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依然活著!——長江守護者的目擊
歡迎關注公眾號【薩蘇】(sasutime)
資料照片:在保護江豚第一線的蔣憶霸氣十足
到山東衛(wèi)視作《美麗中國》節(jié)目,遇到了湖南妹子蔣憶,她來給觀眾們講幾年來保護江豚的故事。大方靚麗的蔣憶,給自己起了個外號叫“豬豬俠”,因為她努力守護的江豚,在長江上的綽號便是“江豬子”。
資料照片:江豚,是長江上的特有哺乳動物,因為目前只剩一千多頭,被視為中國的“水生大熊貓”
“您多高?”蔣憶問我。
“我嗎?一米七五左右吧?!崩纤_回答。
“那您還不如大個頭的江豚,最大的江豚能有一米九那么長?!笔Y憶說。
我告訴蔣憶今晚來參加節(jié)目的一位嘉賓身高一米九,不亞于江豚。誰知道等蔣憶見到他,搖搖頭說:“和江豚相比,您……還要再壯一點。哦,膚色還是比較接近的?!?/p>
這是個有意思的姑娘——古人把長江中的兩種淡水鯨類,白鰭豚稱為白豚,江豚稱為黑豚。說我們的嘉賓膚色像江豚,這背后的潛臺詞值得深思啊。
資料照片:江豚
淡水鯨?對,江豚是一種奇妙的鯨類。它們與海豚是近親,但卻生活在揚子江中。與海豚相比,它們的頭部更加渾圓,吻部回收,因此看起來更多幾分呆萌,被蔣憶稱為“長江上的微笑天使”。然而,這一千多頭僅存的江豚,命運并不十分樂觀。它們分布在從長江水系中游到下游的漫長水域,平均3.75公里,才有一頭。它們面對的,是捕撈過度后變得貧瘠不堪的長江,經(jīng)常食不果腹,還有一張又一張網(wǎng)眼比手指尖還小的“迷魂陣”絕戶網(wǎng),一條一條帶著大滾刀一樣螺旋槳的輪船。近年來發(fā)現(xiàn)死亡的江豚,很多腹內空空,還有的被螺旋槳剖開了身體。而排污和挖沙,又嚴重地破壞著它們的棲息地,讓江豚無家可歸。
然而,在2007年白鰭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后,江豚,大約已經(jīng)是長江中僅存的淡水鯨類了。
這是一種很有靈性的動物。我曾聽一位山西老八路說過渡江前夕的事情——作為偵察員,他帶了幾名戰(zhàn)士到長江邊了解情況,忽然看到江中一片黑色圓頭的動物在那里翻來滾去地嬉戲。沒見過長江的老八路向當?shù)厝舜蚵?,人家告訴他這個是江豬,江中神獸,過江之前要燒香拜祭的,不然它會把你的船拱翻。
據(jù)同行的環(huán)保專家,出身江蘇的周宏春先生說,他們家鄉(xiāng)過去也有“江豬”,卻是漁民的好幫手——江豚在風雨到來之前會有異常行動,是“天氣預報專家”,很多漁民因此也會拜祭它們。
別管是天氣預報專家還是江中神獸,這下子都是很麻煩,難道要解放軍拜江豬?!這怎么可能!可萬一不拜翻船怎么辦?山西的老八路沒了主意,只能把問題匯報上交。
上級怎樣決定我們無從得知,但老八路一直很擔心。直到渡江戰(zhàn)役開始,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杞人憂天——炮一響,江豚逃得比老蔣的兵還快,轉眼間就不見蹤影了。
資料照片:江豚,就是這么一種憨態(tài)可掬的動物
蔣憶她們所做的,便是去保護這長江中最后的溫血野生動物。她們駕著小船,在洞庭湖,在長江中調查江豚的生存情況,阻止非法挖沙、排污、電魚和舉報拋撒“迷魂陣”的漁民,推動保護江豚的法律條文落到實處,為江豚的生存保存最后的領地。
