生涯和50多年的坎坷經(jīng)歷,多少會使中宗聰明些。然而,他們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如今的中宗竟是這般沒出息。這些神龍革命中功勛卓著的領(lǐng)袖們,為他們不惜生命換來的李唐中興陰云密布而隱隱作痛。
中宗的懦弱和傀儡地位,為野心家們的活躍大開了方便之門。韋妃自從被冊立為皇后實際執(zhí)掌政權(quán)以來,千方百計地擴大韋氏家族的勢力,企圖造成韋氏家天下的形勢。首先追亡父韋玄貞為上洛王,又改為邦王,建廟稱為 “褒德陵”,“陵”是天子、皇后、太上皇和太后墳?zāi)沟拿Q,連太子的墓都不可稱陵。武則天雖也曾將其父母的墓改稱為“陵”,但那也是在她稱帝以后的事。而韋后竟然在皇后位上,就做了天子才能做的事,這種僭越行為,朝廷群臣敢怒不敢言。隨后,韋后借中宗之手,封堂兄韋溫為魯國公禮部尚書,韋溫的弟弟韋胥為曹國公左羽林將軍,又將成安公主嫁給韋胥之子韋捷。外戚韋氏一族的勢力開始膨脹起來。
但是,韋后并不因此滿足??吹轿ㄖZ懦弱毫無男子氣的夫君,韋后感到無限惆悵。在獲得權(quán)力欲的同時,她更渴望著女人身心欲望的滿足。這時的韋后大約剛過40歲,正是一個女人身心、精力最旺盛的時期。既然中宗無力滿足韋后的要求,她就只得尋求外歡了。這時,武三思正想攀附中宗夫婦,特別是韋后對自己早就有好感,因而韋后、武三思不謀而合,迅速勾搭成奸。自此以后,韋后便如魚得水,全身充滿精力,對政治的干預(yù)程度,也更加猖狂。
盡管韋后仿郊武則天,也有想當(dāng)女皇的野心,但是,武則天所具有的政治才干、執(zhí)政者應(yīng)具備的器量以及本身天然的神秘性,韋后都不具備或者說十分貧乏。韋后所有的只是昏暴,而不講究手段。
如果說韋后的活躍是利用了與中宗的夫妻感情的誓言和中宗的懦弱尚可說得過去,而以武三思為首的武氏一族的再度崛起,則是令人意外了。當(dāng)年,武三思等為爭奪皇嗣,聯(lián)合酷吏大殺李氏子孫,與李氏宗室結(jié)下了不解之冤。后來又依附于張易之兄弟,成為二張的忠實幫兇。但是,以誅殺二張集團為目的的神龍革命,對以武三思為首的諸武竟沒有絲毫的損傷。從此,忐忑不定中的武三思等人的膽子迅速大起來,重整陣容,在沒有武則天的現(xiàn)在,武氏一族的勢力比以前更加壯大。神龍元年(705)二月,武三思以太子賓客榮升為三公之一的司空,正一品,兼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名副其實的首席宰相。武攸暨也由右散騎常侍升為司徒,受封定王。武三思因與韋后的關(guān)系,進而成為操縱中宗的 “真天子”。
對這種變化,政變集團的首領(lǐng)們目瞪口呆。但這又能怨誰呢?
