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結束十年深圳生涯回到家鄉(xiāng)威海,并非源于對深圳的疲憊,而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與期待,在超級城市里呆得越久,越是如魚得水,越有一種恐慌,在現(xiàn)實中越是融入這座城市,就會離開自己越遠,這可是我想要的人生,當年我選擇漂泊,就是選擇一份最終完全離開童年場景的生活嗎?
所有的人生都是在畫一個從無到無的圓圈,我有所不同,四十歲之前我已經(jīng)提前畫完一個,現(xiàn)在是在完成第二個。在上個圓圈里,我的夢想是關于閱歷、寫作與出版,而在這個新的圓圈里,我的夢想換了一種表達方式,發(fā)現(xiàn)、記錄與思考。
所以,回到家鄉(xiāng),人生仍有幾個明確的分解目標,比如,我期待用五到十年的時間變成一個對家鄉(xiāng)歷史文化有所專注的人,這也是我為什么在業(yè)余時間一邊努力走遍威海一邊大量收集威海專題書籍的原因。三年之后,我已經(jīng)走過了威海的許多地方,我也收集了幾百本威海主題的書籍,可是,自己與目標之間的距離,反而更遠了,是的,擁有越多反而越覺得自己知識膚淺,健林都幾千億了還在孜孜不倦,反倒是某聰同學整天把小日子過得跟個寵物狗似的,或許是同樣道理。
某日,我晃在父母村的一條街上,天很藍,時光很慢,光陰似乎變成了千絲萬縷的固體閃現(xiàn)在我眼前,我望著墻上的影子,突然覺得之前那看似忙碌的日子缺了點什么,我在努力了解威海,卻都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因此有了想要去解決的愿望。
換一種表達,威海人都說姜姓是威海的土著舊族,我突然想弄明白自己這個姜姓子孫與先輩之間由古至今的傳遞路線,其實就是姜從何處來?
沒有更好的方法,也沒有豐富的資源,只能業(yè)余的時間倒查追溯,由新到舊,由近及遠,由清晰的到模糊的,由已知的到未知的,經(jīng)過半個多月的緊鑼密鼓,在查閱各種實物和文字資料之后,居然得出了一個初步的結果,自覺這結果似乎不那么離譜,于是就把這一過程用關鍵詞解讀的形式記錄下來,留作資料,在這番記錄里,既班門弄爺?shù)丶m正了幾處民間廣為流傳的謬誤信息,也在有些地方做了個人的主觀推測,我的文字我做主,不一定做到客觀理性,但求通俗易懂:
1、石嶺院(壽峰寺)
關于自己的小學校園,我的最深刻回憶是教室門口花壇里的野玫瑰以及校園里面那棵風天會沖過去搶落棗的大棗樹,萬萬沒想到,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學校園居然一處古代知名寺院的遺址,也不知道我出生的村子的名稱就與這座寺院有關。
這座寺院就是石嶺院。清光緒二十三年編纂的《文登縣志》這樣記載,“壽峰寺,今曰‘石嶺院’,在城北50里 。建置無考。”“元皇慶二年(1313年)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彪m然說建置無考,結合石嶺院附近的村子最早建于元末的史實,大致可以推斷其出現(xiàn)于元代,據(jù)附近院上村老人的記憶,石嶺院規(guī)模挺大,包括前殿、后殿、大殿三座大殿及寢閣、庫、館二十多間,建筑面積有1800平方米左右,是方圓幾十里范圍內(nèi)最大的一座寺院,附近院上院下兩個村子就因為這座寺院而得名,整個寺院寬大高矗,屋檐四挑,禽獸雄立,姿態(tài)活潑。墻壁繪制的圖案,橫梁與枓栱木工的雕刻,都很精美。廟內(nèi)泥塑有關公、馬童、判官等個個面容生動逼真、姿態(tài)嚴肅雄壯。
