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一中2011屆高三調(diào)研考試試卷(12月)
語文
說明:1.本次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8頁。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第Ⅰ卷(選擇題共45分)
一、(24分,每小題3分)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項是
A.打顫/顫顫巍巍
B.發(fā)難/質(zhì)疑問難
C.差錯/差之毫厘
D.下載/千載難逢
2.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A.打更(gēng) 生肖(xiào)
B.魚鰾(biào) 應(yīng)(yīng)用文
C.熾(zhì)烈
D.戲謔(xuè)
3.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融會貫通
B.無上榮光
C.臨危授命
D.振聾發(fā)聵
4.下列各組詞語中,有兩個錯別字的一組是
A.
B.
C.
D.
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2010年10月20日,第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第七屆中國—東盟商務(wù)投資峰會在南寧隆重開幕。這次博覽會聚集了東盟各國各種各樣的新產(chǎn)品,真可謂浩如煙海,應(yīng)有盡有。
B.充分利用電臺、電視臺、報刊、互聯(lián)網(wǎng)等多種傳媒,廣泛開展文藝評論,將神圣、嚴(yán)肅、凝重的文藝評論策劃得有聲有色、平易近人,既有專業(yè)水準(zhǔn),又具娛樂元素。
C.盡管歲月終使一切的壯烈場景灰飛煙滅,無可追尋,留下的懷想和感慨卻不絕如縷,如那方山水一般永恒。
D.檢閱《萬國公報》登載的由林樂知等西方傳教士署名的文章,卻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文章不僅明曉暢達(dá)、淺顯易懂,而且尋章摘句,頗具文采。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有一批華人知識分子為之筆述、加工以及潤色。
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熟語運用正確的一項是
A.無論路途有多遠(yuǎn),她除了準(zhǔn)時把信報送到,還主動向礦工推薦科普類、生活類報刊。長此以往,龔梅春與這里的客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C.有人常在各種媒體上說自己被他人的善舉感動,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依然對公益之事報以冷漠的態(tài)度,這樣的口惠而實不至真是一種可怕的社會病。
D.這個故事情節(jié)離奇,結(jié)尾尤其出人意料,作者卻能講得情理俱合,絲絲入扣,讓人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匠心。
7.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巴金在晚年以“說真話”的勇氣和平易近人的文字,傾心創(chuàng)作《隨想錄》,反思自我,拷問靈魂,其作品達(dá)到了文學(xué)和思想的高峰。
B.唐代古文運動打破了駢文的長期統(tǒng)治,開創(chuàng)了散文的新傳統(tǒng)。韓愈和柳宗元不僅在理論上作出了典范,更重要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奠定了散文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
C.淘寶網(wǎng)要做的就是打造電子商務(wù)的產(chǎn)業(yè)鏈勢在必行,讓這條產(chǎn)業(yè)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共同發(fā)展,在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的同時,分享電子商務(wù)帶來的繁榮。
D.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弘揚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載體,傳承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
8.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劉量程的《一個人的村莊》、梭羅的《瓦爾登湖》等中外散文佳作,都具有積極的思想傾向,因而文筆清新自然,又充滿思辨色彩,耐人咀嚼。
B.為北京申奧成功做出貢獻的《申辦報告》是一幅全面展現(xiàn)中國北京風(fēng)采的錦繡畫卷,已被國際奧委會收藏,目前陳列在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中。
C.如果中國不能緩解人口增長對水土資源造成的巨大負(fù)擔(dān),那么環(huán)境的惡化將會危及社會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D.記者日前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中國人不愛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們的飲食習(xí)慣還沒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應(yīng)改善所致。
二、文言文閱讀(21分,每小題3分)
