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天穿毛衣,你不熱嗎??! —— 又到“麻附辛”主場季 不服快來找我治
導 讀
不日前,三伏天身著毛衣在機場亮相的美女明星,造眾網(wǎng)友吐槽,“這是哪里的夏天,竟然要穿毛衣?”“我擔心她起痱子”。其時,小編由衷地體諒這位女星:即便是夏天,她可能真的覺得冷,而不是在作秀。
仲景經(jīng)方精品講座上,涂華新老師講到,三伏天與隆冬時節(jié),是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高發(fā)期,這兩個時段空調暖氣的使用,加大了室內外的溫差,很容易少陰直中,出現(xiàn)麻黃附子細辛湯證,大夏天穿毛衣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種。之外,吹空調全身關節(jié)痛、腰背冷痛、感冒纏綿不愈、性冷淡……都是這個時節(jié)常出現(xiàn)的麻黃附子細辛湯證。麻黃附子細辛湯,你用上了嗎?
麻黃附子細辛湯是陽藥治療陰病。
鄭欽安提及的陰證依據(jù) :
1.少神或無神。2.喜臥懶言,四肢困乏無力,或踡臥惡寒,兩足常冷。
3.不耐勞煩,小勞則汗出。4.咯痰清稀或嘔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語聲低弱。6.唇色青淡或青黑。7.痛喜揉按。
8.滿口津液,不思茶水,間有渴者,即飲也只喜熱飲。
9.女子白帶清淡而冷,不臭不黏。10.飲食減少,喜食辛辣煎炒極熱之品,冷物全然不受。11.小便清長,大便通利。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黃也定多潤滑。
13.脈微或浮大而空。
扼要地說,突出在一個“神”字,凡是“起居、動靜、言語、脈息、面色,一切無神”,即是陽氣虛衰的陰證。
從三樣藥來分析看呢,用麻黃,辛溫發(fā)熱,能夠表散風寒,能夠開宣肺氣;用附子,能夠壯元陽,補命火,它能夠收逐深陷的寒邪;用細辛,能夠走經(jīng)竄絡,我們稱其為,細辛為“胎原始”,它能夠入髓透骨,能夠啟閉開竅,它既可以助麻黃用于表散風寒,能夠開通上焦的清竅,還有助于附子去溫暖命門,去撥動腎中機竅。所以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個方,它具有極其強大的宣肺散寒,溫通肺陽,開竅啟閉的功力。
那么用來治療什么呢?
1.可以用來治療寒邪困阻腎陽,窒塞清竅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能夠起到極鐵的療效。治療暴聾,暴啞,暴盲。制附片75克(當然制附片一定要先煎兩小時,要去其麻,要煎熟,煎透,由于它如果沒有煎熟,煎好,會含有烏頭堿),麻黃15克,遼細辛15克,生姜60克。它都有一個前因,就是都為寒邪所傷。它有一個前因。寒為陰邪,它最能損傷人體的陽氣,重寒,大寒這樣侵襲人往往能夠長驅直入,直中三陰。一旦傷太陰,就會出現(xiàn)吐,逆;傷厥陰,就能夠導致攣痹,寒疝;一旦傷少陰,就可能會出現(xiàn)失音,耳聾,目盲??赡軄碇委煹臅r候惡寒已經(jīng)不明顯,但是肯定有中寒病史!是陰證,往往有少神,不愿講話。
眼科名家陳達夫先生目疾六經(jīng)辨證大法有云:凡目疾,無外癥而暴盲,為寒邪直中少陰,玄府(毛孔)閉塞所致,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腎散寒。附子溫少陰之里;麻黃開太陽之表,即是啟玄府之閉;細辛直入少陰,托邪外透。
2.過敏性鼻炎,以反復發(fā)作性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為特點
《秘傳證治要訣》曰:“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宜烏、附、干姜之屬”??梢婈柼撌沁^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本例為陽虛之體,復外感寒冷所致,切合麻黃附子細辛湯主治,故3年之疾獲愈。喉源性咳嗽,證屬陽虛外感,寒凝肺系,治宜溫經(jīng)散寒,利咽止咳,方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哮喘反復發(fā)作,遇寒涼及食生冷而易發(fā),且平素小便頻時有遺尿、面色少華等,均為陽虛之征。又伴鼻塞,流清涕,為寒邪束肺,肺竅失和所致。綜析脈證,為陽虛外感,內伏寒痰隨氣而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阻塞氣道,宣降失常所致。