當(dāng)初誅殺二張的時候,洛州長史薛季昶等曾向張柬之、敬暉建議: “二張雖然已除,但武三思還在,斬草不除根,必定后患無窮?!?/p>
而張柬之、敬暉等則認(rèn)為:“如今革命已結(jié)束了,國家業(yè)已安定,現(xiàn)在的武三思已成不了氣候,不宜再多流血了?!?/p>
薛季昶聽罷,仰天長嘆: “我將死無葬身之地!”后來五位功臣被殺時,薛季昶也自殺而亡。
如今的張柬之等人不得不痛恨自己沒有先見之明,他們很清楚,這時中宗的制命,實際上是根據(jù)武三思的裁決頒布的。因此,他們無不深為當(dāng)初的失察和大意而懊悔。在無可奈何之下,他們打出革命功臣的最后招牌,秘密晉見中宗,請求誅殺武三思及諸武。然而,每次晉見,中宗皆以緘默的態(tài)度予以回敬。
中宗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要誅殺自己最信賴的武三思及其武氏家族。當(dāng)初,中宗為太子時,武三思就經(jīng)常來看望中宗夫婦,給予安慰。后來,中宗又把自己最寵愛的女兒安樂郡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xùn)。這樣,他們親上加親,形成了“一家人”的氣氛,往日的恩冤也一筆勾銷。
在中宗看來,武三思是他和韋后最親密、最信賴的知己。中宗不僅不會下令誅殺諸武,反而將張柬之等人的密陳透露給了武三思。
武三思得知,不敢大意,便和韋后一起雙管齊下,在中宗面前,對張柬之等人屢進讒言。武三思并獻計策,架空五位功臣。
中宗對韋后和武三思的話由衷地相信,立即下詔: 封侍中齊公敬暉為平陽王,桓彥范為扶陽王, 中書令漢陽公張柬之為漢陽王, 南陽公袁恕己為南陽王, 博陵公崔玄為博陵王。又特令他們朔望奉朝請,即每月只初一、十五上朝。從而剝奪了五位功臣執(zhí)政的權(quán)力。
中宗又根據(jù)武三思的要求,詔令文武百官恢復(fù)則天皇帝時代的政治形式,排斥反對武氏的人,以前被張柬之流放的官員,全部召回。這樣,唐朝大權(quán)完全掌握在武三思手中。此時,距一月二十二日的神龍革命,僅僅數(shù)月而已。
張柬之等五位政變領(lǐng)袖又受到了接踵而來的打擊。神龍二年(706)六月,先貶敬暉為崖州司馬, 桓彥范為瀧州司馬, 袁恕己為竇州司馬, 崔玄為白州司馬, 張柬之為新州司馬。七月,又以謀反罪,流敬暉于嘉州(今海南島),桓彥范于瀼州 (今廣西),張柬之于瀧州 (今廣西), 袁恕己于環(huán)州 (在越南), 崔玄于古州 (今貴州)。子孫年滿16歲以上的都流放到嶺南。接著,武三思又遣使詐稱圣旨,在流放途中將五王殺害。神龍革命赫赫有名的五位功臣就這樣全部慘遭滅頂之災(zāi)。
消滅五王之后,武三思顯然成了朝廷真正的主人。當(dāng)時的兵部尚書宗楚客、將作大匠宗晉卿、武三思的連襟太府卿紀(jì)處訥、鴻臚卿甘元柬等4人成為武三思的心腹。御史中丞周利用、侍御史冉祖雍、太仆丞李悛、光祿丞宋之遜、監(jiān)察御史姚紹等5人,成為武三思的親信耳目。武三思專權(quán)的格局已經(jīng)形成。
武三思等之所以會贏得中宗和韋后的信任而再度猖獗,這主要是由于后宮的才女上官婉兒的緣故。
上官婉兒長期擔(dān)任武則天的心腹筆桿,侍奉于女皇身邊,尤其后來百官的上奏,執(zhí)行詔令,大都出自婉兒的裁決。中宗即位后,十分敬佩婉兒的才華,更重視她對朝廷萬事通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于是便繼續(xù)留她擔(dān)任秘書工作,并封她為正三品女官“婕妤”,后來又升為昭容(正二品)。這時的婉兒大約42歲左右,但看起來不過30出頭的年紀(jì),正是一個女人最重要的時期,其容貌之艷麗,風(fēng)度之裊娜,舉止之大方,才華之橫溢,令男人們?yōu)橹畠A倒。但是,中宗對這樣一位侍妾身份的美人是不敢覬覦的,唯恐引起韋后的責(zé)罵。
