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俟
說到李嘉誠,可以說的鼎鼎大名,多次蟬聯亞洲首富,小兒子李澤楷也非常有出息,最厲害的時候甚至進入了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幾名。李嘉誠說過最經典的話就是“商者無域”,所以無論是能源、地產、電訊、港口,都能看到李嘉誠的身影,李嘉誠的商業(yè)帝國覆蓋各行各業(yè),但從不涉及制造業(yè),這是為什么呢?
事實上,李嘉誠年輕時也接觸過制造業(yè),他22歲開始創(chuàng)業(yè),并在香港開設了長江塑料廠,不愧是首富的經商頭腦,長江塑料廠迅速成長,很快在香港就沒有對手了,李嘉誠還曾擔任香港塑料工業(yè)協會主席,開塑料廠時,李嘉誠經常親自和工人們加班。
通過努力工作,李嘉誠逐漸擁有了數百萬資產。然而,李嘉誠放棄了制造業(yè),成為了一名房地產開發(fā)商,他說勤奮不能賺大錢,只能養(yǎng)家糊口,李嘉誠從一個窮小子變成了中國首富。對他來說,完全依靠勤奮是絕對不可能的,制造業(yè)可以說是最傳統(tǒng)的產業(yè),靠出售工人的勞動力來賺取利潤。李嘉誠從一個窮小子變成了今天首富。
全靠勤奮是絕對不可能的,制造業(yè)可以說是最傳統(tǒng)的產業(yè),全靠工人的勞動力來賺錢,看全球代工企業(yè)中的富士康,就能看出來,富士康的收入遠高于李嘉誠的公司,但其老板郭臺銘的身價卻跟李嘉誠差的很遠,郭臺銘擁有數百萬員工,年收入上千億美元,但利潤只有數百億美元。后來,李嘉誠通過投資才實現了財富的爆炸式增長。
1991年,李嘉誠開始進入英國集裝箱碼頭行業(yè)。三年后,他擁有了該地區(qū)最大的集裝箱貨柜港口,菲利斯杜。到1998年,他又收購了英國的兩個港口,重點發(fā)展跨國港口業(yè)務。如今李嘉誠在全球擁有了80多個集裝箱港口泊位,它占世界市場的15%以上。
在集裝箱碼頭行業(yè)全面發(fā)展的同時,李嘉誠也開始進入石油行業(yè)。20世紀80年代末,李嘉誠對加拿大的石油工業(yè)非常感興趣,因此他投資30多億元收購了赫斯基石油公司的部分股權,但是海外投資的回報并不理想,相反,由于過度擴張,公司的負債激增。
投資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是李嘉誠最具爭議的投資之一。耗資超過30億元人民幣。如果長時間沒有出石油,就沒有利潤,所以很多人說這次的投資完全白給,甚至公司內部也有人主張撤資,勸說李嘉誠放棄。
但李嘉誠非常有耐心。他對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的收購一開始并不成功,李嘉誠沒有放棄,經過仔細分析,他發(fā)現問題的癥結在于管理。由于只有部分股權,李嘉誠對公司沒有華語權,甚至對公司的管理也沒有發(fā)言權,他的許多想法未能實現,于是他又投資35億元收購了赫斯基石油公司,并取得了絕對控制權,逐步扭轉了虧損局面。
赫斯基的經歷使李嘉誠再次認識到企業(yè)管理的重要性,在最初的管理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赫斯基石油公司大約有1500名員工,李嘉誠把他最信任的員工派到了這里,其中兩個元老都幫他工作了10年20年。
在接下來的30年里,李嘉誠每年從赫斯基獲得的股息超過500億,而李嘉誠目前持有赫斯基1200多億的股票。李嘉誠花了不到100億元,帶來了幾十倍的回報,這種生意恐怕只有李嘉誠能做到了。
自2013年以來,李嘉誠一直在出售自己的房地產項目,包括東方匯金中心、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陸家嘴世紀匯匯廣場等。即使在2018年2月,李嘉誠也毅然出售了香港中環(huán)。當時,中環(huán)的成交價為402億元。買方不是一家公司或機構,而是由幾個財團共同收購的。任何一家公司想單獨出這402億都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這402億也不是全部付清的,多個財團只能付出首付202億,剩下200億的分期將給李嘉誠帶來5億的利潤。
近年來,李嘉誠頻繁地進行房地產資產轉移,其中一部分是套現,另一部分是資產配置需求的轉移。與房地產行業(yè)的寫字樓資產相比,李嘉誠似乎更傾向于投資其他行業(yè)。他在英國的投資已超過300億英鎊,控制著英國天然氣市場近30%,配電市場約四分之一,供水市場約5%,甚至有人說他買下了三分之一的英國,真可謂是時勢造英雄,李嘉誠一眼就看出了最重要的獲取資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