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增廣賢文》是正能量還是毒雞湯?它其實是“中庸之道”的體現(xiàn)

《增廣賢文》原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大約成書于明代后期。《增廣賢文》是一本語錄式文集,其內(nèi)容十分廣泛 ,主要收錄了人們?nèi)粘I钪袨槿颂幨?、修身養(yǎng)性的格言、諺語,大多數(shù)句子都來自經(jīng)史子集、詩詞曲賦,也有不少來自民間俗語。在明清時期,曾被用作幼兒啟蒙讀物,在民間廣為流傳。

“讀了賢文會說話,讀了賢文會做人”是人們常說的一句口頭禪。

一、“自相矛盾”的《增廣賢文》

初讀《增廣賢文》,會覺得內(nèi)容比較雜亂。書中有很多勵志、勸善的精句;同時,書中也有一些明顯糟粕的內(nèi)容,看上去不那么“正能量”,被有些人視為“毒雞湯”。整個《增廣賢文》幾百句讀下來,會有一種毫無章法、甚至自相矛盾的感覺。下面從對待金錢與他人的態(tài)度兩個方面來分析。

1.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被視為文人的高潔品行,人們大加贊賞。《增廣賢文》對待金錢是什么態(tài)度呢?

現(xiàn)摘錄其中的一些語句: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

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馬行無力皆因度,人不風流只為貧。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人們常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看到這些語錄,我們會感嘆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薄。對于金錢,我們是否應該有更豁達的態(tài)度呢?《增廣賢文》對此是肯定的。其中又說: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貧窮自在,富貴多憂。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jīng)書。

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白酒釀成迎賓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2.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

對于人性中“惡”的、自私的一面,《增廣賢文》是看得很透的。因此,書中有很多語錄提醒人們隨時提防小人、惡人,比如:

人情似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難來時各自飛。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被犬欺。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茫茫四海人無數(shù),哪個男兒是丈夫。

看到這些語錄,你可能會感到心寒。沒錯,人的本性是趨利的,自私的,這是大自然賦予的一種生存本能,但是是不遵照這個本能,就是好的呢?《增廣賢文》對此顯然是否定的。如果人只是依照本能去做事,那就和動物沒什么區(qū)別,所以,人需要有超越本能的一面,也就是“道德”。《增廣賢文》中,大量篇幅宣揚“行善積德”,比如: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一毫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

人惡人拍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從表面上看,《增廣賢文》缺乏章法與邏輯,就是一個格言俗語的大雜燴。因此,看到好的一面的人,對這本書大加贊賞;看到不好的一面的人,對其大加撻伐。

二、中庸之道:《增廣賢文》的核心思想

看似缺乏章法的《增廣賢文》,如果我們仔細品讀,就會覺得它其實一點都不混亂,有著明確的內(nèi)在邏輯。《增廣賢文》的核心思想,正是千百年來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道”,基本價值觀也正是儒家的道德觀,儒家推崇的最高道德標準就是“中庸之道”,這是儒家追求的為人處世的最高規(guī)范。

《論語·雍也》云:“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span>孔子說,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標準,可是很少有人能夠實行它。

《禮記·中庸》中引用了孔子的話:“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span>

這句話中,孔子又說,君子依照中庸的大道來行事,即使終生不被了解也不會悔恨,并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而小人反中庸之道而行。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他隨時都能做到言行有度,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其行事毫無忌憚,不考慮他人,容易走極端。

中庸作為做事的一種方法,它要求人們準確地把握事物、協(xié)調(diào)對立雙方之間的矛盾 ,達到一種平衡、穩(wěn)定、恰當?shù)暮椭C狀態(tài)。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中庸的含義,一是要不偏不倚,二是要無過無不及,是為人處事不要過分,不能由著性子來,而應懂得拿捏好分寸。這種心態(tài)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得到了一致認可,成為了一種國人普遍崇尚的道德標準。

社會心理學學者沙蓮香女士在《中國民族性》一書中,她結合多數(shù)平常人的主要心態(tài)和表現(xiàn),進行問卷調(diào)查和分析,結果表明,大部分中國人的人格特質接近于中庸。

袁行霈先生《中國文化精神》中說:“中國文化又是 一種平和的文化,所謂平是注重平衡,所謂和是注重和諧。平和的精神滲透到各個方面:城市的規(guī)劃,房屋的設計。室內(nèi)的擺設,都講究對稱。

《增廣賢文》中的處世觀,正是一種中庸之道的體現(xiàn),它把這種儒家思想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以格言俗語的通俗形式進行了表達,摒棄了抽象的理論說教,普通人對此也喜聞樂見,從而引發(fā)了讀者的共鳴。

首先,《增廣賢文》看似矛盾的觀點,正是中庸之道不走極端思想的體現(xiàn)。

中庸要求人們凡事適度,不走極端,但很多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結果常常是好事變壞事,美食變毒藥。比如,勤奮是好的,但一個人如果只知拼命工作,那么就可能損害身體,得不償失;鍛煉是好的,但如果運動過度,就會傷害身體; 美食是好的,但是暴飲暴食,就會損害健康,引發(fā)各種疾病。

所以,《增廣賢文》中很多觀點看似矛盾,但是正是這種調(diào)和,使得人們看問題不容易走極端,比如前面所述的對待金錢與他人的態(tài)度上。在對待金錢上,不能視金錢為糞土,也不能掉在錢眼里,見利忘義,或忽視了內(nèi)心的幸福;在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其次,在生活與處世中,中國人崇尚“寬恕”、“忍讓”,這是充滿中庸智慧的人際藝術。

《增廣賢文》從多方面勸導人們行恕道。一是從修德方面規(guī)勸,強調(diào)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提倡嚴己寬人,如“平生只會說人短,何不回頭把己量”, “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勿因群疑而阻獨見,勿任己意而廢人言”,“積德若為山,九仞頭休虧一簣;容人須學海,十分滿尚納百川”等等。二是從禍福方面警示,說明禍福與恕道的關系:“克己者,遇 事皆成藥石;尤人者,啟口即是戈矛”, “算什么命,問什么卜,欺人是禍,饒人是?!钡?。同時,《增廣賢文》強調(diào)的嚴己寬人的恕道,決非無原則的一味退讓。書中說:“以直報怨,以義解仇。”不以德報怨,以德報怨的后果是縱容惡,也不以惡抗惡,因為以惡抗惡的后果是惡無休止地蔓延。一方面,不縱容惡人;另一方面,也不要隨便與人結仇。

在《增廣賢文》中,還有眾多關于忍讓的格言精句。如“忍一時風平浪靜,讓三分海闊天空”、“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等,是勸導人們要通過忍讓來提高自身修養(yǎng) 。

“夫婦能忍和睦,兄弟能忍義篤,父子能忍慈考,朋友能忍情長”,是讓人們要學會遇事以忍為先,這樣與家人、同事、朋友之間的關系才能和睦融洽。“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先學耐煩,切莫生氣,性躁心粗,一生不濟 ”、“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寬”等,都說明了不能忍讓造成的惡果。

忍讓也不是無原則的退讓,而是通過一種換位思考,達成一種同理心,從而換來人際關系的和諧融洽。

綜述

縱觀《增廣賢文》,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所追求的為人處世的最高規(guī)范,中庸之道的處世觀對維持人際關系的融洽、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立足社會的根本。

這是一種道德的理想境界,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并不容易,需要悟性,也需要很高的修養(yǎng)。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古代百句修身詩句
中國智慧
什么是“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
《中庸》學習筆記之六
偏激與極端
100句千年遺訓 受用無窮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