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美一些媒體開始探討社交媒體的成癮性問題,一些媒體甚至把社交媒體癮比作煙癮。連美國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也出面澄清稱,大家沉溺于iPhone,并不是手機的錯,而是社交媒體的緣故。
當然,也有研究者對此持保留態(tài)度,認為對社交媒體的熱衷,并不能定義成“社交媒體癮”,只是對生活的一種熱情。
學者們早就關注了社交媒體成癮性的問題。挪威卑爾根大學的心理學家塞西莉·安德森領導的研究團隊曾制作了一張“卑爾根臉書癮測量表 (BFAS)”,表中有6個問題:你是否花了很多時間去考慮或計劃使用臉書;你是否有種越來越頻繁使用臉書的沖動;打開臉書是否能夠讓你忘記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你是否曾試圖減少使用臉書,但是沒有成功;如果你被禁止使用臉書,你是否會感到焦躁不安;過多使用臉書,是否已對你的工作和學習產(chǎn)生負面影響。上述6個問題中,如果有4項你都選擇“經(jīng)?!被蛘摺笆诸l繁”,那么這表明你可能是一個“臉書成癮者”。
安德森團隊的研究還表明,年輕人、女性以及單身人士更容易產(chǎn)生社交媒體依賴或成癮。外向型、焦慮型、自戀型人格的人更容易受社交媒體左右,而自律型、自尊型和溫和型性格特征的人在使用社交網(wǎng)絡時較少表現(xiàn)出依賴。
實際上,對于社交媒體的成癮性問題,不少人一直很警惕,有人甚至進行了逃離社交媒體的嘗試。美國技術類博客“The Verge”的資深編輯保羅·米勒曾過了一年沒有網(wǎng)絡的生活。當談起那一年的“逃離”生活時,米勒表示,沒有網(wǎng)絡和社交媒體的日子“讓我更加聰慧、更加真實”。
最近,歐美一些媒體又發(fā)起討伐“社交媒體癮”的熱潮。法國 《歐洲時報》 去年12月14日報道稱,心理專家認為無度使用社交網(wǎng)絡比酒癮或毒癮更難戒除;美國 《福布斯》 雙周刊網(wǎng)站12月31日發(fā)表文章,把社交媒體稱為“21世紀的煙草業(yè)”。
此外,美國 《哈佛商業(yè)評論》 刊登一篇題為 《上臉書越多感覺越糟》 的文章,該文作者為前臉書公司負責用戶增長的副總裁查馬思·帕利哈皮蒂亞。帕利哈皮蒂亞表示,社交媒體正在“侵蝕人們行為模式的核心基礎”,他對創(chuàng)造出“撕裂社會經(jīng)緯”的工具感到“巨大的內疚”。
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巨頭似乎遇到了一場輿論危機,尤其是把“社交媒體癮”與煙癮等同,背后有何玄機呢?原來,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超過四成的美國人抽煙,當時的美國人甚至沒法想象沒有香煙的日子。而當證實吸煙與肺癌密切相關后,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進行了禁煙努力,現(xiàn)在只有不到兩成的美國人還在吸煙。因此,現(xiàn)在歐美媒體掀起對社交媒體口誅筆伐的輿論熱潮,一方面是希望參照對付煙草巨頭一樣,對社交媒體巨頭征重稅;另一方面是希望人們減少社交媒體的使用時間,增強心理健康水平。
不過,就是否存在“社交媒體癮”,有研究人員持不同意見。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馬克·格瑞菲斯是研究“成癮”問題的專家。他從2011年開始著手研究過度使用諸如臉書、推特、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的現(xiàn)象。近日格瑞菲斯教授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 記者采訪時表示,對社交媒體的熱衷程度以及在這上面花費的時間,都還不足以定義為“社交媒體成癮”。以電子游戲為例,格瑞菲斯說:“我接觸過很多熱衷游戲的玩家,但其實游戲很少消極地影響他們的生活。假如他們持續(xù)兩年熱愛游戲,也許會因為久坐不動變得肥胖或引起其他一些健康問題,但這就可以被稱為‘成癮’了嗎?‘熱情’能給生活添彩,而‘上癮’只會讓生活失色。”
此外,假使“社交媒體癮”真的存在,那么它應該是一種精神疾病。目前,精神疾病需要通過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美國精神病學協(xié)會這兩個權威組織才能認定?!半娮佑螒蛏习a”這個老問題,也是直到今年1月才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入精神疾病范疇的。而對于“社交媒體癮”,該兩大組織目前尚未有定論。
盡管如此,人們對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也不能掉以輕心。美國休斯頓的網(wǎng)癮治療師納森·德里斯科爾告訴記者,現(xiàn)在他所接待的網(wǎng)癮患者中,有一半就是社交媒體成癮者前來求醫(yī),而電子游戲上癮者正在逐漸減少。他認為,因為社交平臺的高互動性,由此所產(chǎn)生的心理依賴比其它一些已被認定的成癮癥更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