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并不發(fā)達的古代,浩翰宇宙中的星辰日月承載了人們無限的想象與崇拜。
人們仰觀星空,對于月亮的陰晴圓缺和隱約可見的地貌形態(tài),作出各種想象。如《淮南子》曰:“月照天下,食于(詹諸)蟾蜍?!惫湃苏J為月亮由圓轉(zhuǎn)缺,是被蟾蜍所食。
根據(jù)月球上陰影的形狀,古人又想象月球上有一棵桂花樹,繼而衍生出“吳剛伐桂”的故事。諸如此類的傳說故事,及文人墨客寄托情懷的詩詞歌賦,歷朝歷代不絕于耳。
李白《古朗月行》一詩中寫道: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白云端。
此詩將白玉盤般明亮潔凈的月亮,比作瑤臺仙境的一面鏡子,飛于白云之端,實在是形象至極。月亮與銅鏡之間似乎天然有著某些聯(lián)系。
詩中又道: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誰與餐?
蟾蜍食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中國古代神話中,月亮上有一個廣寒宮,宮中住著太陰星君、嫦娥、吳剛、玉兔等神仙。
李白的《古朗月行》將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后羿射日、蟾蜍食圓等故事俱含其中。這些關于上古神話故事的題材,正好構成了唐代月宮鏡的主題紋飾。
唐代月宮鏡有圓形、葵花形、菱花形等不同形狀,主題紋飾主要包括嫦娥、桂花樹、玉兔搗藥和蟾蜍。
嫦 娥 奔 月
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中出土的秦簡《歸藏》中就有記載:“昔者恒我(姮娥)竊毋死之藥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將往,而枚占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蠩。”
嫦娥,原名姮娥,為后羿之妻,為避漢文帝劉恒之諱,改稱嫦娥。
相傳在遠古時期,天上突然出現(xiàn)了十個太陽,曬得大地冒煙,百姓苦不堪言。
有一位力大無比的英雄,名叫后羿,決定為民除害。他登上昆侖山頂,拉起雙弓,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并對天上的最后一個太陽說:“從今以后,你必須每天按時升起、按時落下,為民造福?!?/p>
后羿又向昆侖山上的西王母請來了一丸仙藥,據(jù)說吃了這種藥,不但能長生不老,而且可以升天成仙。
后羿射下九個太陽之后,很多人拜他為師,向他學習武藝。他的門生中有一位名叫“逄蒙”的人,聽說后羿請得不死之藥,便一心想要將仙藥弄到手。
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后羿出門后,逄蒙手提寶劍,闖入后羿家中,逼迫后羿的妻子嫦娥交出仙藥。嫦娥心想,讓這樣的人吃了長生不老藥,不知要害多少人,于是一口將仙藥吞了下去。
吃了仙藥的嫦娥飄飄悠悠飛了起來,一直朝著月亮飛去,成為了月宮中的仙女。
玉 兔 搗 藥
“玉兔搗藥”的傳說源于先秦,在漢代已廣為流傳。
漢樂府古辭《董逃行》:“教敕凡吏受言,采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藥可得神仙。”
晉代傅玄《擬天問》中寫到:“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p>
《抱樸子內(nèi)篇》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p>
古人以白兔為祥瑞,毛色白者為長壽之兆。玉兔搗藥寓意長生不老、大吉大利,是古代神仙思想的體現(xiàn)。
蟾 宮 折 桂
在漢代傳說中,常以“嫦娥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認為嫦娥升天后化身成了蟾蜍,因此月宮也叫“蟾宮”。
唐代則并未沿用此種說法,通常將嫦娥、蟾蜍、玉兔搗藥與桂花樹并繪于銅鏡上。
蟾宮折桂出自《晉書·郤詵傳》:“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鑒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后人便以“蟾宮折桂”比喻金榜題名。
嫦娥奔月是家喻戶曉的上古神仙故事,美麗的嫦娥深入人心,可愛的玉兔人見人愛。寒冷又孤單的廣寒宮因為她們而有了溫度,嫦娥的故事千百年來口口相傳,成為中國文化的經(jīng)典。
多少文人墨客望月賦詩,留下了無數(shù)的佳作。
唐人將月宮的故事裝飾于銅鏡上,是以器物的形式向人們述說著這一古老的神話傳說。
月宮鏡是唐代神仙人物故事鏡中的一種,其題材與結構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于漢鏡的分區(qū)式,而是以廣畫面式的構圖來創(chuàng)作,是一種新的形式與突破。
相比于文字記載,唐代月宮鏡以畫面形式講述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的神仙故事,是更為生動和直接的表達。精煉而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藝加上生動的故事畫面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同時也可起到文化熏陶和陶冶性情的作用。
部分圖片源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