(一)羅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藝。初拜佐著作郎,以家貧親老,求補臨汝令,刺史王凝之請為別駕。殷仲堪之鎮(zhèn)江陵,引為功曹。累遷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為諮議參軍。仲堪多疑少決,企生深憂之,謂弟遵生曰:“殷侯仁而無斷,事必?zé)o成。成敗,天也,吾當(dāng)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無送者,唯企生從焉。路經(jīng)家門,遵生曰:“作如此分離,何可不執(zhí)手!”企生回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牽下之,謂曰:“家有老母,將欲何之?”企生揮淚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養(yǎng)不失子道,一門之中有忠與孝,亦復(fù)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遙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見待。”仲堪見企生無脫理,策馬而去。
玄至荊州,人士無不詣?wù)撸笊毑煌?,而營理仲堪家。或謂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誠節(jié),若遂不詣,禍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見遇以國士,為弟以力見制,遂不我從,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敗,亦何面目復(fù)就桓求生乎!”玄聞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謂曰:“若謝我,當(dāng)釋汝。”企生曰:“為殷荊州吏,荊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顏復(fù)謝!”玄即收企生,遣人問欲何言,答曰:“文帝殺嵇康,嵇紹為晉忠臣,從公乞一弟,以養(yǎng)老母。”玄許之。又引企生于前,謂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見負(fù)?今者死矣!”企生對曰:“使君既興晉陽之甲,軍次尋陽,并奉王命,各還所鎮(zhèn),升壇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計。自傷力劣,不能剪滅兇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時年三十七,眾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遺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9.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殷仲堪之鎮(zhèn)江陵,引為功曹
B.若謝我,當(dāng)釋汝
C.企生獨不往,而營理仲堪家
D.軍次尋陽,并奉王命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
B.殷侯仁而無斷
C.作如此分離,何可不執(zhí)
D.以家貧親老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部表現(xiàn)羅企生忠義之心的一組是( ?。?/p>
①生死是同,愿少見待 ②仲堪更以企生為諮議參軍 ③企生獨不往,而營理仲堪家 ④亦何面目復(fù)就桓求生乎 ⑤從公乞一弟,以養(yǎng)老母 ⑥自傷力劣,不能剪滅兇逆,恨死晚也
A.①②⑤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p>
A.羅企生多才多藝,受到殷仲堪的賞識,被提升為武陵太守、諮議參軍。在殷仲堪落難逃走之際,羅企生知恩圖報,甘愿生死與共,仗義相隨。
B.羅企生跟隨殷仲堪外逃,路過家門,他的弟弟遵生以握手為名,將企生拉下馬來,又以奉養(yǎng)老母為由,抓住企生不放。殷仲堪見企生沒有擺脫的理由,就只身離去。
C.恒玄到了荊州,荊州人士都去拜見他,只有羅企生不去。有人勸他去,以免招致殺身之禍,被羅企生嚴(yán)肅地拒絕,恒玄終于因此殺害了羅企生。
D.羅企生明知殷仲堪生性多疑,優(yōu)柔寡斷,最終一定不會成功,但因為他對自己有知遇之恩,所以面對恒玄的強權(quán)依然守節(jié)不渝,這種重義輕生的精神,令人敬佩。
(二)王忠嗣,華州鄭人。父戰(zhàn)死,忠嗣時年九歲,入見帝,伏地號泣,帝撫之曰:“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更賜今名,養(yǎng)禁中。肅宗為忠王,帝使與游。及長,雄毅寡言,有武略,上與論兵,應(yīng)對蜂起,帝器之。試守代州別駕,大猾閉門自斂,不敢干法。數(shù)以輕騎出塞,忠王言于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由是召還。
忠嗣本負(fù)勇敢,及為將,乃能持重安邊,不生事,嘗曰:“平世為將,撫眾而已。吾不欲竭中國力以幸功名。”
帝方事石堡城,詔問攻取計,忠嗣奏言:“吐蕃舉國守之,若頓兵堅城下,費士數(shù)萬,然后可圖,恐所得不讎所失,請厲兵馬,待釁取之。”帝意不快。會董延光建言請下石堡,詔忠嗣分兵應(yīng)接,忠嗣不得已為出軍,而士無賞格,延光不悅。河西兵馬使李光弼入說曰:“大夫愛惜士卒,有拒延光心,雖名受詔,實奪其謀。然大夫已付萬眾,而不立重賞,何以賈士勇?且大夫惜數(shù)萬段賜,以啟讒口,有如不捷,歸罪大夫,大夫先受禍矣。”忠嗣曰:“吾固審得一城不足制敵,失之未害于國。吾忍以數(shù)萬人命易一官哉!”延光過期不克,果訴忠嗣沮兵。
又安祿山城雄武,扼飛狐塞,謀亂,請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見祿山而還。數(shù)上言祿山且亂,李林甫益惡之,陰使人誣告“忠嗣嘗養(yǎng)宮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貶漢陽太守,卒,年四十五。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盡,如忠嗣言,故當(dāng)世號為名將。
初,在朔方,至互市,輒高償馬直,諸蕃爭來市,故蕃馬浸少,唐軍精.迄天寶末,益滋息。
贊曰:以忠嗣之才,戰(zhàn)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當(dāng)所亡,高馬直以空虜資,論祿山亂有萌,可謂深謀矣。然不能自免于讒,卒死放地。自古忠賢,工謀于國則拙于身,多矣,可勝吒哉!
