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上海老底子
鄭絳宇
小時候家里住集體宿舍,日常洗澡有點問題,到了周末,就會和父母乘公交車去澡堂。現(xiàn)在家里就能解決的事,那時要花半天功夫。
家里周邊的澡堂似乎都去過了,從最近的三站路遠的五角場浴室,到遠一點的海寧路,四川路,最遠的到西藏路星火日夜食品商店邊上的滬中浴室。那時的上海人,洗澡的范圍和購物的范圍基本重合,特別是在冬天。夏天嘛,宿舍里的淋浴間,帶瓶熱水一個盆進去洗洗,基本不會受涼。
選擇不同的浴室,當(dāng)然不是像如今的泡溫泉,要去舒適的,干凈的,而是去哪兒排隊人少的。排著長隊,干等著里面出一個,外面進一個。被父親拉去洗澡是我不樂意的事,常問干嘛每周要洗澡?
進了浴室,先是有一休息室,密密地擺滿了木制的躺椅,兩個連體躺椅間有茶幾,下面放鞋,有點像現(xiàn)在旅館的標(biāo)準房。躺椅上鋪條格紋的大毛巾,上面還有蓋著的毛巾毯。脫下的外套圍巾毛衣等要掛在衣架上,招呼師傅用丫叉頂?shù)教旎ò甯叩囊裸^上,那樣安全。浴室?guī)煾刀嘀v揚州話。
進了浴間,中間有一熱水浴池,水渾渾的,幾個老者會在其中泡著,邊上還有搓背的人。不像日本溫泉水是不停地換的,所以覺得池子的水不怎么干凈,我們基本只用淋浴。淋浴有時也要排隊,但這有限度,因為放進浴室的人有限。
當(dāng)你洗好出來,會有一個師傅給你條大毛巾裹上,以防著涼。再從大大的保溫水桶中,取出滾燙的毛巾讓你回到坐椅后擦臉,那是很燙的毛巾啊。
休息室里有扦腳的,睡覺的,喝茶的,多為老人,有時間慢慢呆。而我家從來沒有這么享受過。大概是沒老到腳上長雞眼吧?,F(xiàn)在年紀大了,知道泡好后睡一覺還是挺樂滋滋的。
問起老婆以前的女浴室,誰知那兒壓根就沒有躺椅,至多衣箱中間一排凳子,像現(xiàn)在健身房中那樣的。原來老上海重男輕女啊。
要是在躺椅上小歇片刻,熟人還能天南海北侃上一陣。熱毛巾一出蒸爐,師傅會帶進休息室發(fā),顧客手一招,便扔來一條。待放松夠了,穿衣回家,完全顧及不到外頭的長隊。當(dāng)你熱氣騰騰,紅光滿面地走出浴室,等著的另一半就會說你變好看了,變精神了。下面該去那兒吃點喝點什么了?
大上海的文化外來的多,但這浴室文化好像不是來自胸雅麗,土爾奇,也不是來自日本和英美帝,而是來自楊州內(nèi)陸。在第三產(chǎn)業(yè)不發(fā)達的當(dāng)年,浴室算是服務(wù)細膩的一個行業(yè)了。
上海那時人口不足千萬,這么多人每周都洗澡嗎?其實企業(yè)單位都有澡堂,廠里工人勞動出汗,要洗每天都能洗澡,我在中學(xué)學(xué)工期間,在自行車廠體驗了幾次。
那么其余的人呢?大概是每周還是每月洗一次的區(qū)別了。郊區(qū)的農(nóng)民大概是每年去縣城浴室大洗一次,讓水嘩嘩地沖。但平時在家燒點熱水小洗一下,還是比住在市里的人們方便,至少房里可放上個大木浴盆,那都是市里人家放不下的。所以市里人平時只能洗洗腳,周末出去洗身子。
如今多數(shù)人家里都能洗澡,去溫泉澡池泡泡真的只是為了讓高溫刺激全身每一個毛孔,得到放松。再也不是剛需了。那些浴室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只能到歐洲旅游,看到羅馬,胸牙利的石浴池古跡,到日本泡溫泉,才會告訴孩子,你爸爸小時候的上海也有過浴池。
那個年代上海以外的人們是怎樣洗澡,多久洗一次呢?對此有點興趣。南方炎熱,洗澡方便,廈門洗澡頭上接根管子裝個淋水頭就行,下面都不用池子,地漏除水后,地不一會就干了。海南更是一天沖幾次,每出去一次,便汗流浹背,不得不洗。
美國人睡前不洗澡,早上上班前沖淋浴。他們是不接受共公澡堂的,哪怕男女穿泳衣一起泡噴水浴缸。日本人天天晚上洗澡,哪怕浴缸再小,也要放水到頸脖子泡泡,一家人泡一缸水。家里沒浴缸的老區(qū),人們會花錢到街口的'銭湯’去洗澡。只有坐著洗完淋浴才允許進池子去泡。人一進水溢出,也帶走了水面的臟,所以池水是很干凈的。
其他河里洗的,一生只洗幾次的網(wǎng)上有傳,其實也屬正常,天時地利水清,就不在此討論了。
鳴謝:鄭絳宇先生賜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