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文化略談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盤和碟
常見古代瓷器器型辨識——盤和碟
盤、碟的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敞口、撇口、斂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葉式、方形轉(zhuǎn)角式和花形攢盤等樣式,淺腹、平底,或高足或臥足或矮圈足,盤大而腹深,碟小而腹淺,都是實用盛器,在實用器皿中屬生產(chǎn)量最大的產(chǎn)品。
六朝時已有青瓷刻蓮花紋盤,以后又出現(xiàn)白、醬、黃、綠紅、紫等單色釉盤,也有在單色釉上飾以印花、刻花和劃花紋飾的。
唐代瓷盤的器型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中唐稍早為卷唇口、斜壁、平底,中唐稍晚為撇口、斜壁(一般壁現(xiàn)呈45度角)、壁形底。晚唐至五代瓷盤,多倭角(四角弧形折進)、圈足(環(huán)底)方盤、葵口盤等。臥足盤和矮圈足盤在唐中期以前很少見??计湓颍笤撎拼衅谝郧?,人們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所以盛食物的餐具的形體要做得高大些,做成高足盤,便于席地而坐時使用。中唐以后,垂足坐流行,人們喜歡使用高形桌椅進餐,高足盤就顯得沒有必要,所以出現(xiàn)了臥足盤和矮圈足盤。
宋代時,瓷盤的使用更加普遍,盤式多樣,有花口、唇口、菱口、菊瓣口以及折腰、折沿等各式盤。
明清時,瓷盤不僅是實用器,而且逐漸發(fā)展成高檔的藝術(shù)陳設(shè)瓷。瓷盤器型豐富多彩,有撇口式、敞口式、洗口、卷沿、方形倭角式、荷葉式、高足盤和花型攢盤等基本樣式。瓷盤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口徑大、釉色多、彩繪裝飾復(fù)雜等方面。釉有青、白、醬、黑、黃、綠、藍、紫、紅等各色以及青花、釉里紅、斗彩、五彩、琺瑯彩、粉彩等彩繪裝飾。有些大盤是供出口,國內(nèi)也用于室內(nèi)陳設(shè)或書房清供。
碟,器型與盤相似但體態(tài)普遍小一些。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碟,是浙江德清縣出土的春秋時期原始青瓷碟。在考古中,碟往往伴隨碗、盞一道出土,有時盤、碟、盞是很難嚴(yán)格區(qū)分。北宋早期雍熙三年(986年)青白瓷五瓣葵口盞,元佑五年(1090年)青白瓷十瓣花口碟,器壁出筋、底心平坦,這種制作工藝完全是仿金屬器皿。
元代青白瓷盤常見出土,而青白瓷碟不多見,新釉色碟漸多。
現(xiàn)代仿品多
青釉圓形槅,東晉,高4.5cm,口徑21.1cm,底徑22.6cm(早期的攢盤?)
攢盤:用以盛放干鮮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數(shù)量、各種式樣的小盤,拼攢成一個多格的大盤。流行于清康熙年間,以素三彩和五彩器為多。式樣有圓形、六方、八方形或葉形、牡丹形、梅花形、蓮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種。
高足盤:一般高足盤的造型是洗口、盤心平坦,盤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見于隋代青釉高足盤,多數(shù)在盤心印圖案或朵花紋樣。明清兩代景德鎮(zhèn)窯多燒制青花與釉上彩繪高足盤。
原始青瓷
西周原始青瓷豆,廣東博羅橫嶺山出土,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壽州窯黃釉高足盤,隋,高12.5cm,口徑27.5cm,足徑14.5cm
郟縣窯黑釉藍斑三足盤,唐,高2.9cm,口徑15cm,足徑10.2cm
三彩陶盤(冥器,唐代)
定窯白釉“新官”字葵口碟(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