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復習,用30%的時間學習,70%的時間來記憶就對了——復習方法清單

一個新的思路:提高你的『 提取 』能力

一談到復習,一談到怎樣防遺忘,很多同學一定會想到使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但是實際上,艾賓浩斯用來測量自己的記憶水平的東西,都是他自己發(fā)明的無意義的音節(jié)(諸如:RUR 、HAL 、 MEK等),不同的信息之間沒有聯(lián)系,每個信息都是一個孤立的點;而在現(xiàn)實的學習中,知識之間往往是錯綜復雜的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

并且這個方法操作起來也是極其的繁瑣,按照5分鐘、30分鐘、12小時、1天、2天、4天、7天、15天這八個所謂的“記憶周期”復習,不管是手工還是軟件管理,知識一多起來,不僅難以安排時間,并且很難堅持。

實際上,受到艾賓浩斯的啟發(fā),很多心理學家其實還做了很多探索,他們給出的結(jié)論,其實更有參考價值。

這其中,得到心理學界廣泛的認同和進一步探索的,就是比約克夫婦提出的『 記憶失用理論 』。

回頭看看艾賓浩斯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思路,是把記憶當成一個有限的容器,東西要是沒有被我們“記住”,就會被沖進下水道,不再存在于我們的記憶當中。

但實際上,人腦的儲存能力是驚人的,人腦當中有1 000億個左右的神經(jīng)元,相當于上千 TB 的硬盤容量,足以支撐300萬套電視節(jié)目同時播放(Paul Reber, 2010)。(當然,具有極高的數(shù)據(jù)儲存能力,并不意味著我們能夠“過目不忘”,我們的大腦會有選擇性的挑選那些有意義的信息進行儲存。)

相比艾賓浩斯的思路,約克夫婦提出的『 記憶失用理論 』,給出了這樣一個理論:任何記憶都具備兩種能力,即儲存能力與提取能力。

儲存能力,就是記憶儲存的能力,這個能力會隨著我們的使用越用越強,從小到大,我們腦海中的東西越來越多,就是證據(jù)。

而提取能力,則是我們從自己的“記憶庫”當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這個能力往往很不可靠,能瞬間形成,也能瞬間消失。

在研究中,比約克夫婦發(fā)現(xiàn),我們在提取一個記憶的時候花費的精力越多,有關(guān)這個記憶的提取能力和記憶能力都會大大提升,也就是說:能記得更牢靠(Robert A. Bjork and Elizabeth Ligon Bjork,1992)—— 比約克夫婦將這個法則稱為“必要難度原則”。

這就是我們在通過反復瀏覽書本復習時感覺“什么都知道”,一考試就“什么都不知道”的原因:沒有對信息進行深入的加工,沒有反復的『 提取 』,只是讓自己在短期內(nèi)“熟悉”了這個知識,但是并沒有真正的“記憶”到。

用考試來促進『 提取 』

受到前人的啟發(fā),卡爾皮克和勒迪格兩位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長達十年的持續(xù)性學習測驗,他們用各行各業(yè)的知識對被試進行測試:將同一知識學四次,不進行任何測試,然后進行最終成績測試;或者學習三次,考試一次等四種組合;考試的時間分別有:5分鐘后考試,兩天或者一個星期后測試……各種組合方式都測試過。

最終,實驗結(jié)果顯示:如果能在學習之后反復的通過“考試”的方式復習回憶,即學習一次,然后分別復習三次,一個星期過后,記憶的保留程度是最好的(Henry Roediger III, and Jeffrey D. Karpicke,2006)。

之后,又有一組實驗人員組織了一次包含 1354 名被試大型的實驗(N. J. Cepeda, E. Vul, D. Rohrer, J. T. Wixted, and H. Pashler,2008),給出了一個更為精確的復習時間安排表

根據(jù)這個表格安排自己的復習進度,是很不錯的。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用于單純看材料學習和考試的比例,到底應該是多少呢?

