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開幕式上表演的造紙畫面,讓人驀然心動于這一偉大的發(fā)明,想到開幕式上徐徐展開的國畫畫卷,感嘆于中國書畫與宣紙的密切關系,總覺得宣紙藏著哪些秘密。2007年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到夾江縣考察,夾江現(xiàn)存有大量的家庭式手工造紙作坊,過去由于環(huán)境污染沒能很好解決,瀕臨關閉。在夾江文化部門的呼吁下,手工造紙技術于2007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幸得存留,我們今天才有幸見到這一珍貴的手工技藝。
夾江馬村造紙 劉乾坤
夾江紙是宣紙嗎?
在夾江馬村,造紙的工序主要有十五個大環(huán)節(jié) 劉乾坤
從四川到敦煌,再從敦煌到四川,張大千的風格從華麗纖豐到潑彩濃墨,除了莫高窟舒袖飛天和青城峨嵋靈秀氣韻的影響外,恐怕與這一時期他大都用夾江書畫紙有關。
宣紙的厚薄與是否均勻全靠師傅手上的功夫 冉玉杰
中國國畫紙一直以宣紙為中心,宣紙的定義和淵源與產地和原料有關。由于產地屬宣州府轄地(主要是涇縣),“宣紙”因地名而定名。同時,隨著不同歷史時期所用的原料、生產工藝、產品性能與使用價值的演變,存在“古宣紙”與“今宣紙”之別。
造紙原料以樹皮和竹為主,《天工開物》稱:“凡紙質,用楮樹(一名轂樹)皮與桑穰、芙蓉模諸物者為皮紙,用竹麻者為竹紙”|冉玉杰
唐代,宣紙主要以楮皮等韌皮纖維為原料,生產出的紙表面致密、平滑、拉力較強,但潤墨性能較差,使書畫藝術的發(fā)揮受到限制,只能用于工筆畫,稱為“古宣紙”。
宋代以后,主要以青檀皮為主要原料,采用日光漂白,自然干燥和漿內施膠等獨特工藝,生產出的宣紙表面平勻,拉力適中、潤墨性能極佳,使書畫藝術得以盡情地發(fā)揮,稱為“今宣紙”。
宣紙的優(yōu)異性能中尤其潤墨性和耐久性最為突出,紙面接觸墨滴,即可表現(xiàn)出水墨的枯濕濃淡之妙味,所謂墨分五彩,將自然世界的繽紛五色幻化為水墨畫中的萬千層次,骨神皆備,神采飛揚。有人說,加以宣紙的質地柔韌、潔白平滑,應是墨分“六彩”。
彩色宣紙 冉玉杰
唐代著名畫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論述說,中國畫貴在骨氣,“骨氣形似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運墨而五色具,是為得意?!睆埻瑫r指出:“好事者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這是第一次直接對“宣紙”定名,與《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的“宣州貢紙、筆”不同,畫師們的首肯使得宣紙名聲大振。
至宋代,宣紙供不應求,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六月,朝廷“詔降宣紙式下杭州,歲選五萬番”,可見其珍貴程度,甚至詩人王令寫下“有錢莫買金,多買江東紙”的感嘆。宋末元初動蕩之際,曹姓移民人從北方遷徙至涇縣西鄉(xiāng)小嶺一帶以制造宣紙為生,幾乎壟斷了宣紙生產經(jīng)營。據(jù)清乾隆年間重修的《小嶺曹氏族譜》序言:“宋末爭攘之際,烽煙四起,避亂忙忙。曹氏鐘公八世孫曹大三,由虬川遷涇,來到小嶺,分徙十三宅,見此系山陬,田地稀少,無可耕種,因貽蔡倫術為業(yè),以為生計”。