據(jù)說壽峰寺中曾有一棵周長五米多的核桃樹,高大的樹冠可以遮蓋半個廟院。每逢酷暑,核桃樹下能容幾百人乘涼。秋后,樹上的核桃則壓滿枝頭??上У氖牵谷諔?zhàn)爭初期,這棵核桃樹被制造槍托而砍伐。廟南有一大廣場(這片場地今天仍在,是小學時的操場),約1750平方米。廣場南端建筑有戲臺一座,專供唱戲所用。山會之日,周圍村莊男女老少,身穿新衣,前來趕山會、聽戲,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因為歷史悠久規(guī)模較大,所以壽峰寺附近民間流傳著“先有石嶺院,后有文登縣”的說法。這顯然是本地民眾對于石嶺院悠久歷史的一種夸張,因為文登建縣于北齊天統(tǒng)二年(568年),迄今1448年,石嶺院的歷史再悠久似乎也不可能超越千年,顯然不可能早于文登縣的設立。1921年,因為推行新式教育,壽峰寺被直接改為壽峰寺學校,包括小學與初中部分,據(jù)說是文登縣城以北第一所學校,培養(yǎng)了很多人才。1953年,這里的寺廟被拆除改建為新式建筑,學校也改名為院上完全小學,只留下小學教育部分,1983-1987年,我在這里讀完了小學前四年級。回想自己是在一座著名寺院所改建的學校里度過四年卻無緣見識它本來的面目,不勝噓唏。
2、北街
古老的寺院旁邊似乎應該有古老的陪伴,于是,在寺院東南數(shù)百米遠之處,有一條不動聲色的老街—北街。
在威?!班l(xiāng)村記憶”工程普查登記中,登錄了4處歷史文化街區(qū),這其中就有院下村古民居建筑群,這些古民居建筑群全部位于北街。北街因位于村子的北部而得名。北街兩側十多幢建筑有著上百年的歷史,有的建筑據(jù)說有近三百年的歷史,石頭墻、青磚壁、木格窗、茅草頂,還有各種雖被毀壞卻仍有舊時痕跡的拴馬石,膠東風格濃郁。這條街在當年建筑時顯然作了精心的規(guī)劃,兩側的民居大門均開在臨街一側,節(jié)約了土地,既方便出行也便于鄰里來往,有助于鄰里間的互相協(xié)助與商事交易的展開,同時,又通過院內(nèi)照壁起到隱私隔離作用。這條看似不起眼的街道卻對清末民初的膠東民居研究有著相當?shù)囊饬x,可惜的是拴馬石都被破壞了,青石板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村民們當前認識不到這片古民居的價值,還在做一些破壞性的改建。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村子已經(jīng)快被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區(qū)包圍,早就列入整體拆遷計劃,我倒是希望決策者們能把這條街給保留下來,作為一個能體現(xiàn)膠東民居特色的民俗博物館,我們從來不缺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卻不容易找到能夠安放鄉(xiāng)愁的滄桑建筑。
成年之后,在都市里被喧囂久了四處尋找古鎮(zhèn)古街,為此走訪過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卻獨獨沒有想起自己童年曾反復奔跑這條街道,忘記了自己小學五年級之前每天上學必經(jīng)的這條街道,我曾無數(shù)次從這條街經(jīng)過卻在幾十年后方能認真審視這條街道的歷史,縱然這里已經(jīng)不復當年之景,仍有當年的風姿,這就是人生的必然嗎?總是夢里尋它千百度,驀回首,她不床上,卻在腳底……
3、院下(姜家庵)
別人眼里,它可能就是一個平凡而常見的村子,在膠東半島有無數(shù)個這樣安靜的小村莊,而在我眼里,它卻極近完美,四面是山丘,三面有河流,又有大片的平泊良田,還位于鎮(zhèn)里到縣城的主路邊,交通十分方便,河畔的清脆柳哨,山谷的快意燒烤,以及果園里的亡命逃竄,類似這般的經(jīng)歷充斥著整個童年,年幼時只知道游戲的樂趣,四十以后才開始真正關注這村子的由來。它卻已經(jīng)列入拆遷規(guī)劃,數(shù)年之后,這個村子會轉變成一處社區(qū),被城區(qū)轉移過來的工廠所包圍,再見不到當年的街巷縱橫與田園之景。
越發(fā)有了緊迫感,事實上,要尋找自己的歷史,其實就是要尋找村子的來路。