方中麻黃解在表之寒邪,使肺氣得宣;熟附子溫少陰之里,以補陽氣之不足;細辛通徹表里,內散少陰寒邪,外解大陽之表,且溫肺化飲,止咳平喘;黃芪補益脾肺之氣,扶正祛邪;蟬蛻、地龍解痙平喘;射干開結消痰,善治痰鳴氣喘;大黃苦寒,通腑降濁,以利肺氣肅降。共奏溫肺化飲、止咳定喘之功,使痰消氣順,氣道暢通,咳喘得解。
3.腎寒咳嗽,麻辛附子湯合拍
《靈樞·經(jīng)脈篇》云:“腎足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蹦I寒犯肺,或暴啞,或咽痛,或咳嗽,多卒然而起。業(yè)師認為,此為元陽下虧,水冷金寒。因肺與腎屬子母之臟,呼吸相應,金水相生,若陽虧于下,寒邪乘虛而入,循經(jīng)入肺,故發(fā)咳嗽,其咳雖在肺而根在腎。其證舌淡苔白,身必惡寒而脈沉弱,痰常清稀而味咸。業(yè)師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助火祛寒,使陰寒冰消,以治致病之本;反佐黃芩以清肺降逆;配桔梗開肺升散。驗之臨床,每收著效。
少陰咽痛,始因受寒起病,惡寒、咽痛不適,誤服苦寒清熱養(yǎng)陰之劑后轉成危證。兼頭痛如劈,惡寒發(fā)熱、體痛、咽痛、水漿不能下咽,痰誕涌甚。咽部紅腫起白泡而破爛,舌苔白滑,脈沉細而兼緊,不渴飲。此系寒入少陰,誤用苦寒清熱,致便陰邪夾寒水上逼,虛火上浮,少陰虛寒,經(jīng)絡凝滯不通所致。取扶陽祛寒,引陽歸舍之法,加味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方中附子扶陽驅寒,麻黃開腠理,散表寒,得細辛之辛溫,直入少陰以濕散經(jīng)脈寒邪,并能協(xié)同附子納陽歸腎,邪去正安,少陰咽痛自愈。
4.心動過緩
表現(xiàn)為心悸,胸悶乏力,頭昏,心率在50次/分以下,脈沉細緩,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滑,舌底脈絡遷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丹參、淫羊藿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絡,心動過緩總因陽虛瘀阻而致,而本方意在補火助陽散寒,淫羊藿助附子補腎壯陽,同補心腎之陽,活血祛瘀通絡。本方加減還可治療冠心病、肺心病的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風心病、過敏性休克等。
5.受寒頭痛如劈者
起初因受寒而起病,又誤服辛涼之劑未效,病經(jīng)十余日,頭痛如劈,熱不可忍,午后則惡寒體痛,脈沉弱無力,舌苔白滑而不渴飲。此乃寒人少陰,阻礙清陽不升,復以辛涼耗散真陽,正虛陽弱,邪正相爭,而成少陰頭痛,加味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以輔正除邪,溫經(jīng)散寒。組成:附片、干姜、甘草、麻黃、細辛、羌活。治之頭痛自愈。
6.寒濕腰痛
主方: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方藥組成:生麻黃先煎 制附子 細辛 天花粉 生黃芪 防風 生甘草
病人每每活動汗出后覺腰部癥狀減輕,故自思:活動汗出則陽氣流速而達于表,正邪交爭,氣旺則驅邪外達,故而自覺輕快,若以汗法使病邪由表而散,療效當佳。《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生麻黃辛溫入肺與膀胱經(jīng),善使太陽之寒邪由表而散;附子大辛大熱,歸腎經(jīng),善散寒止痛,一能鼓舞陽氣,以助太陽經(jīng)發(fā)散寒邪,二能補腎陽,使寒氣去而陽氣自足,陽氣足則濕邪亦自蒸化,且能防外邪再次入侵;細辛性辛溫,善止痹痛,伍麻黃附子則散寒除濕,助陽力大增;三藥合用,一者散寒除濕力宏,二者陽氣旺盛,使留于經(jīng)筋經(jīng)脈的風寒濕之邪由表而解,邪去正復而不復感,加生黃芪、防風乃仿玉屏風散之意。天花粉現(xiàn)代研究認為有活血化瘀作用,民間以單味藥治療腰痛效果顯著,且“久病必瘀”,用之能提高臨床療效,生甘草能緩和三味主藥的辛烈之性,邪去而不傷正。諸藥合方總以祛寒除濕,溫陽固表為務。
