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清華爸 復(fù)旦媽打造的原創(chuàng)親子平臺,
分享身邊育兒達人(尤其是爸爸們)的育兒經(jīng),
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與啟發(fā),
創(chuàng)意游戲與實用資訊,
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兒以靈感
————————————————
暑假剛結(jié)束,中秋、國慶又馬上來,在我們都在關(guān)注“親子游”的時候,本文作者依依媽開始反思“究竟什么才能給孩子帶來真正的快樂?
依依媽媽,畢業(yè)于復(fù)旦大學(xué)法律專業(yè),常年從事翻譯口譯工作,上班之余致力于育兒修行,并開設(shè)公眾號育兒修行記,分享英語啟蒙和育兒經(jīng)驗
城鎮(zhèn)化的不斷推進,人口流動性的增加,大大局限了孩子的玩樂空間。城市里的孩子總是在大人的陪伴下在各個牢籠之間穿梭——家、學(xué)校、游樂場無非就是不同大小不同形式的牢籠罷了。
現(xiàn)在的孩子們,不像我們小時候,路邊撿根竹竿田里挖條蚯蚓,就可以去到河邊釣魚釣龍蝦抓知了;弄堂里喊上幾聲,就可以糾集一幫小伙伴捉迷藏踢足球跳皮筋;等到夜晚來臨,或涼風(fēng)習(xí)習(xí)或熱氣蒸騰,大人們搖著蒲扇,一邊趕蚊子一邊侃大山時,孩子們又開始嬉戲追逐,商量著去哪里抓螢火蟲捕蟋蟀。
這樣的樂趣對現(xiàn)在城市里的孩子怕是奢望了。一是沒有自由,二是找不到地方,三是約小伙伴也不容易。
娃娃們真可憐!
于是帶著“補償”的心情,暑假里我們帶著孩子走上一次又一次旅程,希望帶孩子親近大自然,順便“長長見識”、“開開眼界”。
而這些代價不菲的旅行,真的增長了孩子的見識嗎?行走在陌生的遠方果真比家附近公園騎車帶給孩子更多快樂了嗎?
恐怕未必。
很多時候也就是從一個酒店到另一個酒店,從一個游樂場到另一個游樂場,從一個海洋館到另一個海洋館。即便是注重體驗的戶外自駕游,面對大自然壯麗的高山、潺潺的流水、洶涌的大海、寂靜的冰川,小朋友也只是走馬觀花到此一游,每到一個駐地心心念念地只是先找到附近的playground。搭乘郵輪時流連忘返的也就是露天泳池和戲水池。來到沙灘熱衷的也就是挖沙和撿貝殼。
能直接擊中孩子興趣點的關(guān)鍵詞是:玩水、挖沙、游樂園、小伙伴。
以上,在以家為中心半徑5公里的范圍內(nèi)其實都能滿足了。
我們這些大人帶著孩子長途跋涉搭飛機坐火車乘輪船,一廂情愿想要讓孩子領(lǐng)會的見識和眼界也就那么回事,還不如看一部紀錄片所了解得更多,真是何苦來哉?
就在這個假期的一天,頂著烈日陪著孩子挖了三個小時沙子的我,于是開始思索這三個問題:
為什么孩子們這么喜歡奔跑挖沙做游戲?
究竟什么才能帶給孩子真正的快樂?
到底要不要帶著孩子去旅行?