除了一條記敘著清末民初往事的老街,似乎見不到村子有更多輝煌閃耀之處,能找到的文獻記載了了,關于我出生的這個村子,史志資料是這樣記載的: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姜姓由環(huán)翠區(qū)姜南莊遷此立村定居。相傳,院上村村西頭有一廟,名曰石嶺院,院下村在廟的下方,故名院下。姜家庵為其屬。也就是說,我要尋找自己的先輩從何而來院下的姜家庵定居,就要去幾十里外的環(huán)翠區(qū)姜南莊了。
4、姜南莊姜村
姜南莊是環(huán)翠區(qū)張村鎮(zhèn)的一個村子,我每次去里口山都會經(jīng)過一處刻著姜南莊三個字的高大石塊,在決定去姜南莊尋找先輩足跡之后,我終于在石塊這里向右拐了彎,不曾想到,這看似不起眼的村子卻有著兩處威海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是姜南莊遺址,這里是一處原始文化遺址,距今約5千年,附近有漢代墓葬群。一是姜南莊谷氏祠堂,清乾隆年間,姜南莊武進士谷生琰屢建奇功,賞戴孔雀倡議書翎并賜恭親巴圖魯勇號,1773年平息四川土司叛亂時不幸陣亡,欽賜金頂御葬,家廟之建當與此有關。原有三進,現(xiàn)僅剩兩進。姜南莊的村名來源與姜村有關,因為當年這里是姜村(今張村村)姜姓的田莊,位于姜村東南而得名。因此,姜南莊主要是姓氏是谷姓,最初姜姓并不多,及至清初康熙年間人口增長較快,故有姜姓人家由姜村遷到姜南莊,再由姜南莊外遷立村。今天的姜南莊經(jīng)過城市化改造成為了社區(qū),不再是一個村莊,好在仍把當年的谷家宗祠給保存了下來,現(xiàn)在加掛了鄉(xiāng)村記憶館的牌子,顯然這里成了所有姜南莊人的精神家園,也能告訴人們這里曾是一個有著深遠歷史的村子。
張村鎮(zhèn)并非普通鄉(xiāng)鎮(zhèn),依山傍海,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美麗宜居小鎮(zhèn),幾十年以來這里一直在努力建設環(huán)翠省級旅游度假區(qū),終于把這里變成一處缺乏足夠規(guī)劃并混亂嘈雜的大工業(yè)區(qū),這是題外話了。張村是威海城的郊區(qū),姜姓在這一帶的分布密度較高,在張村,村名中含著姜字的村莊,除了姜南莊,還有姜村、姜家疃。很多人未聽說過姜村,而實際上,張村原稱姜村,以姜姓立村得名,后因讀音傳訛,演變?yōu)閺埓濉?/span>
為什么張村一帶會分布著這么多的姜姓村莊呢?繼續(xù)追查,卻與威海衛(wèi)的建城運動有著重大關系。
5、姜家塋(清泉夼)
直至明代設立威海衛(wèi)之前,威海城區(qū)一帶都是僻處邊陲的漁村,漢代叫石落村,元代改稱清泉夼,當時由文登縣管轄。這一帶地理環(huán)境太美妙,守山臨河靠海有溫泉,恐怕現(xiàn)在太多來威海的游客都不知道威海市區(qū)最熱鬧之處有天然溫泉分布。當然,濱海除了風大,還有一劣勢,就是大風會把海盜倭寇刮來,元末以來,海寇襲擾頻繁,為了整治海防,明朝政府在元朝設寨防衛(wèi)的基礎上在沿海險要地帶設衛(wèi)屯兵,抗擊??堋C骱槲?/span>31年(1398年)將清泉夼周圍的地帶從文登縣劃出,設立威海衛(wèi)。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駐軍在威海衛(wèi)修建了帶有防御功能的城墻,筑起了衛(wèi)城,希望能“威振海疆”,威海由此得名。
威海市志早期姓氏遷入一節(jié)有這樣的記載:“根據(jù)‘先有姜家塋,后有威海城’的民間傳說,在元末或明初,威海曾有姜氏居住,其后代分居在姜家疃、合慶、南竹島等村?!眽L即墓地,姜家塋是指姜家的祖墳墓地(大致在今天威海的市立醫(yī)院一帶,靠近威海衛(wèi)城的西門),這一說法歷代流傳于威海民間,應當不是空穴來風,能夠證明姜姓是威海的“土著舊族”,因為大片墓地的形成既需要一定的時間,也能證明姜姓人家人數(shù)規(guī)模較大,也就是說,遠在威海衛(wèi)設立之前就已經(jīng)大量的姜姓居民生活在今天威海城區(qū)一帶,當是居住在清泉夼一帶,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姜姓人家大量外遷呢?甚至大規(guī)模的搬遷到張村這一帶當時應該人煙相對稀少的地方呢?
