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fā)揮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獨特優(yōu)勢,語文教材按照“整體規(guī)劃,有機滲透,自然融入”的基本思路,凸顯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教材以單元的整體設計為基礎,以課文為主要載體,輔以精心設計的學習任務,系統(tǒng)有機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增強民族自尊心、愛國感情和文化自信,逐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為。重視中華文化的共同記憶,選取具有典范性和時代性特征、文質兼美、深淺合宜、適合教學的文章;統(tǒng)籌兼顧各種類型的選文,特別是精選有關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相關內容,堅持體現(xiàn)正確導向,積極弘揚正能量,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有關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題教育的選文,大致說明如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注重題材和體裁的多樣性,從《詩經》《離騷》到清人作品,從古風、民歌、絕句、律詩,到詞曲,從各體式散文到文言和白話小說,均有呈現(xiàn);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共選入古代詩文67篇(首),占全部課文數(共136篇/首)的49.3%。革命文化:精選謳歌革命領袖豐功偉績、贊頌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的作品,凸顯革命理論文章的指導價值,激發(fā)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的情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選反映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謳歌勞動模范和時代楷模以及我黨在新時期理論探索的文章,增強教材的時代特色。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本,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課程標準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凝練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這是語文課程要達到的終極目標。教材編者認真分析四者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強調統(tǒng)整和融合,力避分別落實、割裂呈現(xiàn);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力求“以一帶三”:“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課程的本質規(guī)定性,教材編寫應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立足點和根本點,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語言文字運用實踐,讓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融入和提升其他三方面素養(yǎng)。為此,圍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材重視深度閱讀、讀寫結合,強化閱讀和寫作方法的指導,以學習任務為中心,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靈活設計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改變過去常見的以單向知識傳授為中心或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思路,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在個性化的參與和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教材體系設計,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組織單元
教材以人文主題為線索,按照課程標準中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思路,選擇學習內容,確定學習要求,創(chuàng)新體系設計,整體結構全套教材的框架體系。
首先,教材以新時代高中學生應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擔當”作為隱性的精神主線,分解出若干人文主題,作為單元組合和內容選擇的重要依據,發(fā)揮語文教材的鑄魂培元作用。這些人文主題與選文內容或文本特征有關,體現(xiàn)國家和民族的基本價值觀,既貼近學生生活,可以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味,有利于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欲望,提高學習的效率,又將選文與學生個體關切、社會重要發(fā)展關聯(lián)起來,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材涉及的主題有青春激揚、勞動光榮、詩意人生、使命與抱負、責任與擔當、良知與悲憫、偉大的復興等。教材通過相關的欄目設計,如“單元導語”“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等,對人文主題做出明確闡發(fā)。比如必修下冊第七單元“單元導語”第一段,具體闡發(fā)“責任與擔當”的內涵及其價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惫磐駚?,眾多仁人志士自覺承擔匡世濟民的責任,積極建言獻策,勇于變法圖強。他們憂國憂民,心懷天下,堅守道義,敢于擔當,令后人敬仰不已。在“學習提示”中對此多有呼應,如第15課,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撰文反思歷史的現(xiàn)實針對性,領會其中所表現(xiàn)的古代士人家國天下的情懷”。在“單元學習任務”中,則設計了一個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本單元課文,感受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圍繞‘責任與擔當’的話題,小組選定一個議題(如‘古代士人的擔當’‘以天下為己任’等),各自準備發(fā)言提綱,召開一次專題討論會”。這既是對課文思想內容的梳理與思考,更是聯(lián)系自身,聯(lián)系當下,對如何踐行“責任與擔當”進行探討。其次,教材以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群及其學分設定為基本依據,在必修和選修階段設計28個學習單元,具體落實語文工具性的要求。