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鵬
編輯/張慧敏
本文共2230字,閱讀全文約需4分鐘。
3月1日,ofo宣布完成D輪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億元融資。該輪融資由DST領投,滴滴、中信產業(yè)基金、經緯中國、Coatue、Atomico、新華聯(lián)集團等多家國內外機構跟投。
此輪融資,ofo創(chuàng)造了共享單車行業(yè)單筆最高融資紀錄,同時也成為行業(yè)估值最高的獨角獸公司。
今天中午,ofo創(chuàng)始人兼CEO戴威在接受尋找中國創(chuàng)客(ID:xjbmaker)專訪時透露,D輪融資其實在春節(jié)前就已完成,這次公布的約合31億元人民幣的融資僅僅是D輪一部分,后面還會陸續(xù)宣布新的融資消息。
老股東居多是因為“份額緊張”
在本輪融資中,值得一提的是領投方俄羅斯投資機構DST,DST曾經投資Facebook、Airbnb等國際知名互聯(lián)網公司,在中國,DST還投資了阿里巴巴、京東、小米、滴滴、今日頭條、美團點評等公司。其創(chuàng)始人尤里·米爾納表示,DST選擇被投企業(yè)的標準是,必須在自己的領域中明顯將成為領導者,理論上現在就可上市,且具有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性。
另外,本輪融資的其他投資方多為ofo的老股東。2016年10月,ofo完成C輪融資,滴滴出行、小米科技、順為基金、經緯中國、中信產業(yè)基金等機構共同向ofo投資1.3億美元。而滴滴、經緯中國、中信產業(yè)基金同時也參與了D輪,其中,經緯中國在B輪就已參與了注資。
ofo創(chuàng)始人兼CEO戴威表示,其實在C輪融資時,份額就十分緊張,很多老股東拿到額度并不是很多,所以在D輪就更為緊張,“這一輪,很多外部投資人想進來都沒有份額,但最后還是開放了一些份額給新的投資人?!?/p>
此外,戴威還表示,此次宣布的約合31億元人民幣的融資僅僅是D輪一部分,之后還會宣布一些融資消息。
“今年有很大可能會實現盈利”
共享單車這近兩年是資本追逐的風口,作為行業(yè)的領跑者,ofo和摩拜單車在資本上的賽跑也十分瘋狂。
當問到投資方為何會投資ofo時,戴威認為從公司本身而言,主要有三點原因:
1、ofo團隊年輕,學習能力強?!拔覀兇髮W就創(chuàng)業(yè)了,沒有工作過,很多經驗都缺失的,我們在不斷地學習,然后去調整。過去這段時間,管理團隊成長是很大的,這是投資人看到的。”
2、業(yè)務的快速增長?!拔覀冞M城市三個多月時間,從訂單、用戶、覆蓋城市上全面超過了摩拜。”
3、盈利數據。ofo單城最高利潤率已經達到了40%,很多城市也達到了20%的利潤率,今年有很大可能會實現盈利。
“GPS功能只是一種心理安慰”
在共享單車的邏輯中,有兩類創(chuàng)業(yè)公司,一類自己造車,一類只做連接平臺,ofo是后者的典型代表,和網約車中的滴滴有些相似。
所謂的連接,就是和自行車生產商和自行車運營方合作,再由他們來生產自行車并投放在ofo平臺上使用。
在產品上,ofo采用了不帶GPS的機械鎖,開鎖率更高,成本更低,但同時也沒有GPS定位。
不過,今天,戴威對尋找中國創(chuàng)客透露,目前ofo已經開始投放帶有智能鎖的自行車,在新一代智能鎖上,用戶能在ofo手機APP上看到單車的位置,以便于尋找,據了解,目前這一功能已經面向1%的用戶開放測試。
2月22日,ofo還宣布了與中國電信、華為的合作,三方將共同研發(fā)基于新一代物聯(lián)網NB-loT技術的共享單車智能解決方案。戴威稱,這一智能鎖方案將在今年下半年集中投放。
雖然在智能鎖上,ofo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戴威認為,隨著ofo的覆蓋率的增加,GPS的價值將會越來越小?!暗俏覀冞€是會給用戶這個功能,更放心的一種心理上的感受?!?/p>
