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理性,仍不足以面對疾病
目前,心智、理智與理性思維對人們的生活和社會各方面都有著深重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你能看到,大腦思維有時完全主宰了你,你不再是思維的主人,而是完全受控于思維。
不過,大腦思維會使你與內(nèi)在深處的感受與知曉脫節(jié),它整日轉(zhuǎn)個不停,總想條理分明、結(jié)構(gòu)分明地規(guī)劃一切,卻因此與內(nèi)在深處那自然的存在狀態(tài)失去了連接。
與內(nèi)在本源建立連接正是人們的目標。
西方社會為我們展示了單純依賴大腦思維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
本來,思維僅僅是感受與直覺的輔助工具,而現(xiàn)在,它卻常常奪占主導地位,并因此阻礙人們依心而行,彰顯內(nèi)在之美。
所有人都走在通往內(nèi)在的道途上,重獲那純粹的“存在狀態(tài)”,為其創(chuàng)造空間。疾病與健康與此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而社會層面,比如醫(yī)學界,主要用理性方式研究疾病,以將各種癥狀對號入座,找出解決辦法。
所有這一切都運作于理性與心智的層面上,而在感受層面上,則與活生生的肉體、每個獨一無二的人以及希望藉由這一獨特血肉之軀彰顯自己的靈魂失去了連接——人們獨立地對疾病進行探查的做法,早已流逝不在!
不過,目前已經(jīng)有人最先于內(nèi)在感受到這一變化,并自內(nèi)向外地彰顯這一變化。
02
洞察自身的病痛
洞察自身的病痛意味著:了解這完整的過程以及伴隨其中的情緒。
讓我們先關(guān)注一下黑暗、悲傷以及沮喪的價值。
人們害怕、擔心自己陷入這種境況,一旦被此類情緒纏繞,人們便覺得這樣不好,并因此心情更加糟糕;然而,也請看一看悲觀或抑郁會為你帶來什么——它們使你回歸自己,在某種程度上迫使你直視自身的痛苦。
用心去覺察這種憂傷、消沉與抑郁的話,你或許會感到一種沉重,經(jīng)由腹部與雙腿逐漸下沉,并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使你變得沉穩(wěn)。
這種感覺雖然讓你不舒服,但它卻使你專注于自己,加強與自己的連接;因此,即使你不喜歡此類感覺,也要覺察一下它們的價值,你的痛苦正在對你傾訴,你的憂傷則將你帶離大腦思維那喋喋不休的嘮叨。
憂傷、絕望、瀕臨放棄...這種狀態(tài)下,你常常會發(fā)現(xiàn),你的理智思維已經(jīng)無能為力:“我已技窮,不知該如何是好,這樣下去不會有什么好結(jié)果,我還是放棄好了?!?/span>
然而,這種情境中恰恰蘊藏著無限的潛能。憂傷其實也可以是一道門,通往新事物的門,你能夠做的是:與這些沉重、絕望的感受同在,全然地與它們同在,不帶任何抗拒;這樣的話,沉重、抑郁的能量就會發(fā)生轉(zhuǎn)化,從你所抗拒、排斥的能量轉(zhuǎn)化為一種對你有益的能量流。
這些情緒并不是毫無意義的,它們都有其自身的價值。
03
體驗憂傷與沉重感的價值
憂傷與沉重感常常說明人們想與某些事物告別,藉由不抗拒,你便能夠允許這種告別順其自然地發(fā)生,任舊有能量獲得清理,自行消失。
下面讓我們通過一次觀想的冥想,直接地體驗一下憂傷與沉重感的價值。
請觀想一個畫面——
你坐在花園中,秋日的花園。想象你身處一個美麗的花園中央,園中沒有爭艷的花朵,與此相反,樹葉凋零,愴然飄落,樹枝也干枯禿廢,一片荒蕪,秋風蕭瑟,寒意陣陣。
一陣罡風吹來,秋樹任葉子飛落,毫無抗拒之意;秋花亦漸漸凋謝,沒有一絲抗拒。四周漸暗漸冷,你靜靜地坐在花園中。
想象你坐在花園中間,坐在一棵樹下,任一切如其所是的樣子。你或許會感受到心中的悲傷與失望,因為你的某些夙愿未能實現(xiàn).