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看著蔣憶這個并不多么強健的姑娘,她為了來做節(jié)目穿上了整齊的裙裝,而這些年來據(jù)說為了抵抗江風和作業(yè)方便,她在帶著志愿者巡護江豚保護區(qū)的時候,總是違背女孩子們愛美的天性,用粗糙的工作服,遮臉巾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
我問蔣憶,曾聽人們講過,在工作中志愿者會遇到很多危險,甚至有些人會持刀威脅你們,是不是真的。
蔣憶說那倒是真的,但我們也有一套工作流程,避免沖突的發(fā)生,畢竟在江中環(huán)境復雜,一旦有人落水無論哪一方都會有生命危險。后來,她講到有的漁民會跪下來請求他們不去舉報,還有的威脅:“你再來查,我就跳到江里去,死了你要負責!”看得出,這些為了衣食的無奈之舉,比舉到面前的刀更令蔣憶困惑與無奈。
資料照片:江豚
不過,努力畢竟是有成效的,近年來,在各方的努力下,長江流域生態(tài)變得越來越好了,江豚數(shù)量下降的趨勢得到了改善。蔣憶告訴我,如果跟著她的船去看的話,幸運時候一天可以有見到兩百頭次江豚的機會。而說到他們從漁網(wǎng)中解救出被困江豚的一瞬,她的臉上充滿了孩子氣的喜悅。
“白鰭豚?我們看見過的。”談話中,蔣憶給了我一個不可思議的信息。她可能沒想到這個消息在我的心中產(chǎn)生了怎樣的震動。
白鰭豚,是《爾雅》中提到的的動物,被稱為長江女神,是一種兩千五百萬年前便定居長江的淡水鯨類,和喜歡與人嬉戲的江豚不同,它們是一種疏人類動物,喜歡在深水區(qū)活動,幾乎沒有視力,基本依靠超聲波進行捕食,出水呼吸時間很短,智力甚高,難得一見,當年便是世界水生哺乳動物研究者眼中的瑰寶。
資料照片:然而,在蔣憶說到她們的志愿者看到過白鰭豚之前十一年,國際動物學界已經(jīng)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實際上,2006年,六個國家的生物學家們對從宜昌到上海,1700公里的江段進行了地毯式搜索,這次由瑞士人August Pfluger發(fā)起,四十名科學家參加的長江考察卻沒有發(fā)現(xiàn)一頭白鰭豚。長江的污染,繁多的網(wǎng)具,水上工程和大量現(xiàn)代船舶的高速往來,使白鰭豚的生活區(qū)域在過去數(shù)十年迅速減小,“功能性絕滅”只是一個委婉的說法,大多數(shù)科學家認為,和華南虎一樣,白鰭豚已經(jīng)永遠地告別了這個世界,成為因人類活動導致滅絕的第一種淡水鯨類。(雖然野外已經(jīng)尋覓不到華南虎的蹤跡,但還能在動物園里看到它們。)2013年“尋找最后的白鰭豚”考察,依然以一無所獲結局。August Pfluger說:“我們來得太晚了,這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悲劇,我們失去了一種罕見的動物種類?!?/p>
白鰭豚是一種比江豚更加原始的鯨類,它們的眼睛由于退化已經(jīng)幾乎不可見,卻有著長長的吻。對它的研究曾令科學家大吃一驚——這竟然是一種左右腦半球可以交替休息的動物,所以,白鰭豚可以清醒著睡覺,或者說睡覺時依然保持清醒……可惜,進一步的了解如今全部可能,因為2006年前人類據(jù)記錄最后一次見到白鰭豚,是2004年8月在長江南京段發(fā)現(xiàn)一頭擱淺的尸體。
人們沒有見到白鰭豚,已經(jīng)十三個年頭了。但蔣憶就這樣告訴我,她們居然看到了白鰭豚,活的!
沒錯,蔣憶告訴我,她們的志愿者中,曾有多人看到過白鰭豚,甚至還有人拍到了照片。
難道白鰭豚真的還停留在這個世界上?