很顯然,這與威海衛(wèi)的建城拆遷活動有關。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威海的民間傳說,“脂粉計”。民間傳說,當初威海衛(wèi)城規(guī)劃時,姜家塋并不在衛(wèi)城城墻之內(nèi),一個姓熊的財主為了避免自己家的菜園子被建城所拆,讓女兒用美色勾引當時主管官員因而將威海衛(wèi)城向南移出一城之地,結果將本不在城墻范圍之內(nèi)的姜家塋圈在城內(nèi),導致姜家塋被官方強拆。我對這一傳說的真實性是持懷疑立場的,一則只是民間傳說,缺乏史料佐證,一則從威海衛(wèi)城建成之后的位置來看,其西側依奈古山勢南側沿河而建是最利于發(fā)揮軍事防御功能,將市立醫(yī)院一帶圈入在規(guī)劃上來說極合理的,如果說建城過程中確實被改變過規(guī)劃,也只能說這種改變是合理的,不似有私下交易在其中。當然,無論這一傳說是真是假,似乎也能傳遞出這樣的信息,姜姓是威海土著舊族卻是后期遷入威海城區(qū)一帶,可能無法與本地原有傳統(tǒng)家族力量抗衡因而無力保護祖墳之地,只能向衛(wèi)城周邊搬遷,今天張村幾個姜姓居住村落應該與這次搬遷有關。當然,威海衛(wèi)建城時恰逢明王朝最強大的時代,社會相對穩(wěn)定,人口增長迅速,明初也是中國人口遷移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的姜姓外遷立村也有這樣的背景,甚至可能是主要原因。
到現(xiàn)在為止,弄清楚了姜姓由姜家塋至姜村至姜南莊至院下的路線,已經(jīng)把俺從何處來這件事追溯到了元朝,那么,元朝時已經(jīng)居住威海城區(qū)這一帶的姜姓居民又是從何處遷來呢?
6、峒嶺(東峒嶺、西峒嶺) 萬戶
有一個秋日,我從青威高速乳山境內(nèi)經(jīng)過時,突然發(fā)現(xiàn)路南邊有一棵巨大的銀杏,因為是高速公路無法立即停車,只能一錯而過,后來委托朋友打聽,才知道此村名為西峒嶺,附近還有一個東峒嶺村,這棵路邊的銀杏應該是植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的歷史。在這一棵銀杏西北大約十公里左右的萬戶村,還有一棵千年銀杏。有趣的是,這兩棵銀杏歷史夠悠久,但其所在的東峒嶺、西峒嶺、萬戶三個村歷史更悠久,是乳山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村子。三個村子均立村于公元前210年前后,至今已經(jīng)有2200多年的歷史。東峒嶺村與西峒嶺村原本是一個村子,名為峒嶺,明隆慶元年六月十三日(1567年),洪水將村子分成東西兩村延續(xù)至今。峒嶺與萬戶村還有一個共同點,均是姜姓立村,兩個村子的姜姓在歷史上還互有匯合的情況。因為立村久遠,也是至今在膠東半島能追溯到的最早的姜姓村子,自然就成了膠東姜姓之源,根據(jù)膠東各地史志及各村宗譜資料記載,今天煙臺、威海等地的近百個姜姓聚居的村莊都是由乳山峒嶺遷建或再遷而建,而這種遷建,有個高峰期,那就是元末明初時期。
一般的理解,元末的人口遷移可能是因為戰(zhàn)亂影響的避禍行為,明初的人口遷移則可能是因為社會穩(wěn)定人口劇增的分流行為,當然,峒嶺姜姓的外遷也與1567年那次將村子一分為二的超大洪水有關系,不過,峒嶺與萬戶村姜姓元末明初的大規(guī)模外出遷建可能還與金末元初一個名叫姜房的牛人有關系。
7、姜房
亂世從來都是牛人出世的最好背景。
