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 謝 您 支 持 原 創(chuàng) 文 章 」
文/濃墨探花 圖片整理/ 壹毛
「專為殉葬而生」
最早的殉葬制度分人殉與人牲,而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在商代達到高潮,在商代人殉通常為墓主人生前的姬妾、陪臣、侍衛(wèi)親信等,社會等級并不十分低下,有時甚至是自愿殉葬。人牲則不一樣,多為戰(zhàn)爭的俘虜或奴隸,如同祭祀時被殺死的牛羊犧牲一樣,而規(guī)模有時是非常龐大的。
周代雖然還繼續(xù)實行以人殉葬的制度,但殉葬的人數(shù)已大大減少。
漢代殉葬制度被明令禁止,公開以人殉葬的行為基本消失。但是,人殉現(xiàn)象還偶有出現(xiàn),直到明代初年,皇帝死后,仍然有嬪妃被強迫殉葬。直到明英宗時才禁止了殉葬制度。殉葬制度被禁止后,人們就用各種材料塑造出人的形象用于陪葬,最多的就是俑。
俑通常為木質或陶質,以陶質為多,故又稱為陶俑。陶俑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漢時逐漸普及,在秦朝留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該數(shù)堪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而兵馬俑的原始面目是周身五顏六色的彩陶,因為當時還達不到原物保存的先進技術,所以兵馬俑群在被打開的一瞬間變成了黑色,不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在2012年對新出土的少量兵馬俑已經成功的保存了原有的彩色,并且用電腦復原本來模樣,十分漂亮。
到了兩漢時期也大量使用陶俑陪葬,不過顏色沒有秦朝的鮮艷,多為紅黃黑色,他們是先把陶俑燒好,再涂上顏色,我們從敦煌的壁畫可以看出,使用的顏料只要是純天然的所以千年不退色,所以漢代大量出土的陶俑顏色都是很鮮艷的,不過漢代陶俑個子都很小,不像秦兵馬俑有真人那么大,而且漢代最具特色的是有很多陪葬品是死者生前生活場景的微縮,有的是死者生前居住過的房屋建筑的微縮,有的是曾經居住過的二層小樓,有的是一個小院,里面有莊稼,房屋,茅房,排出的糞便直接流入豬圈來喂豬,還有很多小貓小狗,貴族墓還陪葬侍女和藝妓陶俑,王侯多陪葬兵士。
而且漢代黃綠釉研制成功,綠釉是以銅作著色劑,鉛化物為基本助熔劑。而黃釉是依照含有少量鐵的石灰釉在氧化氣氛下能產生的黃色,并且以鉛為助熔劑,燒造出了鐵黃鉛釉。而在兩漢日用和隨葬也多有黃釉,綠釉,黃綠相間釉的出現(xiàn),而漢代彩瓷的成功研燒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過此時正處于黃綠釉的初級階段,大多釉色還不穩(wěn)定均勻,而且釉層很薄,類似于青瓷的硬朗,而并非像唐三彩那樣是比較粘稠的釉色,而且感覺軟。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墓獸形態(tài)的陶俑也開始出現(xiàn),等到了隋朝和唐代早期近似于唐三彩那種粘稠的彩釉已燒制成功。我在北京朋友的古玩店里曾經看到過兩個隋和唐早期的陶缽,一個是黃色的,已經近似于三彩那種釉彩了,感覺很厚而且是淡黃色,黃釉缽上面照了一層綠釉,在里面的缽底積了一層很厚的綠釉,象琉璃一樣非常的透明,早期的唐三彩都是以單色的黃釉綠釉為主,為了表現(xiàn)色彩有的綠釉上面罩黃釉,黃釉上面罩綠釉,后來又出現(xiàn)了印花和貼花等工藝。到了唐代中期就逐漸發(fā)展成了以三種顏色為主導的彩陶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第一句這樣記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翻譯過來就是,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tài),萬物在這種狀態(tài)中產生。