元代以后,黃公望、倪元林、王蒙、吳鎮(zhèn)、黃子文等山水畫家大力提倡潑墨豪放的技法,宣紙為其提供了廣闊發(fā)揮的空間,工匠與畫師,使得宣紙成為形而上下的藝術載體,大放異彩。
與宣紙相比,夾江紙似乎有些藝術中心的偏遠,然而,目前能與宣紙爭一席之地的也只有“夾紙”,個中原因是由于一段非常時期和一位非常人物。
把干透的紙一張張?zhí)糸_檢查,還要一張張?zhí)幚沓善芳垙埳系蔫Υ?冉玉杰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安徽和許多紙產地淪為敵占區(qū),大后方的重慶、成都則成為政治、文化中心,大批著名畫家如徐悲鴻、藍壽平、傅抱石、張大千等人都來到四川,由于書畫和報業(yè)需要,夾江紙產量劇增,達到年產8000余噸。但是,當時夾江書畫紙的質量未屬上乘,只能滿足一般要求??箲?zhàn)爆發(fā)后,張大千先生多次作畫義賣,為抗日募捐,同時,準備到敦煌寫生創(chuàng)作,紙張短缺使他十分著急。當時夾紙按傳統(tǒng)用嫩竹為原料,雖然具有受色受墨好,淡畫不灰,淡潑濃、濃潑淡的特點,但是,抗拉力不強,抗水性差而且不利于大幅作畫,于是,大千先生與化工專家晏濟元于1939年和1941年兩次來到夾江馬村,嘗試改進工藝,提高質量。
來到夾江馬村鄉(xiāng)后,他們找到當?shù)赜忻摹安蹜簟笔忧?、石國良父子和造紙名師余海清,一起研究技術和規(guī)格,用適當麻纖維加入制漿,增大拉力和韌性,加入白礬、松香提高抗水性和潔白度,研制成功“揉捏不破,拉力好,受墨受色,宜書宜畫,宜碑宜帖”的麻筋紙。同時,將規(guī)格提到4尺和5尺,并精心設計出寬紋竹簾,印有云紋和大風堂造的暗紋標記。張大千先生笑談:“我看乾隆皇帝使用的御紙,也不過如此”,并稱之為與宣紙齊名的“國之二寶”。
用刻板印上不同的圖案冉玉杰
從四川到敦煌,再從敦煌到四川,張大千的風格從華麗纖豐到潑彩濃墨,除了莫高窟舒袖飛天和青城峨嵋靈秀氣韻的影響外,恐怕與這一時期他大都用夾江書畫紙有關。夾江紙在張大千先生的藝術生涯中頗具分量,據(jù)說大千先生一次性用高于市場價5-6倍的價格訂購2萬余張,用夾江紙畫出了一生中許多重要的作品。
在敦煌,張大千和弟子們歷時兩年半, 在夾江紙上臨摹了南北朝、唐、五代繪畫作品276件,展出后引起轟動,在青城、峨嵋,大千創(chuàng)作出大量山水、花卉和人物作品,在國土淪喪之時,川派山水給了他鄉(xiāng)土溫馨的慰藉,離開大陸后,幽居海外的他思鄉(xiāng)之情躍然紙上,1979年,專門用當年的夾江紙繪就《墨荷圖》,上端題詩:“露濕波澄夜寂寥,冰肌怯暑未全消;香明水殿冷冷月,翠里殷勤手自搖?!边€特在下端題款:“此大風堂五十多年前所制寬紋紙也,大有宋褚風韻,不可多得矣?!笨梢妼A江國畫紙的眷念。先生終生愛荷,被稱作“畫荷圣手”,晚年的《墨荷圖》堪稱代表之作,細看這幅搖曳生姿的墨彩,分明是含黛青衣,隨先生一紙風行。
三十年代張大千曾經(jīng)專程前往夾江馬村造紙大戶石子清家居住,共同研究造紙方案。馬村人為了紀念這段佳話,將紙坊命名為“大千紙坊” 冉玉杰
如今的大千紙坊不斷有人造訪,全然沒有藝術的氛圍,屋內凌亂擺布造紙的工具,小型作坊的焙紙、切割仍在院里進行,給昔日繁榮后的破舊增添了一份生動,當年與大千切磋技藝的石子清、石國良的后人仍然住在這里,提起往事,他們更關心的是目前紙的價格和一年的收入。
紙是國畫的魂,是性靈之物
操制六尺宣紙冉玉杰
興之所致,秦老師隨即提筆寫到:“宣紙是性靈之物,它能夠精準的表達畫家的技法和思想。”確實道出了國畫的精髓,東方文化的空靈飄逸與墨色的萬千變化不是性靈之物么?
