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8個市、縣
每個縣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
作為一個地道的綿陽人
你知道自己家鄉(xiāng)名字的來源嗎?
今天小編就帶你們
去了解哈你家鄉(xiāng)的前世今生!
「
綿陽
綿山之陽,綿水之左
」
綿陽因在城北綿山之陽,綿水(即涪江)之左(舊治左岸,北宋始徒右岸),故名綿陽。
漢置涪縣,西魏改巴西縣,元入綿州,1913年改綿陽縣。民國屬第十三行政督察區(qū)。解放后屬綿陽專區(qū),1976年拆城關(guān)鎮(zhèn)設(shè)市,屬綿陽專區(qū)。
「
鹽亭縣
舊有秦亭,富有鹽井
」
鹽亭縣是因舊有秦亭,富有鹽井而得名。 鹽亭位于古蜀國東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蜀國在今鹽亭縣境內(nèi)彌江(古稱潺水)沿岸建烽火亭,用于觀察敵情和守備,稱為潺亭。
西魏恭帝時置鹽亭縣,北周置高渠縣,隋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將高渠并入鹽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永太縣,元至元、至正年間又并東關(guān)、永太入鹽亭縣。民國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專署設(shè)南充,解放后屬遂寧專區(qū),1958年遂寧專區(qū)撤銷劃歸綿陽專區(qū)。
「
梓潼縣
左依梓林,右枕橦水
」
梓潼因縣當(dāng)梓潼水(又名潼江,今名梓潼河)右岸,由于左倚梓林(今鹽亭縣北柏梓),右枕潼水為名?;騻餮裕淼塾谀彡愰T伐梓,其神化為童子,因而名縣。
西漢始置縣,東漢置梓潼郡,西魏改為安壽縣,隋改為梓潼縣。民國屬第十三行政督察區(qū),解放后屬綿陽專區(qū)。
「
江油市
涪江由此
」
據(jù)正史考:涪江源于雪寶頂——止于合川(與嘉陵江合川入重慶再匯入長江)秦漢時期,有蜀人朔江而上窮其源頭,尋至平武境內(nèi)江面漸窄且水流湍急漸成山溪狀,即斷言“涪江由此”。遂于南壩段勒石以示“江由”。后人沿以“江油”二字設(shè)戌(東漢時謂之江油戌)再后來置縣,其縣署雖幾經(jīng)遷徙,但江油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還有一種說法:竇團(tuán)山以前是一個山峰,分別住著魯班和竇真娘娘。由于竇真娘娘的小孩天天晚上哭鬧,影響了魯班休息,魯班一氣之下,用斧頭將山峰劈成兩瓣,如今的山上是竇真店和魯班店。記得小時候,雨過天晴的時候,站在我家的院壩里,遠(yuǎn)遠(yuǎn)望去,團(tuán)山就像一個油籠子(很早以前家里裝油的缸)。江油由此得名。
「
三臺縣
三臺山狀若層臺
」
三臺縣因縣西有三臺山突起三級,狀若層臺,以云名縣。
漢置郪縣,明入潼川州,清設(shè)三臺縣。民國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qū)。解放后屬遂寧專區(qū),1958年劃歸綿陽專區(qū)。
「
安縣
得名于龍安山
」
安縣因縣境內(nèi)有龍安山而得名。
晉為晉興、益昌、西充國等縣地,唐為龍安、西昌、神泉等縣地,元為安州,明為安縣。民國屬第十三行政督察區(qū),解放后屬綿陽專區(qū)。
「
平武縣
陰平、光武二名
」
平武縣名是取陰平、廣武二名而成。
三國蜀漢為陰平郡之武之縣,晉改平武縣。民國屬第十四行政督察區(qū)。解放后屬劍閣專區(qū),1953年改屬綿陽專區(qū)。
「
北川羌族自治縣
四川北部、三條河流
」
北川縣因其地理位置在四川北部,境內(nèi)有青片、白草、湔江三條河流,故名北川。
石泉縣,北周設(shè)北川縣,唐分設(shè)石泉縣,1919年復(fù)改北川縣。民國屬第十四行政督察區(qū)。解放后屬劍閣專區(qū),1953年劃歸綿陽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