南寧末年,山東全境屬于金的統(tǒng)治范圍,金至寧元年(1213),蒙古軍南下大肆擄掠,河北、山東州郡殘破。在蒙古侵金的同時,山東、河北地區(qū)的人民,紛紛舉行反抗金朝黑暗統(tǒng)治的武裝起義,各路英豪一時四起,擁兵自雄。益都人楊安兒、李全與泰安人劉二祖領導的起義軍,成為當時“紅襖軍”的三支主力。由于金王朝、蒙古軍及起義軍的互相爭戰(zhàn),起義軍一些將領在宋、金、蒙古三個政權之間幾次叛降,使戰(zhàn)亂波及山東的青、濰、沂、密、萊、登、寧海等地,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致使膠東百姓遭受歷史上空前的浩劫,眾多小股無賴盜賊又趁機打家劫舍,興風作浪,百姓四處避亂,哀鴻遍野,生產(chǎn)生活嚴重倒退。在這樣的時局背景下,一個出身乳山萬戶村(也有資料認為他身峒嶺)的人改變了局面,他就是姜房。他率領鄉(xiāng)民們拿起武器,奮起自衛(wèi),并聯(lián)合當?shù)氐暮雷宕髴?,把見義勇為的人們組織起來,共同抗擊盜賊的襲擾,歷盡艱難兇險,最終消滅了殘匪余孽。蒙古太祖十年(1215)五月,蒙古軍攻下中都(今北京一帶)后,開始改變燒殺擄掠棄城而去的做法,做常久統(tǒng)治的打算。由于戰(zhàn)線過長,兵力嚴重不足,所以采取“招集豪杰,勘定未下城邑”的做法。凡是歸降的漢族地方武裝和金朝地方官吏,一概讓他們管轄原有的地盤,授以官職,以建立統(tǒng)治據(jù)點,逐漸擴大統(tǒng)治區(qū)。姜房這位地方賢達此時獲授寧海州同知的官職,又累建功勛,步步升遷至寧海州刺史、元帥左監(jiān)軍、昭武大將軍(正三品)等職,其安撫百姓有方,治理地方有道,整個州內(nèi)的百姓都受到教化,社會風氣變化很大,秩序井然,人口增加,百姓的富裕程度超過毗鄰州郡一倍,所轄軍民倍頌其德。姜房的才能和政績上達朝廷以后,朝廷又加授他膠、濰、莒、密、寧海等州總管萬戶之職,褒封上護軍、天水郡開國侯,并賜以金符,其子世襲,以表示對他的褒寵。1240年姜房去世之后,墓前立“元萬戶侯昭武大將軍元帥左監(jiān)軍寧海州刺史姜公神道碑”,由益都府府學教授毛翼撰寫碑文,記述姜房生平經(jīng)歷。1255年,姜房之子思明、思聰、思溫等將姜房遺骸遷葬到老家魯宋里的祖塋,墓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另新立“元昭武大將軍總管萬戶姜房墓碑”,仍用原碑文。后人因他被封萬戶侯而改村名為萬戶。姜房有九子六女,長子姜思明、次子姜思聰襲父職。據(jù)姜氏宗譜記載,姜思明之子姜天澤,從萬戶遷往峒嶺,而這之前也有峒嶺姜姓從村中一個叫小碾的地方遷往萬戶,由此可見萬戶與峒嶺姜姓互有匯合,是膠東其它各姜姓之村的共同源頭,而姜房家族的鼎盛顯然對于接下來的姜姓大規(guī)模外遷立村起到了推動作用。個人大膽推測,姜房父子均身為主管膠東事務的蒙元高官,可能對于后世遷到今威海城區(qū)一帶占據(jù)清泉夼較好位置并形成大規(guī)模的祖墳之地姜家塋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當然,也可能與推翻的元王朝的明王朝在威海建衛(wèi)粗暴強拆姜家塋有一定的聯(lián)系。
姜房做為漢人手握軍政大權,主政寧海州,其歷史貢獻具體表現(xiàn)在:抵制了蒙古軍在膠東的進一步燒殺搶掠的野蠻行為,阻止了蒙古貴族對膠東社會生產(chǎn)力的進一步破壞,保持了膠東的穩(wěn)定。還有一項,保護了原有的漢族封建文明傳統(tǒng)。膠東是道教全真派的發(fā)祥地,金時宮觀眾多,但毀于金末元初戰(zhàn)亂。元《重建玄都宮記》碑文記載,“本郡管民元帥長官與其弟元帥太守二姜公(指姜思明、姜思聰),以文德并播于英聲,以武功同馳于偉譽,政成多暇,邃覽重玄,喜捐珍物,茂贊仙風?!泵晒艖椬诎四辏?/span>1258),姜家兄弟資助修復毀于金貞祐二年(1214)年的昆崳山全真道教宮觀廟宇,使殿宇云房,齋庖寮舍、門垣庫庾,爛然一新。
很顯然,姜房這個人對于膠東歷史貢獻被今天所忽視了,今天能找到關于他的記載并不多,不過有關姜房生平介紹的文章里,也有很多謬誤,比如很多文章提到《元史》有姜房傳記,這卻是誤傳,今天能看到關于姜房的記載,主要是民國《牟平縣志》卷九里關于《昭武大將軍總管萬戶姜房墓碑》,雖然其墓園與墓碑已經(jīng)毀于建國之后的社會動,歷史上確有其人卻是可以佐證的。
至此,已經(jīng)將姜姓在膠東的遷移路線追溯到從秦到元代的乳山峒嶺與萬戶兩村,那么,這兩個古村的姜姓又從何而來呢?