唐三彩也正是因此而得名。它的顏色主要以黃綠褐為主,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逐漸添加了其他多種顏色主要以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它們都是用含有銅(釉為綠色)、鐵(赭黃色)、錳(紫色)、鈷(藍色)、銻(淺黃)等作釉料著色劑,并加入鉛、鋁作助熔劑而燒成。出窯之后因其釉色互相滲化,年代久遠,部分顏色發(fā)生變化并產生新色,加上千年唐三彩所特有的七彩色溫潤的釉光,在燈光的映襯下,可以說是耀眼奪目,猶如奇珍異寶。而且唐三彩的彩釉是以鉛為助溶劑,在高溫下非?;钴S,容易流淌,三種彩釉在高溫下無拘無束,互相侵染,猶如國畫大師大寫意之隨意渲染一樣,形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而不像明清瓷器的彩釉那樣,彩和彩之間畫得非常之規(guī)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而與唐三彩近似的還有兩種釉彩,那就是琉璃釉與琺華彩,其實唐三彩與琉璃釉和琺華工藝近似沒有本質的區(qū)別,琉璃釉始見于戰(zhàn)國的陶胎琉璃珠,而鼎盛時期在明清大量用于宮廷房屋廟宇做裝飾構件,它與唐三彩不同的是釉料以石英為主,而琺華器最早出現(xiàn)于元代,而在明代大量流行,產自山西,主要是寺廟用品堂前供器,它與唐三彩不同的是以牙硝做熔劑,而唐三彩的器型主要有,器物類,俑像類,人物類,和動物類,盛世出佳器這句話可以充分體現(xiàn)到唐三彩的身上,比如侍女服飾顏色艷麗,體態(tài)豐滿,武士杏眼圓睜高大威猛,鎮(zhèn)墓獸面目猙獰肅穆,就連瘦小枯干的胡人,身著異國服飾,以及彎曲的脊背和謙恭的表情,充分體現(xiàn)出了絲綢之路長途跋涉的艱辛和對大唐王朝的恭敬,最有特點的是唐三彩中的馬,早些年我去洛陽旅游,可以說就連超市的唐三彩都有得賣,不過為了降低成本,大多唐三彩都是用石膏做的,我在龍門石窟下面的商場,花了不到二百元買的唐三彩,一輛出租車都沒裝下,唐三彩中的馬可以說是這一品種里最美的,它們就像徐悲鴻筆下的馬,自然豪邁,熱情奔放,而這些馬在唐朝都是西域進口的良種馬,它們身材高大,四肢細長,臀部發(fā)達,充分體現(xiàn)出了曲線的美,而那飄逸的馬鬃,嘶鳴時擴張的鼻孔更彰顯出作為古人最忠實伙伴的魅力,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鳴,均表現(xiàn)出栩栩如生的各種姿態(tài)。
而能與它相媲美的就要屬駱駝了,因為在絲綢之路的長途跋涉中,只有駱駝能儲存大量的能量,伴隨主人到達目的地,而當?shù)厝烁嬖V我,在洛陽最熱銷的就是對馬駝,一匹馬和一只駱駝對望,它們也是大唐王朝與西域各國交往的見證,而洛陽馬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家用的馬都是長尾的,而戰(zhàn)馬為了作戰(zhàn)方便都把馬尾剪掉,或者系上,這就像婦女盤頭一樣在做家務時更便捷,而系尾的戰(zhàn)馬在戰(zhàn)爭中無所顧忌,更能勇往直前。在晚清洛陽北部邙山修鐵路的時候,在很多唐代墓葬里出土了彩陶,當時人們認為陪葬品不吉利,公然銷毀,也是在那一時這種彩陶被命名為唐三彩。
「翠藍釉唐三彩」
記得幾年前的一天晚上看國寶檔案,講的是洛陽的一個盜墓賊,盜竊的是一座唐代的墓葬,據同伙交代,里面是世界上非常稀少的藍色唐三彩,而且要輾轉賣到國外,隨即洛陽市警方成立了專案組,這次的抓捕行為叫做“藍光行動”,洛陽警方最終順利破獲了這起盜墓案。但當時在電視上沒有看清這種藍釉到底是什么顏色,過了好些年在大英博物館的不起眼的角落里我發(fā)現(xiàn)了這種藍釉器,是一個四角的方盤,類似佛家的用器,而它的顏色類似于今天的孔雀綠釉。我想這應該是中國最早把國產鈷料用于陶瓷上,它的工藝也來源于鈷料對料器的染色,而它的燒制成功是要早于唐青花的。