在草地上奔跑追逐,是因為能駕馭自己的身體、感受速度和力量。就像歌里唱的:隨風(fēng)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閃電的力量……
在沙灘上挖隧道建城堡,是因為能從無到有地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體會滿滿地成就感,釋放他們無窮的想象力。
跟小伙伴們一起做游戲,是因為游戲能發(fā)泄他們的情感、驗證他們的能力、釋放他們的能量,而得到同伴的喜愛和承認,是他們的群體歸屬需要。
歸結(jié)起來大致是:
自我力量感,
嘗試與探索,
信心與成就,
勝利與價值感……
其實孩子所需要的快樂,很大一部分跟我們大人是一樣的: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做自己有成就感的事;
做有自我價值感的事。
每一項都與自我有關(guān)。
◆ ◆ ◆
快樂是人的一種感受,必然是由內(nèi)生發(fā)的。
外在的任何東西如果不能引發(fā)人的內(nèi)在感觸,那么人對這樣?xùn)|西甚至可以視若無睹。
通常我們都不太會刻意帶孩子去參觀人文景觀,因為孩子沒有文化底蘊根本欣賞不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是一個高高的柱子,百草園就是個又小又破的園子。
而即便是自然景觀,經(jīng)過我的反復(fù)驗證,發(fā)現(xiàn)孩子的欣賞能力也是有限的,沒有一定的情懷和閱歷,也領(lǐng)略不了“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氣魄。她只看到了長江邊上的一叢狗尾巴草,地上一塊形狀奇特的石頭,草叢中飛過的一只紅蜻蜓。我們想要讓她看到的,和她自己看到的,完全是兩碼事。
就讓孩子去玩草抓蜻蜓吧,因為孩子的快樂就在那里,在她探索體驗的一瞬間,她舒展了自我,得到了成長。
個人非常贊同杜威的教育理論,“教育即生活”,“從做中學(xué)”,所有知識和經(jīng)驗都需要孩子的親身體驗與學(xué)習(xí)。
快樂也一樣。
◆ ◆ ◆
能讓孩子主動參與,又能帶來積極正面結(jié)果的活動,通常就可以推導(dǎo)出孩子的快樂。
比如暑假開始前流傳甚廣的“暑假必做100件事”大多屬于此類,其中有一條cooking在我們家就屢試不爽。
依依爸爸前不久買了個面條機,每次做完面條會多余一些面團,依依如獲至寶,饒有興致地開始揉、捏、搓,一般是花2個小時搓幾十根面條的生產(chǎn)效率吧。第一次全家分食了她十幾根手工面條后,自然是把她夸了又夸,她高興地不得了。于是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想想她總該膩了吧。誰知上周六中午一宣布吃面,依依馬上很高興:“爸爸我來幫你做”,連下午約小伙伴一起玩都給忘在了腦后,一聽到面條夠了不用做,長長地喔了一聲,很遺憾的樣子?!@就是自我價值感的快樂魔力吧!
◆ ◆ ◆
其實無需帶孩子走遠,在家也能盡享無限樂趣。
這里嘗試制作一張孩子的快樂清單,給想不出節(jié)目的爸媽一點啟發(fā):
探索體驗類:
各種運動(跑步、踢球、游泳、跳繩、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車、滑板車、輪滑、滑冰),跳房子,跳皮筋,捉迷藏,吹泡泡,釣魚,釣龍蝦,爬樹,放風(fēng)箏,走勇敢者道路,公園野餐扎帳篷,水上樂園玩水,動物園喂小動物吃東西,博物館探秘,捉昆蟲,拿望遠鏡白天觀鳥夜晚觀星,采花做花環(huán),做標本,下雨天跳水塘,夏天去沙灘,春秋天去露營,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看電影,看展覽,看話劇,聽音樂會,邀請好朋友一起過家家,玩各種桌面游戲,尋寶活動,化裝派對,睡衣派對……
自我成就類:
畫畫/涂色,學(xué)唱一首新歌,學(xué)會彈一首曲子,折紙,做手工,玩橡皮泥,玩拼搭類玩具,做泡泡水,做玩偶編玩偶故事,扮演動物,去菜場買菜,在超市找齊購物清單上的物品,在飯店自己點菜買單,教爺爺奶奶英語,寫信,寫日記,做本書,開讀書會,(在安全的情況下)一個人探險、種花種草種菜,公共場合表演節(jié)目……
自我價值類:
做家務(wù)(剝毛豆、刨黃瓜皮絲瓜皮、掃地、拖地、洗碗等等),做面包、餅干、冰激凌、面條、蛋糕、做菜給家人吃,整理不用的衣物玩具書籍進行義賣,去福利院做義工,給鄰居家的孩子輔導(dǎo)功課,陪媽媽逛街挑選衣服,講個笑話逗爸爸笑,給爺爺奶奶敲背捏腿……
◆ ◆ ◆
最后來回答要不要帶孩子出去旅行這個問題。
根據(jù)以上討論,結(jié)論很明顯就是:生活在別處,快樂在身邊!下一個暑假我們安心宅在家就好啦!
NO! NO! NO!
帶著孩子去旅行不僅僅是為了給孩子增加快樂,或增長見識,或為了攀比,而是為了給孩子全身心的陪伴,為了全家人“在一起”。
因為只有在旅行的時候,才有可能沒有作業(yè)沒有補習(xí)班,可以盡情地吃盡情地玩,父母才會放下工作、放下電視、放下手機,給予孩子全身心的陪伴,全家人才能體會旅途的快樂或煩惱。
好吧,我還是老實交代吧。
其實最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想!玩!
因為我的快樂清單里有旅行這一條??!
下一次出行時咱不用打著孩子的名義,直接問問她:“你愿意陪爸媽一起去旅行嗎?”
最后的最后,為了顯得本文更高深一點,我必須指出:快樂不是人生的全部。
趕緊醒一醒上學(xué)去吧!成長就是有壓力的!責(zé)任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不過呢,如果孩子們能在學(xué)習(xí)中獲得成就感,獲得價值感,那么學(xué)習(xí)也完全可以成為快樂的來源哦!
祝各位小朋友開學(xué)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