8、通天嶺公雞島
峒嶺村名的由來,與通天嶺有關。在峒嶺北面七八公里一帶,今乳山境內(nèi)的寨山一帶。寨山北面有一座山峰名叫大天,大天東面有一道長長的山梁叫通天嶺,通連大天的意思。峒嶺與萬戶兩個古村在都通天嶺不遠處,峒嶺村的姜姓之所以把村名命名為峒嶺,是為了紀念其家族曾在通天嶺避難的經(jīng)歷,萬戶村最早的名子叫山莊(南宋初年更名魯宋里,元中統(tǒng)年間更名為萬戶,當然,也有資料稱魯宋里曾是峒嶺村的名用,據(jù)說當時村里有異姓人家排集姜姓,姜房興起異姓人家主動遷走于是魯宋里改名),估計也跟家族的山里生活有關。而這次避難,卻與秦皇東巡有關。將此事再向上追溯,就到西周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了。
公元前11世紀,炎帝后裔姜太公呂尚因佐周武王伐紂滅商有功,被封齊地,建齊國,都營丘(今臨淄)?!疤羾奚普?,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漁鹽之利,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太公后代歷任國公十世,史稱姜齊。傳至齊康公姜貸十九年(前386年),相國田和篡位,變姜齊為田齊,將齊康公遷海濱(今煙臺芝罘區(qū)西郊)。公元前379年,康公病逝,子孫將其葬于夾河下游公雞島(今煙臺市區(qū)西宮家島村)。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統(tǒng)一中國后的秦始皇東巡,“東行郡縣……乃并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芝罘”??倒釋O姜相伯怕被始皇殺戮,東逃通天嶺,公元前210年始皇崩,康公后人這才從山里遷出到山下平地建村,一為萬戶,一為峒嶺。這一傳說未必完全屬實,因為至今并沒有在通天嶺發(fā)現(xiàn)古代人類居住遺跡,不過這一傳說仍可以描述出膠東姜姓的家族傳遞與遷移路線,可以證明膠東姜姓在姜姓分支里屬齊姜一支,即姜子牙后裔,因膠東各地姜姓又源于峒嶺萬戶兩村,兩村同為古村,互有匯合,又可統(tǒng)稱峒嶺姜。姜姓被稱為威海土著舊族,應該跟戰(zhàn)國及秦時康公后人已經(jīng)遷入威海境內(nèi)有莫大關系。
姜齊的政治沒落反促成后裔在膠東地區(qū)的開枝散葉,這是歷史的有趣一面。峒嶺姜歷經(jīng)兩千多年,至元代開始家族昌盛,當與姜房有關。峒嶺姜為太公后裔,一直秉承著太公的崇文尚武精神,村民在農(nóng)耕之余,讀書習武成風。讀書人有考取進士做過翰林學士的,武術高手更是代代均有,境內(nèi)有句俗語:“峒嶺的小巴狗都會踩個四門斗(少林武術四門斗拳的俗稱,流行于民間)?!苯孔鳛槊耖g之人卻能組織起地方武裝清除盜匪,繼而獲得重用,當與峒嶺一帶的習武之風有關。元時在威海城區(qū)一帶設寨防衛(wèi),具有習武傳統(tǒng)的峒嶺人參軍或遷至清泉夼以防?;甲虜_也是一種可能。及至清代,峒嶺姜又有多人為官出仕,仍保持了較大的影響力,據(jù)傳,清末民初峒嶺姜氏祠堂里有康熙親題的“烈山世胄,表海家風”和徐士林題的“火德傳家,丹書繼世”等楹聯(lián),其家族昌盛可見一斑。
有趣的是,威海姜姓的遷移路線上,除了姜南莊有發(fā)現(xiàn)古文化遺址,東峒嶺村東南和西峒嶺村東北也發(fā)現(xiàn)了古文化遺址,這說明了在四五千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也說明姜姓在這些地方選址建村時仍延續(xù)了與遠古人類的共同標準,有山有河有平原之地,更適宜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開展,不像我們今天,只能一片高樓里選一個立體方塊,還樂此不彼的做各種千篇一律的打扮。