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14.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忠嗣“深謀遠(yuǎn)慮”的一組是(
1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忠嗣九歲時父親戰(zhàn)死,皇帝將他養(yǎng)在宮中;等年紀(jì)稍大,雄毅寡言,通曉兵法,皇帝很器重他,試著讓他做代州別駕,豪強惡霸嚇得閉門不出,收斂行跡。
B.王忠嗣曾奉詔派兵協(xié)助董延光攻打石堡城,他不愿犧牲幾萬人來換取一個官職,所以軍中沒有設(shè)立獎勵制度,董延光過期沒能攻克,歸罪于王忠嗣。
C.王忠嗣曾堅決反對攻取石堡城,皇帝對他很不滿意,后來時機成熟,哥舒翰率兵攻下了石堡城,因此當(dāng)時人們一致認(rèn)為哥舒翰是一代名將。
D.王忠嗣有勇有謀,但由于受奸人陷害,最終死于被貶之地。史家評論說:“自古忠臣賢良,大多善于治國,卻不善于保身”。
第Ⅱ卷(共105分)
三.(23分)
1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我是殷侯吏,見遇以國士,為弟以力見制,遂不我從,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敗(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石堡之得不當(dāng)所亡,高馬直以空虜資,論祿山亂有萌,可謂深謀矣。(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閱讀下面的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昭君怨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1)這是一篇不同凡響的詠梅佳作,上闋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梅”的?請簡要分析。(4分)
(2)這首詞下闕用了什么方法?表現(xiàn)了“梅”怎樣的品質(zhì)?(4分)
18.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兩題任選一題)(5分)
(一)(1)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二)(1)后人哀之而不鑒之,_____
(2)____
(3)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___
(4)_____
(5)____
四、(18分)閱讀下文,完成19—22題。
故鄉(xiāng)在遠(yuǎn)方
張抗抗
我總覺得自己是一個流浪者。
幾十年來,我漂泊不定、浪跡天涯。我走過田野,穿過城市,我到過許多許多地方。
19歲那年我離開了杭州城。水光瀲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離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鎮(zhèn)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個過客,我的祖籍在廣東新會。我長到30歲時,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過廣東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靜的榕樹島,夕陽西下時,我看見大翅長脖的白鸛灰鸛急急盤旋回巢,巨大的榕樹林遮天蔽日、鳥聲嚶嚶。那就是聞名于世的小鳥天堂。
但老家于我,卻已無故園的感覺。沒有一個人認(rèn)識我,我也并不真正認(rèn)識一個人。我甚至說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鄉(xiāng)方言。我和我早年離家的父親,猶如被放逐的棄兒,在陌生的鄉(xiāng)音里,茫然尋找辨別著這塊土地殘留給自己的根性。
暑假寒假,坐小火輪去洛舍鎮(zhèn)外婆家。鎮(zhèn)東頭有一座大石橋,夏天時許多光屁股的孩子從橋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連著煙波浩渺的洛舍洋。我曾經(jīng)在橋下淘米,竹編的淘籮濕淋淋從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撲撲蹦跳著一條小魚兒……
而外婆早已過世了。外婆走時就帶走了故鄉(xiāng)。其實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聽說外婆的祖上是江蘇丹陽人,不知何年移來德清洛舍。由此看來,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難以考證,我魂牽夢系的江南小鎮(zhèn),又何為我的故鄉(xiāng)?
所以對于我從小出生長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種隱隱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歡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歡植物園的綠草地和春天時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歡冬天時滿山的翠竹和蒼郁的香樟樹……但它們只是我搖籃上的飾帶和點綴,我欣賞它們贊美它們,但它們不屑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雜喧鬧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種從遙遠(yuǎn)的異地帶來的“生人味”,總使我覺得同這里的溫馨和濕潤格格不入……
我究竟來自何方?
