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繡作品
顧繡作品
顧繡作品
顧繡是我國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刺繡,是純欣賞性的刺繡藝術(shù)。幾百年來她始終靜靜地綻放著,幽香留世。明清時期風靡全國,大有“無繡下姓顧”的勢頭,顧繡之專稱代替“刺繡”之通名,以后發(fā)展起來的蘇繡、湘繡、蜀繡等,都曾得益于顧繡的技法。
顧繡也稱畫繡,分明是繡的,卻與畫難分仲伯,甚至精彩處比畫更甚,她傾情表現(xiàn)書畫的精髓,不露針跡,不顯線痕,使欣賞者實難判別是畫還是繡。
她將刺繡藝術(shù)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shù)緊密融合,達到了神形兼?zhèn)涞木辰?,或先畫后繡,巧借畫色,或繡后添筆,畫繡兼容,可謂將絲情畫趣結(jié)合得天衣無縫。這種畫繡往往需竭盡繡者全年心力,方才完成尺幅大小作品,且用針用絲用料都有獨特之講究,最大限度地達到書畫精妙的神韻。顧繡的再一特點是用針用絲的出神入化,人們喜以“針如牛毫,絲比發(fā)細”來比喻顧繡的精細。顧繡是將繡技畫理完美結(jié)合,并神形兼?zhèn)涞乇憩F(xiàn)傳統(tǒng)繪畫藝術(shù)風貌的繡種,其用針、運絲的巧、精、善,而不見絲線的繡制痕跡,又看不出繡的起落與針腳,更分不清顏色的前后承起,而由此,鑄造了似畫似繡的藝術(shù)效果,以區(qū)別于其他名繡的雅致藝術(shù)特征——畫繡。
顧繡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露香園主人顧名世家而得名,亦稱“露香園顧繡”。它是以名畫為藍本的“畫繡”,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藝術(shù)性極高而著稱于世。顧名世是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官尚寶司丞,就是在內(nèi)宮管理寶物的官吏,晚年居上海,見多識廣,藝術(shù)修養(yǎng)較高,在他的影響和倡導下,他的女眷們也酷愛藝術(shù),善丹青書法,精于女紅,尤其擅長刺繡。她們從事刺繡的目的不僅于實用而是視作上層婦女的修養(yǎng)和更高層次的藝術(shù)追求。在盛行于世的松江畫派畫風薰陶下,她們研究繼承宋代“閨閣繡”的藝術(shù)特色和藝術(shù)技巧,在此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她們選擇高雅脫俗的名畫作為藍本,對表現(xiàn)對象深刻觀察、細心揣摩,技法上創(chuàng)造出散針、套針、滾針等針法用以極力模仿繪畫的筆墨技巧。她們將絲線劈為36絲,“其劈絲細過于發(fā),而針如毫,配色則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不特翎毛花卉巧奪天工,而山水人物無不逼肖活現(xiàn)”
顧氏女眷中較早從事畫繡的,是顧名世長子顧匯海之妾繆氏。顧繡名手中,造詣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略遲于繆氏的顧名世次孫顧壽潛之妻韓希孟(又名韓媛)。她繡的《洗馬圖》、《白鹿圖》、《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皆為精品,這些作品已達到讓人分辨不出是繡還是畫的意境。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還為韓希孟的刺繡書寫對題,并稱其為“針圣”,董其昌極為推崇顧繡,他為顧繡八駿圖題曰:“顧太學家有鐵圣,繡此八駿圖,雖子昂用筆不能辯,亦當一絕?!彼淖髌罚瑸檫_官貴人爭相高價收藏,她的傳世作品,均為珍貴文物,為各大博物館所珍藏。
顧名世曾孫女顧玉蘭,因家道中落,逐設帳授徒,歷30余年,將家傳秘繡技藝傳于外姓。其時,城中四鄉(xiāng)許多婦女習顧繡以營生,形成一定規(guī)模,當時有“百里之地無寒女”之說。達官顯宦、富商巨賈爭相購藏顧繡珍品,使顧繡身價陡增。但是,顧繡的卓絕是以高素質(zhì)的藝人和大量的工時為代價的,制約條件很多,所以難以普及,難以為繼。清末,顧繡逐趨湮沒,以后幾乎被人們所遺忘,被吸收顧繡技法和營養(yǎng)而崛起的蘇繡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