無獨有偶。武三思雖幸免于滅族之禍,但仍心有余悸,他認(rèn)識到必須取得中宗和韋后的徹底信任。但是后宮的宮禁很嚴(yán),男性出入受到限制。怎么能經(jīng)常地接近中宗和韋后呢? 武三思馬上想到了婉兒。他們頻繁幽會于后宮。他們的私通已經(jīng)成為后宮中公開的秘密。后宮淫亂之風(fēng)由此興起。
不久,婉兒便要求在宮外建立私宅,和母親沛國夫人住在那里,如同朝廷官員上朝一般,以早出晚歸的形式到后宮侍奉帝后。此項先例一開,仿效者接踵而至,許多后宮高級女官也紛紛設(shè)置私宅,按時入宮上下班。這是宮廷史上最為空前的變化。
中宗對武三思的信賴不亞于對韋后的信賴。常常有這種情況,韋后和中宗并排聽政后,回到后宮,韋后便和武三思在皇帝的龍床上下棋,中宗在一旁觀戰(zhàn),與他們一起嬉戲調(diào)笑。
中宗朝,另一獨特的現(xiàn)象,是公主們的空前活躍。中宗共有4男8女,屬韋后所生的有一男 (長子重潤)三女 (長寧、永壽、安樂公主)。長子重潤早在則天皇帝時因誹謗則天和二張被賜死。次子重福因涉嫌告發(fā)重潤,被中宗和韋后幽禁于均州。三子衛(wèi)王重俊后來被立為太子,發(fā)動政變誅殺了武三思后,被中宗殺害。四子重茂幼弱,景龍四年(710) 中宗暴死,重茂繼承皇位,不足一月為睿宗李旦代替??梢?,四位皇子都很不景氣。
與此相反,中宗的諸位皇女卻是另一番情形,一切待遇例同皇子親王。神龍二年(706) 閏正月,中宗把諸位皇女從郡主升為公主,接著又分別設(shè)府置官。中宗皇妹太平公主頭馬領(lǐng)先,其府邸和她哥哥相王旦的王府一樣。長寧、安樂公主皆同親王,只是不置長史。新都、宜城、安定、金城諸公主,官員減半,各開官府。這情形如同武后之為女主,為歷史上所僅見。
在中宗的公主群中,韋后親生的長寧 (第四女)、安樂 (第七女)公主最為活躍,安樂公主甚至要開創(chuàng) “皇太女” 的先例。
安樂公主,小名裹兒,韋后親生。先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訓(xùn)。太子重俊政變時,安樂公主變成了寡婦。不久改嫁武承嗣之子武延秀。安樂公主從小就受到中宗和韋后的溺愛,養(yǎng)成了傲慢狂妄、爭強好勝的個性。在母親韋后、公公武三思和丈夫武崇訓(xùn)的慫恿下,萌發(fā)了當(dāng) “皇太女” 的野心,并為之不斷擴充實力。
景龍二年 (708),安樂公主開始用中宗的墨敕,納賄賣官。墨敕,是安樂公主先準(zhǔn)備好敕文,然后向父皇撒嬌,央求中宗簽上名蓋上御印,成為官方的正式文書。中宗對自己最寵愛的女兒自然是有求必應(yīng)的。
通過墨敕封官,稱為斜封,經(jīng)墨敕任命的官稱為斜封官。只要出30萬錢賄金便可買到低級官,有同正、試、攝、檢校、判、知等名目。一般人只要送上3萬錢的賄賂金,便可獲得僧度牒,成為當(dāng)時地位較高的僧尼。
長寧公主也仿效安樂公主,以墨敕賣官。他們把大量賄金用于廣建宅第山莊,縱情淫樂。兩位公主的大肆揮霍,自然強烈地刺激了其他公主和后宮的貴夫人,他們通過韋后的幫忙,也利用墨敕賣官,獲得巨額賄款。
中宗統(tǒng)治之下,韋后、武三思把持朝政,韋后、武三思、安樂公主、上官婉兒以及宰相宗楚客等相互勾結(jié),沆瀣一氣,形成了中宗朝極度腐敗的政治。
