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門到了!隨著地鐵報站的聲音,不由得想起了成都曾經(jīng)的城門和成都曾經(jīng)的城墻,心里不由得升起一絲悲傷。1913年,成都開鑿了位于西較場附近的通惠門(又稱新西門),溝通了青羊?qū)m和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這兩個成都最重要的公共場所,沒想到卻并由此開啟了城墻消亡的歷程。
民國時期的成都通惠門,現(xiàn)在僅留下名字
成都城墻,在歷史上是被稱為西南城墻之最,不亞于首都。五代時期,后蜀皇帝皇帝孟昶在成都城墻上遍植芙蓉,更是讓成都贏得了芙蓉城的美譽,芙蓉花也成了成都市的市花。
成都天府芙蓉園-仿城墻遍植芙蓉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命人為兒子朱椿所建造蜀王府,整個王府富麗堂皇,規(guī)模宏偉,被人認為可以與故宮相媲美,所以又稱“成都皇城”,然而,這座豪華無比的古建筑,到如今只留下一個皇城壩的地名,讓人心痛!
“皇城”北邊起于東西御河,南到紅照壁,東達東華門,西至西華門,就是現(xiàn)在的天府廣場和四川科技館以及成都體育館一帶。明清時期的蜀王府城墻周長為22里,墻體高大寬闊,甚是雄偉!
在整個清代,四個城門是成都與外界聯(lián)系的唯一通道,東門稱“迎輝”,南門稱“江橋”,西門稱“清遠”,北門稱“大安”。四個城樓也分別有名稱,東門城樓稱“博濟”,南稱“浣溪”,西稱“江源”,北稱“涵澤”,到了民國城門在戰(zhàn)亂中有損毀,但還基本存在。
新中國成立之后,在當(dāng)時的成都皇城(今天府廣場一帶)搭建了一個小天安門,之后的幾十年成都每年國慶都要在這里舉行大型慶典活動,但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中它完全拆除,成都的城墻也在這場文化大革命時期終于被夷為平地。
成都,作為中國的十大古都之一,已經(jīng)失去了古都的標志。小天安門現(xiàn)在的位置正好就是成都天府廣場旁的四川科技館的位置。
70年代看起來酷似天安門的成都小天安門
下面是清朝和民初成都的四個城墻城門,城門雄偉異常!不愧是冠于西南的古城墻!
成都城墻北門
成都古城墻東門
成都古城墻南門
成都城墻西門
到現(xiàn)在,成都僅剩下的部分古城墻,讓人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