目前還是“熱身賽”,正賽在七月
2017年以來,共享單車市場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1月至今,摩拜單車累計融資額就已超過3億美元,2月28日,共享單車平臺“永安行”也宣布完成A輪融資,投資方包含螞蟻金服、IDG資本、深創(chuàng)投等多家知名機構。
再算上今天ofo合約31億元的巨額融資,資本對于共享單車的熱情不僅沒有減退,反而愈加癡迷。
曾經有多位投資人預測共享單車的戰(zhàn)斗在短時間內將會結束,但是戴威向尋找中國創(chuàng)客表示,目前共享單車的競爭還處在“熱身賽”階段,“正賽”可能在7月。
至于為什么是7月,戴威表示暫時不方便細說。
在未來的城市布局上,戴威表示今年年底前的指標是200個城市,“希望能覆蓋到四線城市?!?/p>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ofo在國內已經覆蓋到了35個城市,在海外,擴展到了美國、英國、新加坡三個國家。
“在美國、新加坡兩地ofo已經產生了訂單,每日的訂單數目已經達到了1000單。這塊市場將來還會有一個大的增長。” 戴威說。
“
創(chuàng)客觀察:
所以,單車之戰(zhàn)到底在拼什么?
最近有很多朋友私下問我說,實在搞不明白,為什么共享單車能這么火,他們到底在拼什么?未來到底會是一個怎樣的結局?
說實話,結局現在應該沒人知道,如果誰表示他知道結局是怎樣,那也一定是胡扯。
但是,對于共享單車到底在拼什么,或許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一下。有人說這是資本的游戲,比誰更有錢;有人說這是供應鏈之戰(zhàn),比誰的車好;也有人說這是規(guī)模之戰(zhàn),比誰市場投放量更大……
但本質上拼的是,誰的模式最終能賺到錢。
但商業(yè)本來就是個復雜的集合體,當我們試圖想要把它簡單化論點化時,我們就注定無法找到答案。沒錯,在單車之戰(zhàn)中,確實有那么幾個因素會左右戰(zhàn)局,比如資本、供應鏈、運營能力,但除了這些,還有千千萬萬個因素左右著共享單車的競爭格局。
網約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開始,我們總試圖去探尋到底是C2C還是B2C更好,當滴滴收購Uber中國時,我們都以為大局已定,可網約車新政一下來,B2C竟然迎來了第二春,被打得潰不成軍的出租車集團還能卷土重來。
盛大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陳大年最近在復盤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他發(fā)現決定大公司成就的往往就是其中的幾件事,其他大部分工作都是錦上添花。這個在公司內部的生存邏輯中確實成立。
但在外部的市場邏輯中,卻還包含了競爭對手的速度,政策監(jiān)管的風險,用戶的素質等多項因素的綜合影響,任何一個因子的變化都可能導致風向的轉變。
所以,在我看來,共享單車市場,產品不同,模式不同,運營方式不同,哪怕背后的投資方不同,這些都不是影響這領跑者生死的決定性因素,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允許多樣性的,在共享單車的商業(yè)世界,成功的道路也絕非一條。
歸根到底,在通往成功路上大家在比拼的,無非是市場不同玩家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位置罷了,我比你城市覆蓋數多一點,比你融資額大一點,比你口碑好一點,在這些“好一點”的共同作用下,就能繼續(xù)享受頭部效應,強者越強,弱者只能等待強者遭遇黑天鵝,或許能有翻盤的機會。
(創(chuàng)客觀察僅代表記者個人觀點)
”
點擊 關鍵詞 查看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