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相機(包括相機選擇>~
鑒于買相機以來,玩攝影也有一段時間了,雖然經?!叭ヅ恼铡保俏业恼掌ㄗ髌罚┻€是都是被別人覺得我是“會照相”而不是搞攝影,但是還是不少人在買相機時候通過QQ等短暫地詢問我,這種聊天工具是不可能完全具體的講述清楚的,更何況自從參加了黨課培訓,思想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強烈的意識到我們的黨是偉大的黨,正確的黨,光榮的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而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思想上要有高度的覺悟與同步,要與黨組織靠齊。
先來看一個段子:
小白同事:那誰誰誰,你不是攝影“專家”么,推薦一個相機吧,我要學攝影
某攝影男:那你弄一個入門單反好了
數日后,小白同事:你給我推薦的什么破相機阿,曝光老是不對,還特別重,還跑焦,旅游用起來很不爽
另一小白同事:那誰誰誰,你不是攝影“專家”么,推薦一個相機吧,我旅游用
某攝影男:(想了想上次的教訓)那你弄一個微單好了,時髦又輕便
數日后,小白旅游歸來:你給我推薦的什么破相機阿,我要拍老婆孩子的,孩子對焦怎么也對不上,你怎么不給推薦單反阿,這機器怎么看也不專業(yè),俺不差錢
尼瑪,磚家容易么,橫豎都是一死啊
好吧,我想說明的是,相機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是越高級越好,單反也不是最高級的,更重要的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接下來我又附上一張圖,告訴大家怎么選擇相機。
我總結的經驗是:根據需求進行選擇,而影響選擇的最大因素就是價格。
舉個例子,有一位親戚曾找我?guī)ベI微單,剛開始決定是去買微單,但是我在路上詢問了需求,就感覺不太合適,因為她想要更多用于學習的時候可以把黑板的內容拍下來,這就需要一個含有長焦段的鏡頭,但是像可拆卸鏡頭的相機鏡頭分工明確,各焦段已經拆分了,而且為保證專業(yè)的畫質價格相對不菲,所以我還是推薦了數碼相機,討論到牌子時候,我推薦佳能,我出于牌子大,售后好的考慮,對于數碼產品知識較為欠缺的,一個好的售后服務保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小心試了一款同等價位的富士數碼相機,發(fā)覺畫質成像較為討喜,親戚比較喜歡,就購入了。這個例子我想說明買相機不僅要根據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自己切身體會的感覺,一般找我詢問到最后糾結于幾款相機或者牌子的,到后面我都是喜歡說:找時間去試試吧,喜歡哪款就買哪款。畢竟很多時候買相機都是買消費級產品的相機,而這個主要的牌子就是佳能尼康牽頭,而對于他們這種大公司來說,技術上根本不是問題,也很難拉開各家的特色,很多時候都是差不多的,還不如根據自己的喜好,喜歡哪款就買哪款,畢竟“安慰劑”效應也是很重要的。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相機已經不像發(fā)明之初那樣稀有,掌握在少數精通的人手中,20世紀出,也是相機的輝煌時代,一門伴隨著人類文明一路走來的圖像記錄文化,是多么令攝影師讓人們尊敬?,F在的相機各式各樣,除了數碼小DC,單反還有各種相機,大家也不要看到專業(yè)的就稱單反。。。
像最近的光場相機,可以先拍照后對焦
賣家居用品IKKA設計的紙質相機
這是數碼單反,指單鏡頭反光數碼相機,單鏡頭反光數碼相機,即Digital數碼、Single單獨、Lens鏡頭、Reflex反光的英文縮寫DSLR
有了單反,怎能不提雙反?這就是雙反相機,全稱為雙鏡頭反光鏡取景反光取景式相機。
理光的相機,換的不是鏡頭,而是“模塊”!為什么這么設計,因為不可拆卸鏡頭,單獨為某個鏡頭而固定的傳感器,可以不必考慮不同鏡頭法蘭距的問題,從而獲得更高的邊緣分辨率,從而提高分辨率!
