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其實有好幾個醫(yī)案
但因為要離職
回上海打(吃)拼(土)
所以呢
沒有精力寫
這不
只能又拿之前寫的文章
充充數(shù)
記錄時間:2017年10月
作為一名中醫(yī)有個福利。
那就是?。?!
當自己有個頭疼腦熱、傷風感冒的時候,不會方~~~。
有啥不舒服,不怕,來兩針,再不行,來幾劑湯藥,再不行,再換個方子,再來幾劑,怕啥。
“來呀,造作呀,反正有大把時光……”
“來來來,喝完這杯,還有三杯……”
這不,前段時間就來了個福利。
當時是這樣的:
一周前可能是因為蚊蟲叮咬后腰部瘙癢,抓撓后患部成團或散在高出皮膚的小疙瘩,質(zhì)地稍硬,撓之甚癢,色稍紅,腫不明顯,中午11點到夜間12點之間比較癢,其他時候還好。遇熱時瘙癢加重,遇風無明顯變化。
近幾日來瘙癢程度,范圍也逐漸擴大到上身都會癢,背部及手三陽經(jīng)部位相對明顯。鼻咽腔(上鼻道)長期覺得有痰難以排除。平時容易口渴,喜熱飲,喝水后有時會感覺水在胸脘這塊下不去,時有胸悶,有時會飯后犯困,下肢稍有怕冷。小便正常,之前大便不成形,易腹瀉,服附子理中湯后大便已正常。其他無特別不適。舌淡紅胖大水滑,有齒痕。脈雙寸關(guān)稍浮。
用的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3劑未吃完,高出皮膚的小疙瘩已退去,瘙癢已痊愈。
可能聽到皮膚瘙癢,最先想到的是祛風吧?或者是活血涼血,“血行風自滅”嘛。
但當時考慮到遇熱時瘙癢加重,遇風無明顯變化,并且瘙癢范圍局限于上身,背部及手三陽經(jīng)部位相對明顯,脈雙寸關(guān)稍浮,所以考慮有熱郁在肌表。
平時容易口渴,喜熱飲,喝水后有時會感覺水在胸脘這塊下不去,時有胸悶,有時會飯后犯困,下肢稍有怕冷,舌淡紅胖大水滑,有齒痕,提示有水濕。
對于這次的主要訴求——瘙癢來說,病位在肌表,邪氣有熱郁以及水濕,那么我就想,我們要給病邪一個出路的話,發(fā)散水氣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比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比如越婢湯,比如桂枝麻黃各半湯,比如麻杏苡甘湯等都能發(fā)散水氣,但各有側(cè)重:
越婢湯由麻膏姜棗草組成,有石膏而可治水氣在肌表而氣分有熱;
桂枝麻黃各半湯為麻黃湯和桂枝湯各1/3的合方,可治水氣在肌表但陰陽俱虛而不能用麻黃湯大發(fā)汗的身癢;
麻杏苡甘湯,有苡仁而可治水氣在肌表而一身盡疼,尤其是下肢拘攣不易屈伸;
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由麻黃、杏仁、生梓白皮(用桑白皮代)、連翹根、赤小豆和姜棗草組成,可治熱郁、水氣在肌表而身腫、身黃、瘙癢等。
這次用到的具體處方如下:
因為藥房沒有赤小豆,而且比較懶沒去菜場買,所以沒用到赤小豆,剛開始還想著會不會因為沒有赤小豆而使療效大打折扣,用下來才發(fā)現(xiàn)多慮了。方中麻黃溫辛而發(fā)汗,用了薄荷是增加發(fā)散的力度,同時考慮在藥性上是不是能稍微抑制一下麻黃導致的溫燥。杏仁、桑白皮、生姜、大棗能去中上焦水氣,連翹清熱解毒而能散上焦之熱。
嗯,就是這樣。作為一名中醫(yī),有時候我雖然也有病,但我也有藥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