當然,以上種種文字有涉及民間傳說的內(nèi)容,缺乏足夠的史料及實物支撐,不過剝?nèi)髡f謬誤的干擾,仍可看出歷史的本來脈絡。無論有何種傳說,姜姓在膠東境內(nèi)的種種遷移與中國古代的社會發(fā)展情況相一致,我們既可以從中尋找歷史脈絡,又可歸納出政治時局對人口遷移的影響,這才是我努力研究自己從何處來的最主要動力。膠東姜姓因為地理封閉原因其遷移路線并不復雜,其間也沒有外姓改姓匯入,使得姓氏追溯能夠相對清晰的描述出姜姓在膠東的遷移路線。
我并不熱心于弄清楚自己的祖宗十八代都具體是誰,我關注的是宗譜背后所呈現(xiàn)的家族成長變遷史,每一個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都系出名門,祖上都出過輝煌之人,這其實不重要,血統(tǒng)出身之類的事物只是歷史事物,而非今日所應提倡,重要的是,姓氏文化的存在成了中華文明傳承的一個密碼,姓氏與地名文化結合在一起,能夠找出其獨特的內(nèi)涵及規(guī)律,對于姓氏的溯源解讀中就可以尋找到自己來世之前的生命傳遞故事,從自己身世的追溯過程當中就可以了解兩千多年時間里的政治時局對姓氏遷移的影響,認識當?shù)貧v史的發(fā)展變化過程與取向,這是有趣一面。
關于威海姜姓,最終可以歸納三句話:
炎帝因生于姜水而得姜姓,因而陜西寶雞為天下姜姓的發(fā)源地;
姜太公封于齊國都城在臨淄,因而山東臨淄成為山東姜姓的發(fā)源地;
峒嶺是姜齊康公后人的聚集之地,因而乳山峒嶺是膠東姜姓的發(fā)源地。
最后,將這次追溯路線圖進行匯總,由祖及我,未必處處準確,卻大致符合邏輯:先是戰(zhàn)國時期康公被遷煙臺雞公島一帶,秦時康公后人避難通天嶺,秦末姜姓下山建村峒嶺與萬戶,元代遷至威海城區(qū)一帶致姜家塋的形成,明初威海建衛(wèi)姜姓四出擴散至姜村,再至姜南莊,清康熙年間姜南莊有姜姓遷至著名寺院石嶺院東南建立院下,然后就有了俺在北街上光著屁股瘋跑的童年。
我一直納悶,院下村包括兩部分,半山腰的姜家庵以及地勢平坦的下疃,為什么早期遷入的姜姓不選擇地勢更平坦的下疃居住呢?現(xiàn)在想來,可能與歷史更悠久的鄰村院上村的選擇是一樣的,一則以山為屏更容易防范盜匪滋擾便于轉移,一則地勢遠高于河面容易防范水患。繼續(xù)再拓展思維,村里北街的開放街區(qū)構造,或與當年的石嶺院(壽峰寺)香火興盛有關,當年距離石嶺院數(shù)百米的北街是去石嶺院必經(jīng)之路,來往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會讓北街規(guī)劃出小商業(yè)街的模樣,既方便行人來往,又有很好的防御性。
至此,我們明白了為什么大陜西寶雞一代帝王的后代會光著屁股奔跑在大山東威海一個小村子的不知名的老街上……
最后要說的是,與其天天沉浸于朋友圈里那些只剩下雞屎味的雞湯與只有焦糊味的八卦,不如多讀讀歷史,歷史的有趣之處,足夠打發(fā)寂寞的閑暇時光,如果你閑著沒事,就去看看老家的村碑,一層層向上追溯,或許就能和我一樣知道自己從何處來,我這就仔細看了一回,結果把自己的歷史一桿子捅到了四千年以前,居然還脈絡挺清晰,遠比追那連人帶劇本都做過美容手術的韓劇有趣得多……(姜明星于2016年2月29日至3月10日 說明:文中所用圖片部分個人拍攝,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歡迎大家提供威海相關主題文獻資料與線索)
