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為《更路簿》
《更路簿》就是海南漁民的航海圖。
更,是燃一炷香的時間,也是行駛約一海里的時間。古時,出海人沒有鐘表,用香計時。
路,是航線,或航程。記錄漁船在南海的航線、航程的本子就叫更路簿。一更是約一海里的行程,基數(shù)在船長的腦子里,是經(jīng)驗。
大海行船,辨方向、路徑,靠羅盤。
這是潭門盧船長家傳的古老的羅盤
這個古老的羅盤,盤上的地支是全的,而天干、八卦只有部分。其排列是(順時針):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這個排列中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中只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八卦中只有:乾,坤,震,艮,離,坎,兌,巽。(此排列待考其年代,意義)。
更路簿,是海南瓊海潭門、文昌漁民的航海圖。
羅盤,是他們的導航儀。
一個羅盤,一個本子,海南的漁民就敢把木船飄向大洋。
這是潭門盧船長祖?zhèn)髁似叽母凡竞土_盤
2.怎么讀“更路簿”
盧船長的更路簿內(nèi)容:
以圖來說,每一個紅圈下,代表一條航線。
如簿中“自潭門駛出深一更巽乾十六更到七連”——從潭門出發(fā)行駛一柱香(或1海里),再羅盤定位為巽乾,燃16柱香(或駛出16海里),就到了七連(島礁或海域)。
又如簿中“自貓注駛?cè)?/strong>巳亥四更半收”——從貓注(島礁名或海域名)出發(fā)去三圈(島礁或海域),羅盤定位為巳亥,燃四根半香(或駛出4.5海里),就可以收帆了。
這更路簿是船長的命根子,是漁家的傳家寶。
官府專家說,“更路簿”是天書,讀不懂。
讀不懂就對了。因為,官府向來不聽百姓的,更是瞧不上民間的命名。
更路簿里的南海的島、礁、嶼及海域,漁民都是自己起名的,還是海南方言,海南音。
往來的“官人”,哪知南海的島、礁、嶼;從宋朝,官人們就想起什么名就叫什么名,如稱西沙群島是“千里長沙”,南沙群島是“萬里石塘”,那是文人式的命名。
從地圖方面來說,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長期航行南海,繪有《鄭和航海圖》,后載入茅元儀《武備志》。該圖標出了石星石塘、萬生石塘嶼、石塘等島群名稱和相對位置。清代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的附圖《四??倛D》,已經(jīng)明確標繪有四大群島的地名和位置。當時稱東沙群島為“氣沙頭”,西沙群島為“七洲洋”,南沙群島為“石塘”,中沙群島為“長沙”。
??自清末至民國,官府曾經(jīng)三次為南海諸島命名。
第一次是1909年李準巡海為西沙群島15個島命名。 1905年,李準受慈禧太后召見,升任廣東水師提督。在廣東水師提督任內(nèi),先后率艦巡視東沙群島和西沙群島。
第二次是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于1935年公布《南海各島嶼華英名對照表》,其中公布南海諸島地名136個。
第三次是抗戰(zhàn)勝利后由內(nèi)政部于1947年公布的《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包括地名172個。每次命名都繪有地圖。其中《李準巡海圖》已散佚。
1983年4月25日《人民日報》公布287個標準地名:這些新名包括:明代航海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年號,清末李準巡海時對島礁的命名,抗戰(zhàn)勝利后接收南海諸島的軍艦名及相關(guān)人員名稱,其他時代的人名、官職名,若干抽象概念和形容詞。永樂群島、宣德群島以明代年號為名;道乾群島、晉卿島、趙述島、和五島、道明群礁、楊信沙洲、鄭和群礁、尹慶群礁、費信島、馬歡島、景宏島,則以明代航海家、海軍將領(lǐng)、出外使節(jié)為名;甘泉島、珊瑚島、琛航島是1909年李準巡海時所命;人俊灘、李準灘、廣金島系紀念張人駿、李準和“廣金”號軍艦而命名;永興島、中建島、中業(yè)群礁、中業(yè)島、太平島,源于抗戰(zhàn)勝利后接收各島的軍艦名稱;敦謙沙洲、鴻庥島,因中業(yè)號正副艦長李敦謙、楊鴻庥為名,南威島則為紀念接收時廣東省主席羅卓英(號慈威)而命名;東坡礁、陽明礁、孔明礁源于古代名人;校尉暗沙、都護暗沙、金吾暗沙、伏波礁源于古代官職;和平暗沙、逍遙暗沙、仁愛暗沙、民主礁、憲法暗沙、一統(tǒng)暗沙、禮樂灘、忠孝灘、信義暗沙等,顯示著思想觀念和人們的祈盼。其次,調(diào)整了少量的譯名用字,如以“金銀島”代替“錢財島”,“漫步暗沙”代“散步灘”,“小現(xiàn)礁”代“小覓出礁”,“大現(xiàn)礁”代“大覓出礁”,“棕灘”代“棕色灘”,“無勞加比丹礁”改譯“艦長暗沙”,“非利拚灘”改譯“仙后灘”。將“伊機立亞灘”改為“隱磯灘”;“北盧康尼亞灘”改為“北康暗沙”;“傍俾灘”改為“蓬勃暗沙”此次內(nèi)政部將群島另訂新名,有用歷史上經(jīng)略南洋之人物者,如道乾群島、鄭和群島、道明群島、尹慶群礁等。