面對這種情況,一度頹廢的太子重俊猛然醒悟過來。神龍二年 (706)七月,中宗遷都長安之前,冊立衛(wèi)王李重俊為太子。但是,韋后、武三思、安樂公主等對新太子既輕蔑又憤恨,安樂公主依仗韋后的勢力,一直想取代皇太子而成為皇太女。重俊感到形勢的發(fā)展對自己極為不利,必須采取先下手為強的策略。
神龍三年 (707) 七月,重俊請求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幫助,率千騎兵發(fā)動了政變,武三思、武崇訓(xùn)及部分同黨當(dāng)場斃命。接著攻入后宮,追殺韋后、安樂公主。韋后與婉兒挾持中宗躲到玄武門樓上。婉兒向中宗獻計,懸賞誅殺太子和李多祚。太子、李多祚被反戈的亂軍斬殺。
太子重俊被殺,中宗立10歲的幺子重茂為太子。
重俊政變清除了實際掌握朝政的武三思,這對武氏集團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但韋后集團的勢力和氣焰卻絲毫未減,反而更加肆無忌憚起來,他們與宗楚客密謀,誣告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參與了太子重俊之亂的策劃,要求中宗將他們問斬。對這種過分的苛求,中宗甚感驚愕。他實在拿不定主意,便去找吏部尚書兼御史中丞蕭至忠商量,蕭至忠淚流滿面地對中宗說: “難道陛下就容不下一弟一妹嗎?”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才算免了殺頭之禍。
中宗朝的奢靡之風(fēng),使唐帝國元氣大傷,為一直虎視邊塞的突厥和吐蕃提供了侵?jǐn)_的最佳機會。
神龍二年(706)十二月,突厥默啜可汗對唐屬地鳴沙(今寧夏靈武)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地入侵,突破唐朝靈武軍大總管沙吒忠義的防線,直入唐境。與此同時,吐蕃又在青海和西域?qū)μ普归_了猛烈的軍事行動,騷擾唐朝西境。神龍三年 (707),中宗被迫將養(yǎng)女金城公主下嫁給吐蕃贊普,通過和親暫時獲得西部邊境的安寧。
景龍二年 (708),西部戰(zhàn)事再度興起。已歸順唐朝的突厥突騎施部的酋長娑葛因與部將阿史那忠節(jié)不和,互相攻擊,唐經(jīng)略使周以悌不但不進行調(diào)解,反而唆使忠節(jié)到朝廷賄賂宰相宗楚客和紀(jì)處納。宗楚客接受賄賂,按照忠節(jié)的要求,準(zhǔn)備派兵消滅娑葛。
娑葛得悉這一密謀,大為震怒,遂自立為可汗,發(fā)兵攻破安西,唐將或被擒,或被殺。接著,娑葛上表唐朝廷,索要宗楚客的首級,誅奸以謝百姓。中宗只得出來和事調(diào)解,宣告娑葛無罪,加封他為十四姓可汗。
經(jīng)過這些波折,自太宗以來在西域苦心樹起的大唐國威,一落千丈,唐朝對邊境各族的統(tǒng)治力和精神上的威信,自此以后徒有空名而已。
國勢的衰微,并沒能讓中宗清醒,因而整日和韋后等沉湎于享樂侈靡之中。景龍二年 (708) 十一月,中宗敕準(zhǔn)安樂公主改嫁武延秀,以皇后大典的規(guī)格舉行盛大的婚禮,耗資鉅萬,國家所藏幾于殆盡。中宗與韋后、安樂公主等一起登上玄武門,觀看宮女們拔河。中宗在宮內(nèi)設(shè)置模擬市場,讓扭捏的宮女與百官公卿們演出市場交易的情景。中宗與韋后等微服出行其中,尋求樂趣。此后,中宗更熱衷于游樂,如同頑童一般。如果沒有這些游樂,中宗就感到空虛。
從神龍到景龍年間,中宗再度當(dāng)皇帝,興起了大規(guī)模地建造佛寺的活動。唐中宗興建的佛寺有永泰寺(后改名萬壽寺)、圣善寺;太平公主建罔極寺,安樂公主花費百萬巨資興建了安樂寺。為彌補這筆龐大支出,又濫造了數(shù)目龐大的斜封官。后宮的宮女們?yōu)榱藖硎赖男腋W杂?,也集資興建了高300尺,15層的磚塔,即現(xiàn)存的小雁塔 (最上兩層后來被損,變成13層)。佛寺的大量修建,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唐朝國庫告罄。這些負(fù)擔(dān)無疑又被強加到廣大勞動人民身上。