「豆沙釉唐三彩」
三彩騎馬執(zhí)鷹俑1960年出土于陜西乾陵永泰公主墓?,F(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俑通高35.5、長28.5厘米。此馬無鞍,但有馬墊。馬身通體施豆沙色釉。馬墊施赭黑色釉,俑頭戴幞頭,身穿翻領開胯袍,腰束帶,施褐綠色釉。永泰公主是神龍二年遷來乾陵陪葬的,應為唐中宗時期燒制,馬身釉色為暗紅色小點與綠色小點相互摻雜,看起來如紅、綠豆制成的豆沙一般。在唐三彩釉色中,這種情況十分罕見。所謂灑釉就是“將一種釉料灑散在已施另一種釉色的坯體上,使釉色產生網狀交織、線面對比、方向變化的紋理。有全器或局部灑釉。”灑釉的工藝系人為故意造成的效果。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釉料不純或窯內氣氛溫度變化所造成的窯變。而陜西昭陵博物館見到的唐三彩也有類似情況,昭陵館藏的唐三彩有一種釉色系黃色小點與灰褐色小點相雜,亦如豆沙一般。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釉料不純或燒制氣氛溫度變化造成的,因為黃色與灰褐色對比的效果很差,顯然不是人為制造的一種灑釉效果。昭陵唐三彩的這種釉色應該是在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唐三彩中紅綠相間的豆沙釉極為罕見,紅綠相間的顏色極為醒目,看上去極為賞心悅目,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唐三彩高度發(fā)展的產物。
「歷史上被仿得最多的彩瓷」
如果說當今社會無國界的是足球和音樂的話,那么在古代唐三彩可以堪稱是無國界了,因為在唐以前,大多都是青瓷和單色釉的,而唐三彩的出現(xiàn)可以說在平靜的海面霎時波濤洶涌,尤其在國外,人們已經用慣了青瓷,而唐三彩那鮮艷的色彩一出現(xiàn),使人猝不及防不能自拔而HOLD不住,頓時興起一陣仿制唐三彩的浪潮,主要品種有宋三彩、遼三彩、日本奈良三彩。
傳到朝鮮以后,當?shù)厝嗣裨谒幕A上創(chuàng)制成一種彩陶,名為新羅三彩和波斯三彩,而且在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中亞細亞的伊拉克、伊朗,非洲的埃及和歐洲的意大利等地也都發(fā)現(xiàn)了唐三彩的碎片,可見中國三彩之世界影響可見一斑,也充分證明了三彩藝術是無國界的。而器型也是無所不有,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
而有趣的是,唐三彩的創(chuàng)燒,在國內是為了陪葬用的,因為大唐時期國內的主流是金銀器和單色釉瓷器,這種彩瓷不被看好,也沒人重視,而隨著唐三彩被絲綢之路銷往國外,卻被世界各國的人們所喜愛,紛紛想方設法到中土來訂購,拿回本國后有的用于祭祀,有的用于實用,有的用于擺放,像歐洲這樣的國家喜歡唐三彩都是在當時一直到今天的,以致今天大多數(shù)國家都把華人聚集區(qū)稱為唐人街。
「神秘的浙江江山窯」
2012年初的某一天,突然接到杭州朋友發(fā)來的一條彩信,打開一看是一個梅瓶,永宣的畫工,不過瓶身看著很朦朧,我第一眼感覺東西老的,我一問價格高的驚人,當時就沒談攏,這事就擱置了,我這朋友也是收藏圈里的,沒有正當職業(yè),整天游手好閑,在地攤上揀國寶,他說東西來路正,絕對老貨,在一家古玩店買的,他也花了很多錢,在這一年短信的討價還價當中,我們終于以很低的價格談妥(估計他也找過很多人沒人買)。