麻黃附子細辛湯,發(fā)表溫經(jīng)兩法彰。
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陰發(fā)熱曷能康。
因太陽、少陰兩感證的基本病機為心腎陽虛,復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黃發(fā)表散寒,附子溫腎強心,細辛搜剔、溫散深入少陰之寒邪。本方藥僅3味,配伍精當,功專效宏,臨床運用機會頗多,遠遠超出了原書的適應范圍,而可廣泛運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科等多種病證。
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幾種思維方法
1.方證對應法
方證對應,又稱方證相應、方劑辨證、湯證辨證等,乃張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按照方證對應原則,只要臨床特征性癥侯與仲景書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將經(jīng)方信手拈來,而不必受后世創(chuàng)立的諸種辨證方法的限制。直而言之,這實際上是在重復仲景當年的臨床實踐,堪稱運用經(jīng)方的一條捷徑。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歲。患者周身惡寒,背部尤甚,困倦欲眠,但臥床又難成寐,已歷3日。其人形瘦色蒼,嗜煙多年,宿患肺氣腫。3年前曾攝胸片發(fā)現(xiàn)肺部有一陰影,初疑為腫瘤,經(jīng)抗炎治療后陰影消失。但3年來每年均發(fā)病3~4次,每次癥狀均以惡寒思睡為主,且必須住院0.5~1個月,疊經(jīng)輸液(藥用抗生素、維生素、肌苷等)、輸血方能漸漸緩解。西醫(yī)每次診斷均為“肺氣腫”、“重感冒”。這次本應住院,但患者一想起歷次輸液時手背腫脹難忍,便心有余悸,故欲先服中藥一試,如不效再住院??淘\:體溫36.8℃,精神萎靡,困倦思睡,納尚可,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傷寒論》少陰病篇提綱證是“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今患者發(fā)病伊始,便周身惡寒,困倦思睡,脈沉細,顯系寒邪直中少陰,而與提綱證基本符合。故筆者不受本醫(yī)歷次的同一診斷與治療的任何束縛,而擬使用方證對應法,投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jīng)解表。但慮其年老體虛,且發(fā)病已3日,恐汗多傷正,故不用生麻黃而用炙麻黃,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氣。處方:炙麻黃、熟附片、北細辛、炙甘草,服1劑,并無汗出,但周身惡寒,困倦欲眠等癥漸漸消失,精神轉佳。隨訪1年未復發(fā)??梢姺阶C對應法,實為準確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一條捷徑。
2.病機推求法
《內經(jīng)》要求醫(yī)者“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而“謹守病機”的前提是準確地推求病機,即在盡可能詳盡地審疾察癥,完整地占有四診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歸納概括,分析綜合,最后作出病機診斷,以利于遣選高效方藥。如前所述,在《傷寒論》中,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基本病機是心腎陽虛,復感寒邪,表里同病。這是就外感時病而言。若系內傷雜病,其基本病機則為陽虛寒凝。