這是旁軸相機,旁軸取景式相機,由于取景光軸位于攝影鏡頭光軸旁邊,而且彼此平行,因而取名“旁軸”相機。從出類拔萃的徠卡產品,到著名的祿萊雙反,再到世界第一臺旁軸數碼相機愛普生R-D1等,都是旁軸相機的成員,所以,旁軸相機無疑是相機發(fā)展的重要組成。
其實這也是相機,真的不騙你,飛思的品牌,我們都成這玩意為“數碼后背”
所以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不要看見體積比數碼小DC大的相機都叫做單反。 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ず诟駹枺℅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說過:存在即合理。所以所有相機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與作用。不能盲目地選擇自認為的“高級”。就拿單反來說,為什么都是黑色的?呵呵,這還有一段小歷史,當然黑色更顯神秘與高級。單反現在都是給較為專業(yè)的人士使用的,所以鏡頭上焦段被拆分以保證獲得最佳畫質,畢竟分工明確的鏡頭更專業(yè)。然后這種相機畫質較好,因為傳感器一般比小數碼要大很多,處理器也好很多。但是通過名字可以知道,由于有一塊反光板和五棱鏡等。這些結構一定程度增加了單反的體積,而且拍照的時候反光板的啟動還會造成機震一定程度可以影響成像,當然越高級的相機越可以把影響減到最小。其次現在為單反所研發(fā)的鏡頭都是體積龐大的,當然一般鏡頭越大成像越好,這是我看北京攝影函授學院(北影)教材中明確說的,我想這是女人喜歡“黑大粗”的原因吧?莫非還有別的原因?領導也很喜歡,恨不得周圍都是各種長槍大炮。
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比如說有的公司為了控制鏡頭大小,采取更為先進的鍍膜技術和鏡頭鏡片設計,但是這都是需要很大的成本投入的,某個“為了賺錢而賺錢”的牌子是不會這么做的。
單反氣勢洶洶,體積龐大,給人一種壓迫感,所以你拍陌生人時候一般你掏出相機時候已經對你戒備了,通常不能獲得自然的表情,不過現在的照片不像以前“攝影最輝煌的時代”了,很多時候都是攝影師指導的動作或表情,或者為了某目的自己根據照片YY內容,所以單不單反已經不重要了。
1969年,南非。黑人婦女照看白人小孩
1995年,南非。約翰內斯堡,亞歷山大鎮(zhèn)區(qū)。雨天,喜悅,煙霧。
這些照片都是真實的,毫無刻意擺飾的照片,畫面上的人表情,動作真情流露,更能引人深思。
其實相機現在很多時候都是已經當做了家電產品來賣了,沒有了一種作為光學精密儀器來使用的feel,這樣子不能體會到作為攝影師的偉大。每個人都有拍照的權利,畢竟圖像記錄伴隨著人類歷史文化進程,我們從小就會畫畫。但每個人并不都是攝影師,攝影作為一種與藝術結合的一門減法藝術,通過構圖,光影,內容,表現手法等給人視覺、思想上的沖擊,引人深思,從而推動社會乃至人類文明的進步。德國攝影家恩斯特韋伯提出了評價攝影作品的三個標準:信息傳遞,審美,情感傳達。雖然照片內容各異,大體分為藝術,紀實,商業(yè)三大類,但是無非在三個標準中有所側重。所以說,“會照相”的人人都會,搞攝影的是要學習的。
我還想再提提那個時代,20世紀初的歐洲。那時候是輝煌的時代,有一種相機叫做旁軸。旁軸相機現在已經少見了,很多人都喜歡叫做人文機,在當時只是作為一種小型相機來使用,差不多就像現在的數碼相機,旁軸也使用當時最小的膠片寬幅,也就是135膠片,當然成像畫質比不過120膠片相機。當時更多的人爭論是的照片內容而不是成像質量。由于相機的小型化,使用它的人更能更加隱蔽地拍照,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而且還要提及35mm這個廣角焦距。因為焦距會影響透視效果,使用這個焦距不僅可以使拍出的照片更有現場感,而且還不會把過多的東西攝入從而影響到主體,但是廣角也需要很靠近拍攝物體,所以很多時候拍完了照攝影師都會跟被拍照的人做一些溝通,或者稱作問候更加合適,這樣子也增加了人與人特別是陌生人之間的交流,使人們的心更緊密地在一起,可能,這種拍照方式只有在信仰基督的地方才敢這么放肆吧。當時有一個牌子的相機以堅固著稱,以至于當單反出現后從膠片發(fā)展到數碼這么長一段時間還能依然堅挺,那就是徠卡(LEICA),現在都成了旁軸相機的代名詞了,不過現在是作為一種奢侈品的存在。
從以上的旁軸時代,我們可以感覺到相機可以影響拍攝思路,但是不能改變攝影向前發(fā)展進程,單反的出現和發(fā)展也是有原因的,但不意味著沒有單反攝影發(fā)展會遭到停止,它是作為一種發(fā)展的產物,但也不意味著膠片,旁軸的覆滅,畢竟各有各優(yōu)勢,各有各需求,各有各思路,各有各藝術。好相機并不代表好照片,發(fā)展到現在,攝影里又有一門新的藝術玩法叫微攝影。百度百科還沒有定義哈,所以我先給他下定義,所謂微攝影,就是使用微型終端設備拍攝的攝影,也就是手機這類啦,他的優(yōu)勢就是比數碼小DC還要普遍,還要小,還可以發(fā)微博,發(fā)網絡,而且一般拍照具有一定的隨意性,突擊性,隨著科學進步,手機拍照成像越來越好,說不定又稱為一股攝影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