因為路途遙遠我沒法去,我就把錢給了走杭州車的同事,并且約好在城站附近的交通銀行門口見面,當天上午同事給我發(fā)了彩信,我看著也對,就讓把錢給他成功交易了,回來后同事把梅瓶放在我單位的柜子里,我退乘回來就迫不及待的去取,打開柜子的第一眼我感覺東西應該是對的,因為瓶身布滿了開片,里面有土沁,而且周身灰蒙蒙的皮殼,拿起來之后感覺手頭特重,而且是乳濁釉,胎質比景德鎮(zhèn)的和云南的都瓷實,而且是完全灰胎,像用水泥抹的一樣。拿回去以后,我用過氧乙酸浸泡了兩天之后證明了我的看法,瓷身開片里面的黃色的土沁完全沒有了,留下一條條透明的絲線,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浸泡瓶身的灰皮也漸漸退去了許多,憑經驗看東西必老無疑。
可它究竟是什么窯口的呢,我便開始查資料,后來在網上不經意的一段文字讓我受到了啟發(fā),已故國寶級文博專家馮先銘稱,江西景德鎮(zhèn)、云南玉溪、浙江江山為三大青花產地,因為云南玉溪窯我是了解的,玉溪窯的胎體粗松,有的泛黃,因為胎體粗松有的青花滲透到胎里,看上去感覺像淡描青花,而這只梅瓶明顯胎體瓷實厚重,而且是很重的“水泥胎”。
「江山窯的歷史意義」
江山窯在今浙江江山,故名。從原始社會陶器,商、周原始瓷器至現(xiàn)代。三井口迄今還保留有清乾隆以來一家一戶瓷器作坊。境內窯址較多。宋代以青白釉為佳,有青釉、黑釉。元、明兩代燒制民用青花器。并發(fā)現(xiàn)有乳濁釉制品。燒瓷從宋代到清代,因地距江西較近,受景德鎮(zhèn)、南豐兩窯一定影響。宋元時期以青白瓷為主,造型紋飾與江西有近似之處,同時兼燒少量青瓷、黑瓷。元末以至明清兩代燒青花瓷,經過測定分析,所用鉆礦與江山縣產者近似。通過這只梅瓶的老氣,乳濁釉,胎體比一般瓷器都重,而且為釉上彩,我推斷應為江山窯永樂年間的產品。江山窯的產品雖然沒有景德鎮(zhèn)的精美,也沒有玉溪窯產量巨大,可他在歷史上的存在意義巨大,首先江山窯地處江浙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寸土寸金,沒有大規(guī)模的開采,而它所用的青料就是景德鎮(zhèn)明晚大量使用的浙料,況且在兩宋以單色釉盛行的國度里,江山窯獨樹一幟燒青花,使青花從唐代以來,一直到今天沒有間斷,致使唐宋元明清民國至今,青花保存了一個完整的瓷脈。
「江山窯唐代就有青花」
1978年,地處浙、閩、贛三省邊境的浙江省江山市,在一唐代土坑墓中出土了一件白釉藍彩碗,現(xiàn)在收藏于江山市博物館,是內陸并不多見的一件完整器。很多專家推斷這碗是河南鞏縣窯的產品,還舉出了很多證據來證明,可他忽略了一點,唐代白瓷當然是邢窯燒的最好,可這碗并非白瓷,所謂白瓷是燒成之后胎和釉都是白的,像邢窯定窯一樣,而這只碗的胎是江山本地所產的瓷土燒成的,釉也并非白釉,只是涂了一層薄薄的化妝土而已,而且這種瓷胎上圖化妝土工藝并非北方窯口獨有,早在唐初所創(chuàng)燒的湖南長沙窯在唐代中晚期也大量使用化妝土工藝,而此碗從整體來看,瓷化程度已經很高了,而鞏縣窯主要是燒制唐三彩的,燒制主要用的是泥土,而不可能有瓷化,再者,鞏縣窯的唐青花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定燒的,大多都有西域風格,而六組三條彩這種紋飾也是唐青花早期國內創(chuàng)燒的紋飾,而并非西域風格,再說它的青花發(fā)色,這只碗的青花,淡處閃灰色,而濃處鮮艷清脆,這明顯是國產青料的發(fā)色,而鞏縣窯用的是進口蘇麻離青,我們知道即便是蘇麻離青如果溫度達不到1300濃重處也不會下陷,而蘇麻離青是藍中泛紫的,這只碗的發(fā)色顯然不是,而且元代和明代江山窯的青花發(fā)色和這只碗也相仿,而且唐代和我們現(xiàn)在社會差不多,世界各民族在中國相互熔融,而且正是全國統(tǒng)一經濟鼎盛時期,這種工藝傳到江山也很正常,所以我推斷,江山窯唐代就有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