實踐證明,臨證時只要細心體察,準確地推求出這樣的病機并不困難。然而在四診資料不全時(病人函診時經(jīng)常遇到),就比較麻煩了。如《中國鄉(xiāng)村醫(yī)生》1993年第7期刊出拙文(左小腿劇痛25天)之后,于9月初收到江蘇省張家港市化肥廠衛(wèi)生所范醫(yī)生來信稱:其妻右膝關節(jié)疼痛多年(有右膝外傷史10余年),經(jīng)X光攝片,診斷為“右副韌帶損傷伴脛骨上端輕度骨質增生”。該市一醫(yī)院曾動員其手術治療,但患者已44歲,估計手術效果欠佳,便予以封閉治療。因經(jīng)常復發(fā),特函診求服中藥。筆者讀信數(shù)遍,茫然無從下手,連擬數(shù)方,皆不中意。不得已勉力從俗,寄去習用治療久痹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活血通絡藥物;并告以四診資料不全,無法推求病機以明確中醫(yī)診斷,希望補充云云。范氏于10月13日來信說:眼藥6劑乏效?;颊唠p下肢酸重,局部腫脹,壓痛明顯,右膝肌肉輕度萎縮,近2天因參加田間勞動,頓覺行走不便……中醫(yī)四診:面色少華,舌淡紅,根部有少量白苔,脈濡緩,痛處喜溫怕冷。筆者據(jù)此推求其病機可能屬于陽虛寒凝,遂寄去重劑麻黃附子細卒湯加味:生麻黃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時),北細辛20g,熟地60g。囑服6劑,范氏于12月30日來信說,“您寄給我的處方,我愛人服后效果很好!共服6劑,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來一樣。經(jīng)劇烈的體力活動,或勞動亦無任何不適”。又說“經(jīng)多次病例驗證,麻黃附子細辛湯對治療腰腿痛病例有特效”。所謂“特效”,故為偏激的美譽,但功足以說明推求病機法對于遣選高效方藥的重要性。而遣方不諳病機,猶如盲子夜行。
3.體質辨證法
人之體質,稟于先天,成于后天。而人稟五行,各有偏重。早在《內經(jīng)》.上就記載著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征與治療宜忌等內容。《傷寒論》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等,亦屬于體質辨證的范疇。
歷代醫(yī)家大多重視體質辨證,如近代名醫(yī)張錫純關于體質辨證的論說更為確切具體,且經(jīng)得起臨床驗證。他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寫道,“外感之著人,恒視人體之稟賦為轉移,有如時氣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時,而其病之偏涼偏熱,或迥有不同。蓋人臟腑素有積熱者,外感觸動之則其熱益甚;其素有積寒者,外感觸動之則其寒益甚也”。而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體質病理便是素體陽虛。故筆者治療風寒外感,常存一“素體陽虛”之念于胸中,使麻黃附子細辛湯大有用武之地。
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歲。其人反復感冒1個月余,曾用過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桂枝湯合玉屏風散等,均無顯效??淘\:眠食尚可,能堅持工作。惟下午及晚上背心發(fā)冷,頭面畏風,流清涕,舌淡紅苔薄白,脈稍弱。似無明顯陽虛之象,緣何以上方藥無顯效呢?細詢之,方知其人經(jīng)常腰痛綿綿,脾胃素畏寒涼,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屬于陽虛體質無疑。乃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時),北細辛15g。僅服1劑,諸恙霍然。
目前臨床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的醫(yī)者畏懼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適應證,亦不愿單獨或僅稍事加味使用(僅加一二味),而必加減得面目全非,或喧賓奪主。若此者療效自然降低,其至無效。適至反思之時,不咎思維方法之誤,反怨經(jīng)方難用。此尤為不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