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原名洪崖門,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314年)
秦張儀滅巴國后修筑巴郡。
三國蜀漢時期(公元前226年),
李嚴主導了重慶歷史上的第二次筑城。當時重慶人煙稀少,大規(guī)模開采山石困難,所以為土城。
南宋時期(1238年),
彭大雅為抗擊元兵第三次筑城,
城墻由條石堆砌而成。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戴鼎第四次筑城,建九開八閉十七門,洪崖門為閉門。
洪崖門原是一道開門,此地曾發(fā)生過一場慘烈戰(zhàn)事。
據(jù)《新元史·汪世顯傳》記載:
汪惟正于至元八年(1271年)與兩川行樞密院合兵圍重慶,奪洪崖門,獲宋將何世賢 。
清代重慶城區(qū)劃分為二十九坊,
城門外編為十五廂,洪崖門內(nèi)陸區(qū)屬洪崖坊,附廓之區(qū)為洪崖廂。
洪崖門,歷來為軍事要塞,也是重慶城的一大勝景。
洪崖洞在洪崖門外巖下崖邊,是一個巨大石窟,又叫洪巖洞、神仙洞。
相傳古代有個神仙,大號洪崖仙人。
晉代學者郭璞曾寫下“右拍洪崖肩”詩句,將其擬人化 。
洪崖門早已損毀,位于洪崖洞海盜船位置。
保留了江隘炮臺、洪崖閉門、紙鹽碼頭、明代城墻、辛亥碑文等大部分歷史遺跡 。
洪崖洞一帶曾是林木蒼翠,樹多則蓄水,
于是一條小溪從山林間滲出,
沿大陽溝、會仙橋一直流到洪崖洞附近,形成一道瀑布懸空而下,
落至崖間再順著巖石自上而下地匯作涓涓細流。
而在少雨的季節(jié),
水就呈星星點點往崖下滴,
水珠兒被陽光映透得,個個如綠珠碧玉,
便有文人騷客們將其稱為
“洪崖滴翠”。
據(jù)明人曹學佺《蜀中名勝記》記載:
“城西雉堞下有洞曰洪崖,覆以巨石,飛瀑時至,亦名滴水崖。有元豐時蘇軾、任仲儀、黃庭堅題刻。”
清巴縣知府王爾鑒對“洪崖滴翠”以詩吟誦來得妙:
“洪崖肩許拍,古洞象難求。攜得一樽酒,來看五色浮。珠飛高岸落,翠涌大江流。掩映斜陽里,波光點石頭?!?/span>
洪崖滴翠,被列“巴渝十二景”之一
民國時期一組洪崖洞老照片,圖二的滑竿認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