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校園欺凌?
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fā)的《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教督〔2017〕10號)的通知文件中指出:
圖片來源:光合行動·零欺凌教室系列微課
校園欺凌的界定包含幾個重要因素:
地點:校園內(nèi)外,也就是說不只是發(fā)生在校園內(nèi)的叫做校園欺凌,發(fā)生在學校外面的欺凌也屬于校園欺凌。電影《少年的你》中,魏萊等人在陳念家門口圍堵、后來當街毆打陳念都屬于校園欺凌。有調(diào)查顯示校園欺凌74%發(fā)生在校內(nèi),26%發(fā)生在學校周圍200米內(nèi)。
對象:學生之間,一個欺負另一個、一群欺負一個、一個欺負多個、一群欺負另一群,這些都屬于校園欺凌,最常見的是前兩種。不論哪一種,欺凌者與被欺凌者之間都存在明顯的不對等,體現(xiàn)在力量、地位、權利等多方面。
形式:肢體、語言及網(wǎng)絡等,大家要注意這個等字,校園欺凌并不只是前面這三種,還有很嚴重的心理或精神欺凌、關系欺凌、性欺凌。
傷害:身體、財產(chǎn)、精神等,欺凌傷害集中在這三個方面,其中精神傷害造成的影響可能會持續(xù)多年,甚至影響當事人的人格發(fā)展和后續(xù)生活。
02
怎么區(qū)分開玩笑、欺凌和沖突?
開玩笑:沒有惡意,雙方會覺得好笑、好玩。
欺凌:玩笑中包含著惡意,故意令對方難堪,企圖讓對方受到傷害,對方在當時的處境下不容易做出反抗,被開玩笑的人感到難過另一方還在繼續(xù)。
沖突:雙方勢均力敵,互相對抗,因為爭執(zhí)而對立、糾纏,甚至廝打?qū)е率軅?/span>
03
欺凌行為有哪些?
(1)取侮辱性綽號,指責某個孩子無用、侮辱其人格等,例如叫某個男孩子“娘娘腔”“死肥豬”,叫某個女孩子“母老虎”“丑八怪”,說某個孩子是廢物、蠢豬。
(2)傳播關于某個孩子的消極謠言和閑話,“某某和某某好了”。
(3)嘲笑、譏諷、貶抑某個孩子的體貌、性取向、宗教、種族、收入水平、國籍、家人或其他。
(4)造謠、誹謗、栽贓某個孩子,以此來使其受到懲罰等。
(1)冷落、忽視,例如故意聽不到某個孩子打招呼。
(2)孤立、排擠某個孩子,讓其他孩子不要跟某個孩子一起玩耍、說話,分組和做游戲時不讓某個孩子加入,找人孤立與自己喜歡的男生關系好的女生。
(3)威脅、恐嚇、故意不友好,例如說“你要再敢和誰誰一起上下學,我就找人打你”。
(4)盯著看、尾隨、跟蹤。
(1)對某個孩子進行重復性的身體攻擊,推撞絆倒、拉扯頭發(fā)、拳打腳踢、掌摑拍打,使用刀具、棍棒等攻擊TA。
(2)干涉某個孩子的個人財產(chǎn),損壞教科書、文具、衣物、食物等,或通過它們嘲笑TA,例如破壞某個孩子的午飯令其挨餓。
(3)恐嚇、威迫某個孩子做TA不想做的,威脅TA聽從命令,例如強迫對方抄作業(yè)、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說“如果你……你就給我小心點!”。
(4)捉弄某個孩子,故意給TA制造麻煩,或令其招致處分,例如故意拋傳某個孩子的書包或其他物品,不給TA。
(5)敲詐、索要金錢或物品,如文具、零花錢、玩具,說“你不給我,我就打你!”進行威脅。
(6)故意公開某個孩子的個人隱私或秘密,例如傳播受害者父母離異,故意將某個女孩放在書包里的衛(wèi)生巾公開。
(7)畫侮辱性的畫,寫侮辱性的文字,例如在某個孩子身上畫烏龜、寫罵人的話。
性欺凌
(1)未經(jīng)對方允許,或在威脅、恐嚇下?lián)ПА⒂H吻、觸摸、脫衣服、性器官接觸、性器官侵犯。
(2)逼迫或威脅對方做出性行為,為他人提供性服務,看有關性的圖片、視頻,用性器官或象征性詞匯罵對方。
在QQ、微信、微博、論壇、抖音等網(wǎng)絡上發(fā)表具有人身攻擊成分的言論、傳播毆打或撕扯某人衣物的圖片、視頻、音頻等。
咨詢的兩位中小學心理老師反映,現(xiàn)在學校里最常見的是言語和關系欺凌,主要是因為人際交往而引起。關系欺凌更為隱蔽,需要父母和老師對此更為敏感。網(wǎng)絡欺凌在不斷增加,而且因為網(wǎng)絡傳播的特性,造成的傷害和影響范圍也更大。
04
校園欺凌事件涉及哪些人?