按照我們一開始介紹的卡爾皮克和勒迪格的實驗,應該是 25% 的時間用于閱讀學習,剩下的時間用于考試、自測復習。

這個結(jié)果和大多數(shù)的實驗結(jié)果是接近的,現(xiàn)在專家的建議是: 30% 的時間用于閱讀,剩下的時間用于復習。

需要特別提醒你的是,使用“提取練習”進行復習,一定要保證每次的提取都要把所以的記憶進行提取,如果漏掉了,那么,這些漏掉的知識,就會因為提取失敗,被遺忘得更厲害!最終你的學習效果可能還不如重復學習但從不自測!(Halamish & Bjork,2011;Kornell,Bjork,& Garcia,2011)

所以,綜合以上的研究,筆者給出的復習意見是:

參考復習時間間隔表,根據(jù)自己的考試時間,制定好自己的復習計劃,具體到哪天學習幾個小時,把前 30 % 的時間全部用來閱讀,整理思路,把知識進行深入的加工

然后,在剩下的 70 % 的時間里,安排好自己的自測,對之前學習的知識進行自測,不用“對答案”反饋,因為有大量實驗表明:提取練習效應是存在的,但是,自測之后是否提供反饋,和提取練習效應的作用的發(fā)揮,沒有必然聯(lián)系(劉兆敏,羅良,張瑋.,2011)。這些研究和它們測試的內(nèi)容分別是 :單詞表(Carpenter & DeLosh,2006)、外語單詞(Karpicke & Roediger,2008;Pyc & Rawson,2009;Toppino & Cohen,2009)、一般事實性知識(Carpenter,Pashler,Wixted,& Vul,2008)、文本段落(Agarwal,Karpicke,Kang,Roediger,& McDermott,2008)、姓名面孔匹配(Carpenter & DeLosh,2005)、視覺空間信息(Carpenter & Pashler,2007;Rohrer,Taylor,& Sholar,2010)。

不用反饋,會輕松很多,這個時候,你每次測試完,其實就可以回過頭去把之前學過的知識再學習一遍,復盤一下自己的思考內(nèi)容,以撿起自己在提取的時候漏掉的知識。

利用“必要難度原則”促進『 提取 』

在一次實驗中(T. K. Landauer and R. A. Bjork,1978),研究人員讓兩組人記憶一份名單,對一組不加干涉,但是卻經(jīng)常打斷另一組的學習,三十分鐘后測試,后一組居然測試成績更好!

其實回顧一下比約克夫婦提出的『 記憶失用理論 』所談的“必要難度原則”也就不難理解了:我們在提取一個記憶的時候花費的精力越多,有關(guān)這個記憶的提取能力和記憶能力都會大大提升。

打斷這些人的學習,會破壞他們的專注度,無疑會導致他們更多的遺忘,這讓他們在提取這些知識的時候,需要花費更多的力量,自然也就記得更牢靠了。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要讓打斷發(fā)揮作用,前提一定是你在努力的想要去彌補這些打斷所造成的損失,去“花費更多的力量”,如果你只是單純的打斷,但不認真回憶,肯定是沒有效果的。

要給我們的學習創(chuàng)造打斷,其實很簡單:

在學習的時候適當放一些音樂,“打擾”一下自己;

把整塊的時間打散,同時也能得到更好的休息,進一步提高效率;

幾個學科穿插學習,這樣還能保持新鮮感,提高自己在一個時間段內(nèi)的總體學習熱情;

還可以更換學習場所,圖書館不同地方、不同的教室、不同的座位、飲品店、快餐店……這些地點都可以嘗試。

另一個增強記憶的方法:提高你的『 編碼 』能力

我們對任何事情的記憶都會包括大腦獲取信息(編碼,encoding)、 保存信息(存儲,storage)和日后讀取信息(提取,retrieval)的過程(David G. Myers,2018)。

筆者這篇文章主要是從『 提取 』環(huán)節(jié)入手,提高我們對知識的記憶。

但實際上,在記憶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還是『 編碼 』的過程:

如果能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編碼,將知識和自己的原有認知進行縫合,你就不會簡單的重復信息,讓自己陷入“熟悉”知識,但并沒有將其“記憶”,最終在考試時手足無措的境地;

當你在對你學習的知識進行『 提取 』的時候,因為你已經(jīng)對知識進行了個性化的加工,所有的信息都和你本人高度聯(lián)系,你的思路自然也會順暢很多;

當你在“自測”完,對知識進行再學習以防止提取遺漏的時候,你的順暢的回顧思路,也能幫你節(jié)約更多的時間。

有關(guān)如何有效『 編碼 』,筆者在之前的一篇講解如何學習的文章當中拆解過,放在這里供你參考:

如何高效記憶和學習——有關(guān)知識的編碼和融匯的科學

References:

Benedict Carey, Random House(2014), How We Lear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n, Where, and Why It Happens

Paul Reber, “What Is the Memory Capacity of the Human Brain?” Scientific American, May/June 2010.

Robert A. Bjork and Elizabeth Ligon Bjork, “A New Theory of Disuse and an Old Theory of Stimulus Fluctuation.” In A. Healy, S. Kossly, and R. Shiffrin, eds., From Learning Processes to Cognitive Processes: Essays in Honor of William K. Estes, Vol. 2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2), 35–67.

Henry Roediger III, and Jeffrey D. Karpicke, “The Power of Testing Memory: Basic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1, No. 3, 2006, 181–210.

N. J. Cepeda, E. Vul, D. Rohrer, J. T. Wixted, and H. Pashler, “Spacing effects in learning: A temporal ridgeline of optimal reten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2008, 1095–1102. Melody Wiseheart was formerly known as Nicholas Cepeda.

Halamish, V., & Bjork, R. A.(2011). When does testing enhance retention? A distribution-based interpretation of retrieval as a memory modifi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in press).

Kornell, N., Bjork, R. A., & Garcia, M. A.(2011). Why tests appear to prevent forgetting: A distribution-based bifurcation model.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in press).

劉兆敏,羅良,張瑋.記憶提取促進學習:實驗證據(jù)與機制解釋[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27(04):441-447.

Carpenter, S. K., & DeLosh, E. L.(2006). Impoverished cue support enhances subsequent retention: Support for the elaborative retrieval explanation of the testing effect. Memory & Cognition, 34, 268,276.

Karpicke, J. D., & Roediger, Ⅲ.H. L.(2008). The critical important of retrieval for learning. Science, 319, 966,968.

Pyc, M. A., & Rawson, K. A.(2009). Testing the retrieval effort hypothesis: Does greater difficulty correctly recalling information lead to higher levels of memory?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0, 437,447.

Toppino, T. C., & Cohen, M. S.(2009). The testing effect and the retention interval: Questions and answers.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6(4), 252,257.

Carpenter, S. K., Pashler, H., Wixted, J. T., & Vul, E.(2008).The effects of tests on learning and forgetting. Memory & Cognition, 36, 438,448.

Agarwal, P. K., Karpicke, J. D., Kang, S. H. K., Roediger, H. L., Ⅲ , & McDermott, K. B.(2008). Examining the testing effect with open-andclosed-book tests.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2, 861,876.

Carpenter, S. K., & DeLosh, E. L.(2005). Application of the testing and spacing effects to name learning.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 619,636.

Carpenter, S. K., & Pashler, H.(2007). Testing beyond words: Using tests to enhance visuospatial map learning.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4, 474,478.

Rohrer, D., Taylor, K., & Sholar, B.(2010). Tests enhance the transfer of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6(1), 233,239.

T. K. Landauer and R. A. Bjork, “Optimum Rehearsal Patterns and Name Learning,” In M. M. Gruneberg, P. E. Morris, and R. N. Sykes, eds., Practical Aspects of Memory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8), 625–3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學習科學的原則和方法(7):測試強化學習
高中學習的方法
時間表
學外語的關(guān)鍵技巧:一聽二玩三睡四休息五喝酒
學霸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孩子高分高能的法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