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門見山、揭示主題的點題法
《背影》一文的開頭寫到: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栋讞疃Y贊》一文開頭就說: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這樣的開頭簡潔明快,直截了當,讓人讀了開頭,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2.環(huán)境描寫、渲染氣氛的描寫法
《驛路梨花》的開頭描寫了自然環(huán)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遠迷茫的氣氛,對后文寫邊疆軍民助人為樂的感人事跡起了反面襯托的作用。
3.引人入勝的懸念法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開頭部分,寫全家人每到星期日都要穿戴整齊到海邊去散步,看到大海船開進港口,父親就會說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這里,作者巧妙地給讀者設置了這樣幾個疑團:我們一家人為什么每到星期日都穿戴整齊地去港口?父親為什么每當看到大海船開進港口就說那句永不變更的話?于勒何許人也?假如于勒真的出現(xiàn)了,會給我們一家?guī)硎裁礃拥捏@喜呢?正是這樣巧妙的懸念設置,吸引了讀者急不可耐地讀下去。
4.善用對比,烘云托月
有比較才有鑒別。相形才能見絀。老舍在《濟南的冬天》的開頭中,把北平的冬天、倫敦的冬天、熱帶地方的日光和濟南的冬天作比較,在比較中,突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
5.深情回憶,妙用倒敘
有的文章的開頭,先說故事的結(jié)局,再接著敘述事情的原委,或回憶往事,或懷念親友。
使文章的結(jié)構首尾呼應,以求得更好地表達中心,達到寫作的目的。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結(jié)尾方法。
1.自然結(jié)束法
在把內(nèi)容表達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設計蘊意深刻的哲理語句,這樣的結(jié)尾謂之自然結(jié)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畫蛇添足、無病呻吟的結(jié)尾毛病,顯得單純明快、樸素無華。但講究自然并不意味著隨心所欲,馬虎草率,而是順著文章思路發(fā)展的自然趨勢結(jié)束全局。
2.畫龍點睛法
這種結(jié)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結(jié)束時,以全文的內(nèi)容為依托,運用簡潔的語言,把主題思想明確地表達出來,或者在全文即將煞尾時,把寫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這種結(jié)尾方法又稱卒章顯志法。如《棗核》結(jié)尾寫道: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有時,用來總結(jié)全文的還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詩句,這樣的結(jié)尾更是言簡意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抒情議論法
用抒情議論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夠表達作者心中的情緒,激起讀者情感的波瀾,引起讀者的共鳴,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的結(jié)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議論含蓄、深刻,一語雙關。啟發(fā)人們?yōu)閯?chuàng)造新生活勇敢地開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
4.首尾呼應法
結(jié)尾與開頭要相呼應,寫出既呼應開頭,又不簡單重復的語句,這種結(jié)尾方式是各類文章極常見的收束方法。這種收束方法能喚起讀者心理上的美感,產(chǎn)生一種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的感覺。如王安憶的《我們家的男子漢》,開頭寫道:“沒有男子漢的世界是不堪設想的。寫誰呢?想來想去,想到了我們家的一條男子漢。”結(jié)尾這樣照應開頭:“這就是我們家的男子漢……哎,讓男子漢們自己好好兒長大吧?!?/p>
所謂過渡,就是把文章中意思不同而處于相鄰位置的段落或?qū)哟握澈显谝黄?,使它們形成一個整體,從而共同為表現(xiàn)主題服務。一般地說,在記敘文寫作過程中,遇到需要轉(zhuǎn)換內(nèi)容時,往往要使用過渡成分。如果是段與段之間的過渡往往使用一個單獨成段的過渡句子。如果是一個自然段中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過渡,往往是某個詞語或者是關聯(lián)詞。如《孔乙己》一文,記述主人公悲慘遭遇的主體部分有兩個層次,分別寫斷腿前后的孔乙己,這兩層之間有這樣的過渡句: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這句話承上啟下,使上下文連貫起來。過渡句就如同我們從河的此岸渡到河的彼岸所需要的渡船,又如同裁縫做衣服時把裁剪好的一片一片的布縫合到一起所需要的線一樣,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沒有它,你就只能在河這岸望河興嘆干著急;沒有它,你就不能穿上合體的衣服。
記敘文的線索,就是指貫穿在全文中的一條主線。線索,是貫穿文章始終的脈絡。作者是通過線索將表現(xiàn)中心的材料聯(lián)珠綴玉般地交織起來,使文章的各個層次貫通彌合,形成一個嚴密的整體。這條線索就如同裁縫把一片片裁好的布片縫合到一起的線,又如同把一個一個珍珠串聯(lián)在一起的那條線一樣。
常見的記敘的線索有以下幾種:
1.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
2.以空間的變換為線索
3.以人物為線索(一般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文章中的那個“我”都起到了線索作用)
4.以中心事件為線索
5.以某一實物為線索
6.以某一問題為線索
名作欣賞
在華盛頓廣場西面的一個小區(qū)里,街道仿佛發(fā)了狂似的分成了許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這些“巷子”形成許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線。一條街有時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個畫家發(fā)現(xiàn)這條街有他的可貴之處。如果一個商人去收顏料、紙張和畫布的賬款,在這條街上轉(zhuǎn)彎抹角、大兜圈子的時候,突然碰到一毛錢也沒收到、空手而歸的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
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盞沒有熄滅的燈籠,一把挪動過地方的梯子,幾支扔得滿地的畫筆,還有一塊調(diào)色板,上面涂抹著綠色和黃色的顏料,還有,親愛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墻上那最后一片藤葉。難道你沒有想過,為什么風刮得那樣厲害,它卻從來不搖一搖、動一動呢?唉,親愛的,這片葉子才是貝爾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葉子掉下來的晚上,他把它畫在那里的。
——節(jié)選自歐·亨利《最后的一片常春藤葉》
佳篇品讀
玫瑰是百花之中最嬌艷的一種花,它美麗,但它是有刺的。
在一座城市的花壇里種著玫瑰,此時玫瑰花已開了,它的旁邊不時圍著一些人。那些花個個亭亭玉立,香氣撲鼻。大家圍在一起談論著那些玫瑰……玫瑰雖然美麗,可是它帶有刺。那是一個清晨,鮮紅柔嫩的花瓣一片片迎著朝陽舒展開來。太陽又升高了,人們也都活動起來了,城市又喧囂起來。
……我看到了那個姑娘,也看到了那片片玫瑰 ……
……我又回頭看了一眼那玫瑰……
花壇里的玫瑰是帶刺的,那是與生俱來的。車里的那朵玫瑰也是帶刺的,她的刺可能不是與生俱來的,但那刺是有毒的。
點評
《最后的一片常春藤葉》圍繞“藤葉”記敘了瓊珊生病看藤葉、看藤葉病好、貝爾曼畫藤葉的事件。
佳篇品讀中,開頭和結(jié)尾處都談到了玫瑰的美,但也都寫到了它是有刺的,前后照應。中間兩次提到玫瑰,想到照應,過渡自然,同時玫瑰也作為本文的線索,把整篇文章連接起來,使文章結(jié)構完整。
1.要選用使用起來順手,不牽強的線索,能把不易聯(lián)結(jié)的材料聯(lián)結(jié)起來,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2.要能聯(lián)系文章各部分,即線索能完滿地表達主旨,忠實地傳達作者意圖,把組織材料和表達主題統(tǒng)一起來。
3.要選擇能有始有終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