更多的時候,我會凝神默想著那遙遠(yuǎn)的冰雪之地,想起籠罩在霧靄中的幽藍(lán)色的小興安嶺群山。踏著沒膝深的雪地進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凍的山泉一路叮咚歡歌,偶有暖泉順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頭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窺見冰層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無風(fēng)的日子,靜謐的柞樹林中輕輕慢慢地飄著小清雪,落在頭巾上,不化,一會兒就披了亮晶晶的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禮物。若閉上眼睛,能聽見雪花親吻樹葉的聲音。那是我21歲的生命中,第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落雪有聲,如桑蠶啜葉,嬰童吮乳,聲聲有情。
那時住帳篷,爐筒一夜夜燃著粗壯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車、塄場的牽引拖拉機轟響。時時還夾著山腳下傳來的咔咔冰崩聲……山林里的早晨寧靜而嫵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紅,淡紫色的炊煙纏綿繚繞,門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來過的不知名的小動物一條條絲帶般的腳印兒,細(xì)細(xì)辨認(rèn),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個個問號,清晰又雜亂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處……
我19歲便離開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遙遠(yuǎn)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時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園在溫暖的南方。
但現(xiàn)在我知道,我已沒有了故鄉(xiāng)。我們總是在走,一邊走一邊播撒著全世界都能生長的種子。我們隨遇而安,落地生根;既來則定,四海為家。我們像一個新時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無歸宿的流浪移民。也許我走過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鄉(xiāng)。
然而在城市悶熱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時時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進了我們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獷而質(zhì)樸。20年的日月就把我這樣一個纖弱的江南女子,磨礪得柔韌而堅實起來。以后的日子,我也許還會繼續(xù)流浪,在這極大又極小的世界上,尋覓著、創(chuàng)造著自己精神的家園。
19.作者在寫北大荒的生活前寫了新會、洛舍、杭州這三個故鄉(xiāng),請概括說說作者眼中這幾個故鄉(xiāng)的共同特點。(4分)
20.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所以對于我從小出生長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種隱隱的隔膜和猜疑。
(2)我究竟來自何方?
21.為了表達(dá)對遠(yuǎn)方故鄉(xiāng)的追尋,作者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請結(jié)合本文內(nèi)容簡要分析。(4分)
22.請你結(jié)合全文說說作者對“故鄉(xiāng)在遠(yuǎn)方”有著怎樣的認(rèn)識。(4分)
五、(4分)
23.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寫一組句子。要求選用新的本體和喻體,意思完整。(不要求與原句字?jǐn)?shù)相同)
生活是一杯茶,
平淡是它的本色,
苦澀是它的歷程,
清香是它的饋贈。
仿句:
24.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就像戲劇。有人要上場,有人要謝幕;有聚首,就有離別。有的人,一轉(zhuǎn)身就是一輩子;有些事,一恍惚就定格為回憶。“總以為畢業(yè)遙遙無期,轉(zhuǎn)眼間卻各奔東西”,原來歲月是這么經(jīng)不起推敲與研磨。
請以“誰把流年暗偷換”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唐山一中2011屆高三調(diào)研考試語文試卷
參考答案:
1D