在民間的“更路簿”中,自明清漁民們就賦予南海136個島礁富有特色的俗名,其中東沙群島1個,西沙群島38個,南沙群島97個。
為了便于分辨,漁民們按照形狀把環(huán)礁稱為“筐”,把安達礁稱為“銀餅”,把仙賓礁稱為“魚鱗”,把司令礁稱為“目鏡鏟”……諸如此類的命名既有海南特色又富有生活情趣。
延續(xù)至今,就形成了“官府命名”與“民間命名”。
更路簿里的貓注,就是現(xiàn)在的永興島。漁民從明未叫到今天。國軍的“永興”艦、“中建”艦,去收復南海島嶼,登上貓注,遂命名為永興島,另一島冠以中建。
官、民兩種叫法,形成兩條線。
用官府的叫法,怎么能讀懂這民間的“更路簿”。
同理,官府寫的歷史,也無法與民間的“更路”在“一條線”上。
潭門的老船長說:“北?!本褪乾F(xiàn)在的南海,我們潭門人叫了幾百年。官府變換,地名有時也變,不知道更路簿中古老的地名和不同年代對島礁(海域)的名稱,就無法看懂更路簿。同樣,看更路簿中的地名,也能夠知道,這本更路簿是哪個年代寫的。
關(guān)于更路簿中的東海;潭門鎮(zhèn)的位置在大海的西邊,出海就是向東。漁船自潭門向東駛出一海里后,再轉(zhuǎn)航向。古時候,奶奶帶著孫子在碼頭為出海人送行,孫子問:“奶奶,爺爺爸爸去哪里了?”奶奶回答;“去東海了?!彪S著年代的逝去,“去東海”就成了潭門人去南海的代名詞。
更路簿不是天書,是南海的民間歷史、民間航海史。
南海海權(quán)離不開“更路簿”。
讀懂了“更路簿”,就讀懂了南海。
3.更路簿是誰寫的
在潭門,每一個漁民世家,都有一本更路簿。
更路簿是船長寫的,每一任船長都會或多或少的添加、修正“更路”。
每一本更路簿,都是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寫就和流傳的。
盧船長說:“更路簿里的一個紅圈,就是一條“更路”(航線),這些“更路”是祖祖輩輩的潭門人用血汗和生命闖下來的,每記錄下一條“更路”,就要反復核驗,為后代提供可靠的航線。多少船長死了,后代要不斷添加、修改、核實。”
盧船長的更路簿中記載了有近200條航線,每一條航線都是一代人的智慧和血汗,都是從南海的風浪中汲取的。
老船長彭正楷擁有的《更路簿》中,記載了17條西沙捕魚線路、200多條南沙捕魚線路、29條從南沙返回海南島的航線、7個海上交通樞紐和漁業(yè)生產(chǎn)中心。這些線路和生產(chǎn)中心,就是海南漁民經(jīng)過千百年探索,逐步固定下來的“最佳路線”。
內(nèi)容翔實的《更路簿》甚至會告訴你,某片海域在各個月份的天氣、海流情況大致如何,各種海產(chǎn)品儲備是否豐富,到該處生產(chǎn)生活是否可行等等,可謂細致入微。
林船長說:過去,我們是帆船,按季風出海,更路簿記載的航線,我們還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掌握,比如風力、風向等等,要靠經(jīng)驗。船長沒有經(jīng)驗是不行的。
4.和“更路簿”有關(guān)的事兒
林船長演示羅盤怎么為漁船導航
●更路簿中“此處是北海”,潭門人說的北海就是南海。菲律賓人說,我們在他們家門口打漁。錯!那是我們的家門口!黃巖島是我們的家,南海在潭門人眼中是北海,你說,那是誰的家門口。我們說話的依據(jù),就是這更路簿,幾百年前我們的祖輩就記錄了他們的印跡。更路簿就是見證。就算更路簿不能為證,那好,我們?nèi)匀荒軌蜃C明南海是我們中國的,那就是“挖地三尺”,挖地三尺就能找到中國的沉船、中國的古物,有大唐大宋時期的,大明大清的就更多。
●潭門人出海登島礁,第一件事就是壘個兄弟廟,供兄弟,以保佑我們的平安,緬懷逝去的兄弟(出海人)。只要出海,大家就是兄弟!就要同心協(xié)力,克服困難,平安回來。出海就是大集體,就要面對死亡,必須一心一意,互相團結(jié),才能戰(zhàn)勝困難。兄弟,就是海神!
●潭門人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譬如抓海龜,我的船到了這個島礁,插一塊牌子,這里的海龜就是我的了。別的船來了,看見有牌子,就走,絕不在此抓海龜。這個牌子一年有效。還有,在南海,你可以吃鳥,但不可以吃鳥蛋。老人說,吃了鳥蛋會得麻風病。其實是嚇唬你,目的是保護生態(tài),鳥蛋可以孵出鳥,不能讓鳥斷子絕孫。
●潭門人上船的水不叫水,叫茶,茶高貴,要珍惜。水為大,船怕水,所以叫茶,另外,出海后水很珍貴,喝水就象喝茶一樣珍惜,不能浪費。我們出?;静粵_涼,有時沖涼就用海水沖。西沙有個甘泉島,有淡水,沖涼可以,我們一般不喝,實在沒有水了才喝,有時喝了會拉肚子。接的雨水也是這樣,會拉肚子。
●現(xiàn)在,潭門鎮(zhèn)建了一個“國家南海博物館”,主席臺上都沒有潭門人,不像話。誰來題字?我想不要找官員,誰知道什么時候這個官員被抓了,或者改朝換代了。也不要找什么書法家,那也是此一時彼一時的事;就讓我們潭門的7個德高望重的老船長寫,一人一個字,那才能永遠不換字。
●廣告說政府給我們潭門三個紅包:一是修路;二是修橋;三是建港。我說,我們潭門給全國人民一個紅包,那就是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