有三個方面需要說明:(1)教材根據不同學習任務群的特質和要求,采取兩種不同的思路來設計單元:一類是以讀寫為主的單元,圍繞人文主題與核心任務精選各類文本,以課文或整本書的閱讀為基礎,精心設計學習任務,融合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將學生引向深度閱讀、深度寫作,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另一類是以語文綜合實踐為主的單元,不設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文,以一體化設計的學習活動為核心,帶動相關資源的學習以及貼近生活情境的實踐活動的開展。這一類包括4個單元,涵蓋“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等實踐性、活動性較強的學習任務群。(2)教材以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學分為參考給定不同學習任務群的課時比例,從而確定各學習任務群對應的單元數。根據現(xiàn)行高中的課時數測算下來,每0.5個學分大致對應9課時,設計為一個單元。因而,有些學習任務群只設計了一個單元,如“當代文化參與”,對應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家鄉(xiāng)文化生活”;“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對應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有的則設計了兩個單元到五個單元,如“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分別對應必修上冊第一、第二、第七和必修下冊第二、第五單元。例外的是,在必修階段,“實用性閱讀與交流”1.5學分,但因其涉及的類型多,教材酌情安排了4個單元;“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1學分,教材安排了1個集中單元,其他單元穿插安排了相應學習內容。(3)學習任務群涉及的基本語篇類型多樣,不再以文體設界。因而,教材的單元組合也打破了文體的限制,以人文主題組元,將多種體裁的文本組合在一個單元中,根據學習任務群的目標要求設計學習重點。像“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所涉及的思辨性文本,雖以議論性文章為主,但詩歌、散文、小說、隨筆等文體的文章也可以有很強的思辨性,因而,本學習任務群所對應的三個單元均為多種文體的組合。比如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第13課,將黑塞的《讀書:目的和前提》與王佐良的《上圖書館》這兩篇隨筆組合在一起,前者以議論為主,后者以記敘為主,都表達了對圖書館的禮贊和讀書價值的思考,具有很強的思辨性。重視整合與實踐,創(chuàng)新單元內部組織方式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本C合性強調的是課程內容的整合,包括課程目標的整合、學科素養(yǎng)的整合、課程資源的整合、課程知識的整合、課程實踐的整合;實踐性強調的是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自主參與相關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完成符合實際需要的特定學習任務。從這樣的特點出發(fā),高中教材力求創(chuàng)新單元內部組織,設計出由單元導語、課文及注釋、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組成的新型組織架構,其中課文的呈現(xiàn)方式、單元學習任務更多地體現(xiàn)出整合與實踐的特征。課文不再像以往那樣基本是單篇成課,或多以文體聚合,而是以主題、內容或寫法聚合,打破文體限制,以單篇加多篇的方式組合成單元教學資源,帶有明顯的整合性質。單元學習任務主要以核心任務為引領,整合單元全部學習內容進行設計,是從人文素養(yǎng)提升、閱讀表達能力培養(yǎng)、綜合實踐素養(yǎng)發(fā)展等多個方面設計的結構化的語文實踐活動。相信通過這樣的單元組織方式,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完成特定任務,使學生享有學習的獲得感是本次教材建設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新教材在單元導語中即明確提出該單元的核心任務,并通過單元學習任務的設計加以落實。單元的核心任務是整個單元的大任務,這個大任務是以真實的、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為基礎設計的,又是通過一個個結構化的具體任務加以落實的。什么是情境?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實踐活動情境主要包括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王寧先生更明確地指出:“所謂‘情境’,指的是課堂教學內容涉及的語境。所謂‘真實’,指的是這種語境對學生而言是真實的,是他們在繼續(xù)學習和今后生活中能夠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們聯(lián)想,啟發(fā)他們往下思考,從而在這個思考過程中獲得需要的方法,積累必要的資源,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經驗。我把這個真實情境概括為:從所思所想出發(fā),以能思能想啟迪,向應思應想前進?!苯滩母鲉卧暮诵娜蝿照墙⒃谶@樣的語文情境基礎上的,既適應單元人文主題落實的需要,又生發(fā)于本單元的學習資源,旨在引導學生用語言文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如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核心任務為“閱讀青春文學經典,領悟青春的價值”,要求學生從青春的角度切入,整合本單元詩歌和小說兩類文本的閱讀,通過討論、比較、鑒賞、點評、寫作等不同的形式,探究青春的價值,體會作家抒寫青春的藝術手法。圍繞這一核心任務,教材設計了四項學習任務。一是結合課文,探討青春的價值;二是欣賞詩歌,探討詩歌鑒賞的方法;三是欣賞小說,領略小說的敘事藝術;四是激發(fā)詩情,抒寫自我的青春歲月。任務一,落實人文主題培養(yǎng),引導學生感悟青春情懷,理解青春的價值;任務二和任務三,分別從詩歌和小說鑒賞的角度,引導學生領略作品表現(xiàn)青春情懷的具體寫法,包括分析意象、品賞詩歌語言、欣賞小說描寫的藝術等;任務四,引導學生感受青春的活力和風采,以詩歌的形式抒寫自己的青春,提升寫作素養(yǎng)。這四項任務前后相承,兼顧人文素養(yǎng)提升、深度閱讀與理解、寫作素養(yǎng)提升三個方面,主線清晰,目標明確,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了防止以任務為核心的教材編制方式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弊端,如把經典文本降格為“活動材料”,從而帶來閱讀的表面化、膚淺化,教材的設計努力凸顯經典課文的閱讀價值,使經典閱讀與活動任務相結合。為此,教材的大多數單元在課文后設置了“學習提示”,幫助學生讀懂讀通課文,解決學習的重點,提示學習方法,引導師生深入把握課文。