【參考譯文】(一)羅企生,字宗伯,豫章人。多才多藝。最初任佐著作郎,因為家貧親老,請求補為臨汝縣令,刺史王凝之請他做別駕。殷仲堪鎮(zhèn)守江陵時,推薦他做了功曹。羅企生多次升官直至擔(dān)任武陵太守。羅企生還沒有到武陵就職,桓玄就攻打仲堪,仲堪又讓企生擔(dān)任諮議參軍。仲堪多疑少決斷,企生很擔(dān)心他,對弟弟遵生說:“殷侯仁但沒有決斷,事情一定不能成功。事情的成功與失敗,是天意,我應(yīng)當(dāng)與他同死生。”仲堪果然敗走,文武官員中沒有人送他,只有企生跟隨著他。路過企生經(jīng)家門口,遵生說:“作這樣的分離,怎么可以不拉拉手!”企生調(diào)轉(zhuǎn)馬頭伸出手,遵生有力氣,就把企生從馬上拉下來,對他說:“家中還有老母親,你想要到哪里?”企生擦著眼淚說:“今天的事情,我一定會為它而死。你們奉養(yǎng)母親不失為子之道,一家之中有忠有孝,又有什幺遺憾!”遵生把企生抱得更緊。仲堪在路邊等待企生,企生遠(yuǎn)遠(yuǎn)地喊著:“我與你同生死,請等我一會兒。”仲堪看見企生沒有辦法掙脫,就鞭打著馬離開。
桓玄到了荊州,各方士人沒有不去拜見他的,唯獨企生不去,卻幫忙經(jīng)營管理著仲堪的家。有人對他說:“桓玄性情猜疑殘忍,沒有抓你確實對你有義,假如你竟然不去,禍害一定會降臨。”企生嚴(yán)正地說:“我是殷侯的屬官,殷侯把我當(dāng)作國士對待,因為我的弟弟憑借著強力控制我,最終沒能讓我追隨他,不能一起消滅丑陋的逆賊。招來如此失敗,我還有什么顏面向桓玄求生呢!”桓玄聽到這些話很生氣,然而他一向?qū)ζ笊鷥?yōu)厚,先派人對企生說:“假如向我道歉,我就會放了你。”企生說:“我作為殷荊州的官,殷荊州逃亡,生死未定,我又有什么顏面道歉!”桓玄立即把企生收入監(jiān)牢,派人問他想說什幺話,他回答說:“文帝殺了嵇康,嵇紹成為晉朝忠臣,我想你請求留下一個弟弟,來奉養(yǎng)老母親。”桓玄答應(yīng)了他?;感肿屓税哑笊鷰У矫媲?,對他說:“我對待你很優(yōu)厚,你為什幺背離我?現(xiàn)在你該死了!”企生回答說:“你從晉陽起兵后,軍隊駐扎在尋陽,各路人馬一起奉王命,各自回到自己所鎮(zhèn)守的地方,大家升壇盟誓,但你(盟誓時喝了血酒)嘴邊的血跡未干,就生出奸計來。我自己悲傷力量薄弱,不能鏟除兇逆,遺憾自己死得晚。”于是桓玄就殺害了他,當(dāng)時企生三十七歲,大家都哀悼他。在這之前,桓玄把一件羊羔皮衣送給企生的母親胡氏,等到企生遇害,當(dāng)天,胡氏就燒掉了這件皮衣。
(二)王忠嗣,華州鄭人。父親戰(zhàn)死,忠嗣這一年九歲,入宮見皇帝,伏在地上大聲哭號,帝皇撫摸著他說:“這是像霍去病一樣的遺孤啊,等成年后須任命為將軍。”又賜給現(xiàn)在的名字,養(yǎng)在宮中。當(dāng)時肅宗為忠王,皇帝讓忠王與王忠嗣交往。等到年紀(jì)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皇上和他談?wù)撚帽?,?yīng)對流暢自如,滔滔不絕,皇帝器重他。試著讓他任代州別駕,豪強惡霸閉門不出,收斂行跡,不敢犯法。多次率領(lǐng)輕騎兵出塞,忠王對皇帝說:“忠嗣勇猛善戰(zhàn),恐怕會失去他。”因此召回京城。
忠嗣本來以勇敢自負(fù),等做了將領(lǐng),卻能持重安邊,不無事生非,曾說:“太平時期做將領(lǐng),安撫好士卒百姓就行了。我不想傾盡中原的人力、物力來取得功名。”
另外安祿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飛狐要塞,陰謀叛亂,請求忠嗣協(xié)助筑城,趁機想留下他的軍隊;忠嗣先期到達(dá),不見祿山而返回。多次上書說安祿山將叛亂,李林甫更加嫉恨他,暗中派人誣告說“忠嗣曾養(yǎng)在宮中,說我想奉太子為帝”。皇帝大怒,……貶忠嗣為漢陽太守 ……四十五歲去世。后來哥舒翰引兵攻打石堡城,占領(lǐng)了它,死亡將盡,像忠嗣所說,因此當(dāng)世號稱忠嗣為名將。
當(dāng)初,在朔方郡,每到互市時,忠嗣總是把買馬的價錢給的很高,眾蕃人爭相前來交易,因此蕃馬漸漸減少,唐軍戰(zhàn)馬精壯。到天寶末年,繁衍生息的更多了。
贊曰:憑忠嗣的才干,攻戰(zhàn)必破,攻取必克,預(yù)計攻取石堡城堡不償失(或:所得不能抵償所損失的),用高價買馬以便使敵人戰(zhàn)馬匱乏,斷定安祿山有叛亂跡象,可說是深謀遠(yuǎn)慮了。然而不能自免于讒言,最終死在流放之地。自古忠臣賢良,精通謀劃國事就拙于謀身,這樣的例子多了,可以說得盡嗎!
17.(1)作者從“梅”開花的時間和梅花的色香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態(tài)等方面來寫。(要突出時間、花香、姿態(tài)。)說它是花么,春天還未到;說它是雪呢,卻又香得出奇。既暗示它在臘月里開花,又表明它顏色潔白,香氣高雅,不言臘梅而臘梅自在。一樹寒梅,疏影橫斜,閑靜幽獨,勝境超然,涵泳之中,別有一番情趣。
18.(一)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二)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
19.這三個故鄉(xiāng)的景色都是美麗,充滿詩情畫意的(2分);但作者對這三個故鄉(xiāng)的感受卻是陌生的、茫然的,甚至有些隔膜(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