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msgl
上海地區(qū)美食分享平臺,為小伙伴提供美食參考,我是攻略妹子
看到上海的糕團總會想起上海的阿婆們,上海小阿囡從襁褓中開始就被外婆百般疼愛,是外婆的甜心, 所以無論是不是過節(jié),看到糕團店,小阿囡總會想給外婆帶點糕團回去,也許外婆們的牙齒已經(jīng)掉了不少,但是吃著糕團看著外孫,心里也總是甜甜的!
上海的糕團,比外婆的外婆的年歲還要幽遠,種類多出想像,綿軟香糯,彈性十足。條頭糕、海棠糕、雙釀團、綠豆糕等等,也都是上海人喜歡的經(jīng)典美味。那么上海那么多“糕”,你到底吃過多少呢?
定勝糕
是用粳米粉,糯米粉加紅曲粉,白糖和少量清水拌勻放入模子蒸熟,呈紅色。上海的定勝糕淵源來自杭州,始于南宋,不是常熟。
條頭糕
條頭糕又名豆沙條頭糕,以玫瑰細沙作為餡料,裹以纖薄糯米粉團,是著名上海糕點。經(jīng)久不衰,糯米粉糅合細沙,做成長條狀,外皮撒上桂花末,甜而不膩,清香糯滑,創(chuàng)新作法是撒上椰蓉,號稱雪花條頭糕。
重陽糕
重陽吃糕始于唐朝,是一種傳統(tǒng)食物,重陽節(jié)小食,清朝美食家多有記載,古人在重陽前后制作的松糕叫重陽糕?,F(xiàn)在北方不多見了。重陽糕是用面粉蒸制,以棗、栗、肉為佐料制成,是重陽節(jié)的節(jié)令食品。
桂花拉糕
將白糖用熱水溶化,放入糯米粉中調(diào)制成糊狀,倒入涂過油的盤內(nèi),上籠蒸熟,冷卻后撒上白糖、桂花,切成菱形小塊即成,色澤玉白,香甜糯滑。城隍廟綠波廊餐廳名點。
七寶方糕
奉賢方糕蒸成為16塊小方糕,七寶方糕則是一大塊成型。方糕生坯的制作工序少了三道,但餡料豐富得多,除了豆沙,還有棗泥、芝麻等等。而且面團非常細膩,口感極佳。是小編最愛的糕團之一。
崇明糕
崇明特產(chǎn)甜糯糕,是崇明島先輩們遺傳下來的一種高雅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俗話說:自有崇明在宋朝,同齡就是崇明糕,要吃崇明甜糯糕,還是自家屋里糕。一到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用五谷雜糧蒸煮甜糯糕,象征新春來臨,萬象更新。
松糕
農(nóng)歷歲暮新春,上海地區(qū)盛行的饋贈松糕,其習(xí)俗始于嘉定。松糕以糯米、粳米摻合磨干粉,在籠屜內(nèi)側(cè)刷一層芝麻油,把糕粉鋪上,鋪豆沙,最后將蓮子、蜜棗、核桃塊撒勻放在糕面上,大火沸騰后,放糖豬油丁、玫瑰花直至糕熟。喬家柵和五芳齋(百果松糕)最為出名。
綠豆糕
上海的綠豆糕始于清朝,各色夏令糕團中最早的一種。清代《調(diào)鼎集》記載了當時的用料與制法:'綠豆糕,將豆煮爛微搗,和糯米粉、洋糖蒸糕'。古時夏季盛行喝綠豆湯消渴防暑的同時,綠豆糕也盛行于市,并作為夏令壽筵的必備佳點
雙釀團
歷久彌新的椰絲團,外面裹著椰絲,里面的餡一半是豆沙,一半是芝麻,被稱為雙釀團,滑潤香濃,別有風味。
太白醉拉糕
“醉”為茅臺酒香,出爐時酒香濃郁;糕為玉白色,襯“太白”,雙關(guān);“拉糕”:此糕能延伸拉長,粘糯和韌性十足。
海棠糕
海棠糕的制作工藝算是復(fù)雜一點的,風雅艷麗的糕團,由于用了似梅花、海棠花形的模子而得名,趁熱吃最香,里面是豬油豆沙餡,外面撒上青紅絲芝麻,甜糯無比。
梅花糕
從工藝上看,梅花糕和海棠糕是差不多的。但模子的形狀有差別,還多了玫瑰花和咸桂花作為配料,比海棠糕精致些。
糕團是稻米的結(jié)晶,凝聚著數(shù)千年的農(nóng)耕文明。上海有許多糕團專賣店,老字號前面永遠排著隊。正如北方的燒餅鋪兒,名目繁多的燒餅像北方大漢一樣粗獷豪邁,而上海糕團,粉妝玉琢,極具陰柔之美。值得好好品嘗與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