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琺瑯景泰,元明青花
古玩界有一流行語:瓷器要耍清三代。清三代瓷的繼續(xù)寵愛,因康熙、乾隆各在位六十年,雍正承上(康)啟下(乾),收拾吏治,清朝出現(xiàn)了一個 國強民富的時代,中國的制瓷技能發(fā)展到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期到達了 前史 最高水平。
清代瓷器業(yè)是中國古代瓷器史上最光芒的時期。各種瓷釉都已成熟。器形品種繁復,品種精美,成為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精品,很多器物的捌作現(xiàn)已到達古代瓷器空前絕后的程度,令人驚嘆不已。
清代江西景德鎮(zhèn)御窯,專供燒制宮殿御用的瓷器,承上啟下,制造亦愈見精辟。御窯燒造的瓷器質(zhì)地細膩,釉光瑩潤、色彩豐富,令人贊不絕口,無論是青花、斗彩、五顏六色、粉彩及彩瓷器均享負盛名。
清代是中國陶瓷出產(chǎn)的巔峰時期,景德鎮(zhèn)更是全國的制瓷基地,它以技能精深、品種繁復、釉彩漂亮而聞名于世,其釉下彩、釉上彩和色彩釉是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的三大主流產(chǎn)品,故清官窯瓷器具有很大的觀賞性和保藏價值。青花瓷是釉下彩瓷,是中國最具民族特征的瓷器,唐代為其初創(chuàng)期,元代為成熟期,以景德鎮(zhèn)窯青花瓷質(zhì)量最好,深受我們喜愛。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青花瓷燒制的鼎盛時期,清代督窯官唐英監(jiān)燒的乾隆青花纏枝蓮紋觚,外型格外、制造精工,紋飾煩瑣,但層次分明,青花色澤艷麗,為“唐窯”中的精品,傳世銘記唐英款的青花五供器有花觚、燭臺等,彌足珍貴。
外型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內(nèi)容豐富,既有一起特性,又各具不一樣的特征。清代瓷器的外型在順治、康熙時期,古拙、飽滿、淳樸;雍正時期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guī)整;嘉慶、道光往后則稚拙粗笨。
2.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滴鯐r,胎體體重,質(zhì)地鞏固細密;雍正時胎質(zhì)輕浮、細潤,皎白度高;道光往后的胎體厚笨、質(zhì)地疏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罕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赤色斑,這點到清代已根本不見。
3.釉面不及明代肥腴亮光,施釉淡漠,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聯(lián)系嚴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白瑩潤,多有橘皮皺紋;乾隆時平整泛青;晚清時施釉淡漠,釉質(zhì)疏松。
4.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適意寫實并存,用筆豪宕。御用官窯器,圖像趨向規(guī)范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前期紋飾中的古裝仕女正派秀美,花卉選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臉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狀不一,既有方頭大額、肅穆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fā)較多,龍腳明顯出色,兩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5.在清代,由于瓷器技能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出現(xiàn)了具有西方繪畫特性特征的斑紋圖像。如在搪瓷彩瓷器和有些出口瓷器上,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一些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圖像。
6.清代八寶圖像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
7.大件器物和前期器物多為潤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臺式底、臥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
8.景德鎮(zhèn)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滴蹩嘧伲赫?、篆并用,乾隆往后篆多楷少。同治、光緒、宣統(tǒng)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局。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