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編經(jīng)典中國通史之《隋唐史話》連載26(點擊看上篇),歡迎收看。
唐代詩歌無論題材之廣泛,數(shù)量之繁多,藝術之精湛,形象之豐富,都是過去時代所無法比擬的。據(jù)《全唐詩》所錄,其中詩人2300余家,作品48000余首。
唐詩的發(fā)展一般可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90多年是扭轉齊梁以來浮艷的詩風,使唐詩走向健康發(fā)展的時期。
初唐前期流行的是虞世南、上官儀的作品,仍然是齊梁的詩風。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初唐四杰”,開始轉變。后來的宋之問、沈佺期雖然也寫了不少宮體詩,但他們卻完成了七言古詩和五言七言近體詩的創(chuàng)造,對唐詩的發(fā)展作出了一定貢獻。
陳子昂積極提倡建安風骨,批判齊梁詩風,高舉詩歌革新的大旗,并且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恢復了我國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傳統(tǒng),奠定了唐詩健康發(fā)展的基礎。
盛唐,指從開元元年(713)到大歷五年(770)的50多年間,這時是詩歌的黃金時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同時出現(xiàn)在詩壇。
這一時期,各種體裁的詩爭芳斗艷,詩人輩出,猶如群星燦爛。岑參、王昌齡、王之渙、王翰、崔顥等,成為浪漫主義潮流中的主要詩人。他們的詩主要是反映將士們從軍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
另一群是田園隱逸派詩人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等,他們的作品主要描寫山水田園生活,思想性雖然不高,但藝術上很有成就。
安史之亂以后,從大歷六年(771)到唐文宗大和末年的60多年,詩歌進入中唐時期。
這一時期,社會各種矛盾激化,人民的苦難在詩歌中有了更多的反映?,F(xiàn)實主義的作品得到極大的發(fā)展。從這個時候開始,反映人民疾苦成了優(yōu)秀詩歌突出的主題。
最突出的是以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派,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張籍、李紳、王 建、劉猛等。
新樂府詩主要是揭發(fā)統(tǒng)治階級的驕奢淫逸、殘酷剝削,同情人民的疾苦,他們的詩在當時及后代都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此外,中唐詩歌的風格流派比盛唐更加豐富。中唐前20年,大歷年間劉長卿、韋應物的山水詩,李益、盧綸的邊塞詩,是盛唐詩的余韻。
后期青年詩人李賀,吸收楚辭、樂府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寫出他精神上的苦悶和追求。
韓愈、孟郊的詩追求奇險,這些名家都創(chuàng)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到了晚唐(唐文宗開成初到唐亡),伴隨著國勢的衰微和社會動亂,詩的風格發(fā)生很大變化。杜牧、李商隱的詩歌在藝術上有一些新發(fā)展,但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他們卻無所作為,從而感傷情緒成為他們詩歌的基調。
此外,唐末的聶夷中、杜荀鶴、皮日休為代表的現(xiàn)實主義流派,仍然堅持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寫出一些具有批判的和戰(zhàn)斗性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