對這種靡亂情形,許多大臣不敢諫奏。宰相韋嗣立實在看不下去了,上書提醒中宗:“官員的膨脹,帶來官員素質(zhì)和行政效率的低下,妨礙著政治措施的貫徹,豪華佛寺修建過多,造成國庫超度支出; 受役使的百姓怨聲載道。這種種弊病,如不盡早革除,必將成為大唐的禍患。”這樣的諫奏,中宗已經(jīng)聽膩了。韋嗣立是韋后家族的人,要是換了他人,中宗必定將其罷官。
景龍四年(710),一個地方小官許州(今河南許昌)參軍燕欽融上書說:“韋后淫亂,后宮的丑聞已經(jīng)傳遍民間,韋后干預(yù)朝政,是造成今天弊病多的原因。韋氏勢力日益強大,安樂公主與武延秀、宗楚客勾結(jié)在一起,危害著國家社稷?!敝凶诳吹竭@種涉及自己的皇后的上書,顯然極為氣憤,便把他召來詰問。韋家黨徒競蜂擁而上,將燕欽融棍棒打殺。中宗見此情景,心中一陣難過,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
武三思被重俊殺死后不久,韋后又特別提拔散騎常侍馬秦客和光祿卿楊均二人,實際上是韋后養(yǎng)的兩位男寵。馬秦客善醫(yī)術(shù),楊均擅長烹飪,都受到韋后的青睞。這時的韋后急于要實現(xiàn) “武則天第二” 的愿望。但中宗不除,她的愿望是無法實現(xiàn)的。安樂公主想當(dāng)皇太女的愿望與日俱增,雖然多次向父皇提出要求,但都被拒絕了。這樣韋后、安樂公主同時萌發(fā)出了共同的邪念: 只要夫(父)君不在人世,她們各自的愿望都能如愿。
景龍四年(710)六月,韋后、安樂公主假手馬秦客、楊均在中宗最喜歡吃的餡餅內(nèi),放入毒藥,將其毒殺。這位愚昧天子糊涂了一生,最后又糊里糊涂地歸了西天。終年55歲,謚號為孝和皇帝,葬于定陵。天寶十三年,又加謚為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中宗駕崩,16歲的幺子溫王重茂即皇帝位,是為少帝,年號唐隆。韋后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按照韋后等人的事先安排,少帝只不過是爭取時間的過渡天子而已。
幾天后,宰相宗楚客便約武延秀、趙履溫、葉靜能及韋溫等韋氏一族,開始勸說韋太后應(yīng)當(dāng)仿照武則天的“易世革命”,登上女主寶座。宗楚客又單獨秘密上奏章,要韋太后 “應(yīng)盡速改易唐天命”。
為達改朝換代的目的,韋太后等人加緊活動。當(dāng)時,中央禁軍的南衙十六衛(wèi)和北衙十軍及臺閣尚書省的要職,均由韋氏族人擔(dān)任。
改易天命,相王李旦及其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她們的很大障礙,于是便密謀將他們清除。
在危機關(guān)頭,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即后來的唐玄宗發(fā)動早已串通好的 “萬騎”兵,突襲后宮,殺死了韋太后、安樂公主、武延秀等。經(jīng)過這次政變,韋氏集團全部消滅,武氏集團也只剩下少數(shù)人。
后宮才女佳人上官婉兒,聰明了一生,但在這場流血的事變中,終究也未逃脫噩運,時年47歲。
最后,太平公主出面收拾殘局,扶持唐睿宗李旦再登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