附:元昭武大將軍總管萬戶姜房墓碑碑文
(碑原存萬戶村南,汴梁毛翼撰)
嗣世而光昭祖考,沒身而澤流子孫,此德義之可尊,人道之大備也。若夫上不能榮顯其親,下不能慶遺厥后,與草木而同腐,俾沒世而無稱,亦云鄙矣。其能有光先代垂裕后昆,則姜公其人也。公諱房,字漢臣,由遠祖以來,為海濱望族,家譜散亡,不可世其次,意者其太公之苗裔乎。高祖以降,世有積德,善類滋多,匪易殫紀。公稟生明毅,識度不凡,樂易而愛人,質直而好義,鄉(xiāng)黨異其為人,咸推重之。年甫壯室,會金季大亂,阻山濱海之鄉(xiāng),盜賊尤熾,千萬為群,嘯聚林谷,比獵人以充食,居民苦之,不能自活。公有憂眾之心,慨然以濟物為己任,遂糾合土豪,率集義旅,冒患難、歷艱危、被堅執(zhí)銳者累年,竟以殲厥元兇,平其余黨,一方之人賴公得存者,不可勝記。時少保相公李君,方以整頓山東為務,聞其忠義而嘉之,特授以本州同知之職;自斯厥后,積有勛效,累遷至昭武大將軍元帥左監(jiān)軍寧海州刺史。公撫治有方,政崇寬簡,躬行勤儉,以率其下,合境化之,風俗丕變,民之富庶,倍于鄰郡。朝廷體其能,加授膠濰莒密寧海等州總管萬戶,仍賜金符以寵之。公在官凡一十九年,庚子秋九月五日,以病卒于任,享年五十有六。邦人聞之,莫不為之慟。初公之病篤也,屬其諸子而諭之曰:“乃翁起身白屋,一旦至此,不為不榮矣,靜言思之,非偶然僥幸之所能致,皆賴我先人之馀慶也。是以夙夜孜孜,勉思無忝,奉上以勤,接下以恭,以慈祥遇家人,以恩誼待故舊,履正而奉公,居得而慮失,凡所以修身慎行死而后己者,庶幾少答先德之萬一也。若輩承祖先之帡幪,倘異日入官,宜以乃翁之心為心,視兄弟如一身,交游如四體,汝若輕易疏棄,是無故毀汝身傷汝體也。視民之老者猶汝之父,幼者猶汝之子,若妄肆喜怒,是無故撾汝父苦汝子也。又當以廉慎保爾家,以畏謹保爾身,以孝思奉先世,以清白貽子孫。今吾殆將不起,茍或及此,則吾死無恨矣。乃翁之言,可不念哉!”言訖,未幾而終。公男九人:長曰思明,次曰思聰,又次曰思溫、思恭、思敬、思忠、思問、思齊、思義,好擇明師,使皆就學;女六人,俱適名家。嗣后山東淮南等路行省相公李君,先少保之子也,念公之德,欲旌其代,遂表其長子,俾承總管之符節(jié),次子俾襲本郡刺史之職。二人亦恪居官次,不墜家聲,頗知細民之利病,且能委曲以事上官。李君嘗褒賞之。辭讓曰:“思明輩碌碌無似,誤被吾君錄用,使紹先考之業(yè),每懷靡及,深用戰(zhàn)兢。既失先意承志于其前,又慮弗克負荷于其后,今茲待罪下僚,儻獲茍免,躬受賜多矣,尚何爵賞之敢承?”李君賢之,曰:“有子如此,姜公為不朽矣!”亦未始允其讓。累遷其長子至昭武大將軍元帥左監(jiān)軍,次子至昭毅大將軍元帥右監(jiān)軍。一日昆弟相謂曰:“我猥承門閥,獲踐仕途,雖則云榮,于心終為不愜,何則?先人尚未改葬,無違之理,可謂闕然,為人之子,寧不愧于心乎?”于是率吁諸孤,蠲擇吉日,以乙卯年二月甲申遷瘞于州治南魯宋里,從先塋也。二人狀公之行,求銘于余曰:“敢惟是先人窀穸之事,將托吾子以永其傳,敢請!”余以文筆荒陋為愧,固辭,不可??脊疇?,是宜為銘,至于生平細行末節(jié),皆略而不書。銘曰:齊裔之姜,海邦其鄉(xiāng)。世有積德,于今乃昌。猗歟使君!材器奇特。始大顯聞,載歌先德。公遭世亂,事不避難。勇于除害,濟眾于安。公之蒞官,思不出位。吏畏神明,民歌愷悌。儉以律己,寬而愛人。孝弟訓子,慈祥睦親。善始令終,德音是茂。碑于墓門,以詔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