強調整合,也重視寫作教學的相對獨立性,讓書面表達訓練落到實處學習任務群的設計,以任務為導向,是聽說讀寫的融合。此次教材編寫,以往較為熟悉的閱讀和寫作分而治之的局面沒有了,代之以讀寫活動的高度融合,這也是本套教材強調內容整合的一個重要舉措。這樣處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從單元閱讀中生發(fā)寫作任務,以一定情境下的任務作驅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寫作關注讀者、關注生活的意識;教材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的靈感激發(fā)帶來源頭活水;根據具體的寫作任務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也將靜態(tài)的寫作知識傳授化為動態(tài)的寫作指導,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素養(yǎng);等等。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這樣的設計也可能會讓寫作教學變得隨意。目前高中的寫作教學整體堪憂,學生沒有興趣,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創(chuàng)意不足,套式化嚴重,教師指導也往往不得法,許多學校純以應試作文技巧代替日常寫作訓練,忙于應付考試。在這種情況下,光靠平時讀寫結合、隨機安排是不夠的,沒有系列的訓練,寫作水平很難提升。
為了強化寫作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教材相對獨立地設計了寫作的序列,但在呈現(xiàn)方式上,則適應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要求,做出適當調整。一是將寫作任務融入“單元學習任務”中,整篇寫作大多作為最后一個任務呈現(xiàn),寫作的話題或范圍則從單元人文主題或課文的閱讀中生發(fā);二是獨立呈現(xiàn)寫作指導,以補充材料的形式加框附在寫作任務后邊,供學生自主閱讀。必修教材重點關注文類的寫作,以復雜記敘文、事理說明文、議論性文章的寫作為主,適當穿插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和綜述、演講詞、文學點評等實用性文本的寫作;選擇性必修教材則從寫作流程的角度,引導學生關注材料的積累和運用、深化理性思考、學會審題立意、善于修改文章等。必修教材各單元寫作安排內容如下。上表所列多為整篇寫作,此外,教材還在單元學習任務設計中融入了一些小的寫作任務,要求學生結合閱讀所得,撰寫賞讀札記、評點文字、作品推薦書、視頻制作腳本、故事梗概、短論、讀后感、隨筆,制作學習卡片,編制人物關系圖表等。這些大大小小的寫作任務融入單元整體學習之中,力求使學生多練筆,多積累,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綜合提升寫作素養(yǎng)。重視語言實踐,以不同形式強化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語文基礎素養(yǎng)課程標準在闡述語文課程性質時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痹谡撌稣Z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時提出:“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蓖瑫r,專門設置“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學習任務群,貫穿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共安排2個學分。在解說這一任務群時,課程標準對其重要性做出說明。本任務群的課時,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階段,可以有兩種分配方式:或集中安排,或穿插在其他學習任務群中。如何分配課時,由教材編者設計或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計劃安排。本任務群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階段,應貫穿其他所有的學習任務群,與各個學習任務群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語文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每一個學習任務群,都要為“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學習任務群提出問題,提供資料,準備必要的條件;有些學習任務群也可以與本任務群共同完成。據此,教材編者采取集中安排和穿插安排結合的方式,一方面設計了兩個專題活動單元——必修上冊“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和選擇性必修上冊“邏輯的力量”,引導學生通過相應的語言實踐活動,學會積累和運用詞語,靈活運用邏輯知識;另一方面,將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內容和要求融入其他單元,引導學生在平時的閱讀表達中有意識地、持續(xù)地積累言語現(xiàn)象和言語材料,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規(guī)律,在發(fā)展語感的同時發(fā)展語理。兩個專題活動單元涉及詞語和邏輯兩個點,編者的考慮是,詞語是語言積累與運用的起點,邏輯是語言積累與運用的難點,有必要設置專題進行梳理探究。教材提供的是兩個例子,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可以按照教材的設計思路,另外選擇一些點,如語境與語義、語言規(guī)則、語篇、語言生活、語體風格等,選取恰當的切入點,設計能引導學生主動積累、梳理與探究的言語實踐活動,建構語言文字運用經驗和知識,培養(yǎng)探究漢語、漢字運用規(guī)律的理性自覺。教材其他單元對“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的融合和滲透,主要體現(xiàn)在“學習提示”和“單元學習任務”中,包括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中品味選詞煉字之妙,分析修辭運用之巧,感受詩歌語言的獨特性,體會質樸剛健、委婉細膩等不同的語言風格,以及文言常用詞語、句式的積累等。如必修下冊第五單元“單元學習任務”三,引導學生揣摩和辨析一些長句的層次,體會其中表達的復雜語義關系或人物內心的復雜心理,這里面融匯了多重復句和邏輯運用的相關知識,可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課外收集相關知識,加深對多重復句的理解,學會分析多重復句的層次。摘自|《課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10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核心素養(yǎng)為依歸,建設符合新時代需要的高中語文教材》、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