你靜觀這種情緒,然后試著放下,任它與空中飛舞的秋葉同去。允許你不再需要的一切離你而去,去尋找他(它)們新的生命軌跡,因為死亡只是幻相,沒有什么會真正死去。
請靜靜地感受,你坐在那里,告訴風,它可以帶走任何你不再需要的東西;風穿過你的肌膚,進入你的身體,掠過你體內(nèi)的器官,你的心、腹與腸道。秋風料峭,卻不惱人,且清冽無比,毫不曖昧......感受一下,你在某種程度上正隨風而行。
想象你慢慢地滑出自己的身體,你俯視園中,看到自己正坐在樹下——一位兩鬢如霜的老年女性或男性。你感覺很自由,自由地漂浮在空中,就像一位會飛的天使。
也請感受一下洋溢在秋風中的興奮與雀躍,你完全可以清理舊有事物,使其讓位于開放、愉悅的新事物。你并不知道將會有什么新事物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但這并沒有關(guān)系,重要的是,你對新事物持開放的態(tài)度,而你確實如此。
04
開放的心態(tài)帶來洞見
回到剛剛的話題:如何面對、了解疾病以及內(nèi)在的沉重、挫折與絕望。
要知道,這是一道門,表明你正在進行深層的內(nèi)在工作。最大的挑戰(zhàn)是在情緒層面上真正了解疾病,去感受蘊藏其中的訊息,從而讓新事物、新能量進入你的人生。
了解疾病需要時間、關(guān)注與耐心,它觸及你生命本質(zhì)的各個面向。
舉例而言,對于身體的某一不適癥狀,你是否會自問:
我是不是得了某某???還是那個什么病?
我是否去某處咨詢一下?
是不是查查相關(guān)資料?
你的大腦急速運轉(zhuǎn),試圖找出答案。
當你的情緒體陷入恐慌,你開始猶豫懷疑之時,你變得迷惑與猶疑。而此時,理性經(jīng)常是發(fā)揮不出作用的,恰是在這一籌莫展、腦中空白的時候,卻正是你再次與內(nèi)在核心重建連接的機會。
藉由接納憂郁等情緒,你能夠重新啟動覺察之流,學著了解自己的能量流,使其重新流動。
學習如何對待自身的不適與病痛,你需要信任自身的感受,即使它們仿佛是負面的也請如此——當你感到煩惱、氣憤、不滿、郁悶與憂傷時,請擁抱這些感受。
要敢于洞察、擁抱自己的負面感受,在那里開啟新的門戶。你的感受一直在為你提供各種訊息,告訴你此時此刻你最需要的是什么,要信任自己的感受。
與自己的感受同在,擁抱它們,不附加任何想法,也不從各個方面分析研究它們,只是靜靜地與它們同在,這是如此地重要。
如此這般, 洞見自會翩然而至。
人們希望靈性老師能夠告訴人們:“我該怎樣做?如何才能知道我的病痛都代表些什么?如何才能獲得洞見?”
其實,關(guān)鍵并不在于你需要采取哪些行動與措施,而在于任其自行發(fā)生。人們于內(nèi)心深處都知道這一點,因為人們在生生世世中已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對發(fā)生的事情持開放的態(tài)度。
問題的關(guān)鍵并不在于如何獲得洞見,它們會自行浮現(xiàn),關(guān)鍵在于開放的心態(tài),敢于與自己的感受同在,包括那些最奇怪、最孤獨、最絕望的感受。與自己同在,不逃避,帶著全然的關(guān)注陪伴自己的感受,這就是了解病痛的藝術(shù)。
在你的陪伴與關(guān)注下,你的內(nèi)在情緒體會感到自由與安全,并因此對你敞開,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與你溝通,帶給你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