實際上,當我后來察看資料,才明白自己確實是孤陋寡聞了。在白鰭豚被宣布功能性絕滅之后,人們曾多次在長江中報告發(fā)現(xiàn)白鰭豚,它們對這個世界依然戀戀不舍。
2011年8月21日下午,原洪湖螺山港的渡船駕駛員曾令明在洪湖江段螺山港垂釣時,近距離看到一頭疑似白鰭豚的動物出水兩次。
從2008年到2014年,一位叫做張春才的老漁民和家人在長江上捕魚時,每年都在安徽銅陵的江面上看到過白鰭豚,有時一次看到兩到三頭,時間則集中在每年的3到5月份。
2017年3月,有考察隊員在安徽銅陵沙洲鄉(xiāng)水域觀察江豚時聽到酷似白鰭豚的叫聲(江豚不會叫),三天后,在持續(xù)觀察中他們發(fā)現(xiàn)水面有一灰白色物體掀起水花,參與考察的漁民根據(jù)多年的經(jīng)驗判斷,這很有可能是白鰭豚。10月4日,他們在附近水域發(fā)現(xiàn)疑似白鰭豚躍出水面。
類似的報告還有很多。尤其令人欣慰的是,隨著近年長江水系環(huán)境的恢復,發(fā)現(xiàn)白鰭豚的報告是呈現(xiàn)增長趨勢的,這與華南虎的悲觀情況適成反比。
資料照片:2018年4月18日,一名環(huán)保志愿者焦少文在銅陵附近參加考察江豚活動時,發(fā)現(xiàn)附近水面出現(xiàn)一頭不同的動物,于是用長焦鏡頭拍到兩張較清晰疑似白鰭豚的照片
對于這張照片,如果拍攝情況屬實,中科院武漢水生所專家們用了“高度疑似”的評價,畢竟拍攝的時候還有數(shù)百米的距離,圖片仍不夠清晰?!案叨纫伤?。照片中的生物,有和白鱀(鰭)豚一樣的長吻,顏色也是灰白色??上]有拍到背鰭,而背鰭是判斷是否是白鱀豚的最關鍵部分?!敝锌圃核毖芯繂T郝玉江這樣評價。不過,在隨后的斯洛文尼亞會議上,中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組長王丁,向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提供了這張照片,導致“白鰭豚野外絕滅”的結論被推翻。
事實上,當我察看國外對于這張照片的評價時,發(fā)現(xiàn)有專家通過對照片的顏色轉換,在該照片被認為是背景雜色的部分,是可以依稀分辨出類似背鰭的輪廓的——只是這需要一點IT的技巧,我們?yōu)榱俗屨掌械奈矬w更清晰,需要加強它的對比度,而對這張照片的處理,則需要反其道而行之,調低對比度,才會產(chǎn)生效果。(對此,老薩嘗試了一下,頗感有道理,但冒充專家的事情還是不要干,相關部門的結論肯定是綜合性的)
雖然是疑似,已經(jīng)是令人激動的消息。要知道,世界上已有多種認為被絕滅的動物,最終在幾十年后重新被發(fā)現(xiàn)。如著名的野生朱鹮、亞洲獵豹,無一不是如此,我們期待著白鰭豚也能給我們一份這樣的驚喜,而不是僅僅以骨骼和標本的形式展現(xiàn)給世人。
作為參加考察的攝影師能夠有機會拍攝到疑似白鰭豚,蔣憶她們與江豚風雨同伴數(shù)年,日日在長江上守護,有更多的機會看到白鰭豚,有什么奇怪的呢?所謂功能性滅絕,畢竟不是真正認定的滅絕。
資料照片:疑似白鰭豚照片
蔣憶提到,江豚在人類的干擾之下,生活模式有了較大改變,比如,它們改變了大群游動聚居地習慣,變成了相對孤獨的動物,一般只有三五頭一群活動,比如,它們在鄱陽湖區(qū),會利用挖沙后形成的江邊深水區(qū)躲避人類的接近。
白鰭豚是一種智力很高的動物,在被人類侵害到近乎滅絕的情況下,它們會變得更加敏感,甚至改變習性,使我們更難發(fā)覺是完全可能的。
資料照片:白鰭豚
“我可以肯定長江里還有白鰭豚在生活著,只是這個物種還能生存多久是不好說的?!彪m然確信志愿者們的目擊,但蔣憶的看法并不樂觀。江豚如今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生存區(qū)域的破碎化,使它們難以繁衍,如果還有白鰭豚幸存在長江中,它們的處境無疑會比江豚更加艱難。
無論如何,看到蔣憶和志愿者們的努力,看到長江在逐漸恢復生機,還是一件讓人充滿希望的事情。
為長江的命運祈禱,也為江豚和白鰭豚的命運祈禱,期待著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是作為我們的鄰居,而不是博物館中的標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