校園欺凌發(fā)生的過程中往往涉及6類角色,每種角色都不同程度的影響了事件的發(fā)展。校園欺凌中80%都是目擊者,是干預校園欺凌十分重要的工作對象。
數(shù)據(jù)來源:李存生.芬蘭中小學反校園欺凌計劃及其啟示.教學與管理,2018
05
欺凌會造成哪些傷害?
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最直接受到傷害的就是被欺凌者,但這并不意味著被欺凌者是唯一受到傷害的人,欺凌者和旁觀者同樣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校園欺凌事件中,沒有真正的獲益者。
身體:擦傷、淤青、腦震蕩、牙齒脫落等肢體傷害,更易產(chǎn)生健康問題,比未被欺凌的孩子頭痛和胃痛高出2倍。
心理:長期處于害怕、無力、自責、挫敗、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中,對大腦發(fā)展產(chǎn)生嚴重影響,增加患焦慮癥和抑郁癥的風險,嚴重者導致自殺。
學業(yè):獎勵刺激反應降低,學業(yè)成績下降。
人格:導致自卑、謹慎、退縮。
(1)導致人際關系障礙,不會使用合理正確的方式處理問題,成年后可能會虐待伴侶、親密他人或孩子。
(2)更容易卷入暴力事件、發(fā)生危險行為(吸煙、酗酒、藥物濫用、過早性行為等)。
(1)產(chǎn)生慌恐、擔驚受怕等負面情緒,對校園生活期待降低甚至逃避,影響學習。
(2)因為沒有阻止而產(chǎn)生內(nèi)疚、羞愧、自責,造成精神壓力,干擾正常生活。
(3)為了避免被欺凌加入欺凌者,引發(fā)更多問題。
06
為什么有的孩子欺凌別人?
07
為什么有的孩子被欺凌?
08
如何判斷孩子被欺凌了?
09
孩子被欺凌為什么不告訴大人?
10
如何預防孩子被欺凌?
預防是防止校園欺凌的第一道防線。在傷害與悲劇發(fā)生之前,我們可以采取很多行動。作為成年人,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1. 每天花15分鐘和孩子聊天,談一些學習之外的事情,可以針對某個話題,更好的是閑聊。
2. 以平等、互相尊重、不追求贏者為王、允許差異的價值觀相處。
3. 多了解孩子的交友情況,提升孩子的交友能力。
4. 主動關心孩子,平時注意觀察孩子是否具有被欺凌的跡象,如果有懷疑,私下用冷靜溫和的語言謹慎詢問。
5. 與孩子談談什么是校園欺凌,和孩子討論應對方法,詢問孩子TA覺得成人可以做些什么,也讓孩子知道父母保護TA的態(tài)度。
6. 注重與老師的溝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
7. 和孩子談一談情緒不好的時候怎么辦,怎樣才是表現(xiàn)自己強大的恰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