云紋紙 冉玉杰
中國畫注重自然之景和人文之勝,對于紙也有不同的偏愛。而自然之景與人文情懷對于畫家的影響是直接而外向的,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北派之祖荊浩和南派之祖董源,就分別以北方景色和江南景色為藍本,各自創(chuàng)造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藝術風格。
北派剛勁壯美,南派柔和清麗。但是紙張對畫家的影響是內向而無言的,積墨、破墨、潑墨是常用之技法。用墨在干后重復者,謂之積,在濕時重復者,謂之破。積墨由淡而濃,逐漸漬染,層次分明。破墨使墨色濃淡相互滲透掩映,滋潤鮮活。潑墨則是墨潑紙素,水墨淋漓,應手隨意,氣勢磅礴。這些技法如果沒有畫紙纖維排列、紙張厚薄、沁潤泅化的速度、抗拉能力為基礎,皆不能顯現(xiàn)。
作為繪畫的載體,紙承載了畫家的藝術甚至人生,所以,文房四寶中,畫家與紙的感情尤深,特殊的年代使張大千與夾江有揮之不去的情愫,四川畫家群體更是如此,由于地域原因,四川畫家們的成長多與夾江紙有關。
竹簾之舞冉玉杰
著名畫家秦天柱在中國畫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他的花鳥與吳作人的牦牛,黃胄的馴驢齊名,早年學畫時,由于安徽宣紙較貴,他多用夾紙,作為知青回城工作的幾十元工資,都在對藝術酷愛的一張張畫紙中散盡。秦天柱說:“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一次買上幾十張紙?!?/p>
談到夾紙與宣紙的優(yōu)劣,他說不能絕對比較,一個好的畫家,他能根據(jù)紙的特點即興創(chuàng)作,形成自己的風格。比如水印,浸染太多會使荷葉變得凌亂破碎,但是利用水印的痕跡來當葉脈,這樣可成為神來之筆。中國畫中的“墨分五彩”,其實是一種形象說法,中國畫的境界豈止“五彩”能概括,變幻無窮,意在其中。他不當場揮毫為我們演示墨色的萬千變化,并稱贊我們帶來的夾紙不錯,與徽宣有很多近似的地方,說:“有不少進步?!鼻乩蠋熣J為,中國造紙是對中國藝術和世界藝術的杰出貢獻,無論是徽州的還是其他地方的,只要工藝相同,質量上乘,都應該稱為“宣紙”,不應該有地域之分。
對中國畫畫家而言,紙是最重要的,超過筆和墨,因為紙的好壞決定畫的表達。比如,一筆下去有很多偶然的效果出現(xiàn),這些效果只能預測但不能完全把握。需要畫家來臨機改變原初的思路,不同產地的宣紙不同的品性,不同的技術需要與不同的紙來結合。|劉乾坤
興之所致,秦老師隨即提筆寫到:“宣紙是性靈之物,它能夠精準的表達畫家的技法和思想?!贝_實道出了國畫的精髓,東方文化的空靈飄逸與墨色的萬千變化不是性靈之物么?
如今的收藏市場,國畫的價格一直平穩(wěn),秦老師說國畫的保值原因之一也與紙有關,因為這種不可控的一些微妙變化,導致中國畫很難被仿照,就是同一畫家要臨摹自己的作品,在墨色與線的微妙變化上也不能達到同一境界,看來,這紙的確催生神來之筆。
如今,面對市場沖擊,夾江造紙呈下滑趨勢,馬村鄉(xiāng)房前屋后,隨處可見廢棄的漚池水槽,造紙工具凌亂散落。一次采訪中,我發(fā)現(xiàn)一對情侶正將收購回來的美人畫報,重新放入漚池浸泡去色,我問他們:“這些畫報能產多少紙”?他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告訴我,原本到城里打工,工作不好找,看到廢棄的畫報,就突然想起家里的手藝,于是就買了回來。也許,這點紙根本掙不了錢,僅僅是他們心底油然的記憶和一種仍在延續(xù)的習慣……再想想馬正華導入了很多現(xiàn)代營銷理念,比如品牌、不同的包裝等,把一個廠辦得紅紅火火,而大多數(shù)的廠還停留在家庭作坊式,質量不等,夾江紙的整體品牌該怎樣來維護呢?而且,傳統(tǒng)的工藝是不是永遠一成不變的被保護起來成為化石呢?
李小波
四川師范大學旅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院副院長、總規(guī)劃師,四川師范大學旅游發(fā)展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系,師從中國人文地理泰斗——侯仁之院士,具有旅游理論研究的深厚功底和實踐經(jīng)驗。著有《城鎮(zhèn)景觀的本土化解讀與旅游意義》,《風水:中國傳統(tǒng)地學》等專著,在《城市規(guī)劃》、《北京大學學報》、《旅游學刊》、《孔孟學刊》(臺灣)、《中國國家地理》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50余篇,《中國旅游報》、《讀城》、《四川畫報旅游人文》特約撰稿人,《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十大作者之一。遠流文化特約文化顧問。
主持參與國際合作、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省市旅游規(guī)劃、城鎮(zhèn)規(guī)劃項目三十發(fā)表余項。主要有“中美合作三峽鹽業(yè)考古與城鎮(zhèn)景觀變遷”,“北京大學-云南省合作項目:昆明旅游圈旅游規(guī)劃”,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長江上游古代鹽業(yè)與城鎮(zhèn)景觀變遷”等,應邀到美國加州大學落杉磯分校、德國圖賓根大學(德國人文科學排名第一)講學,擁有中國本土的文化底蘊和開闊領先的國際視野。
李小波教授是四川旅游界發(fā)表旅游研究成果最多的專家之一,是四川省旅游規(guī)劃專家中主持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應邀到世界一流大學講學、考察的第一人?,F(xiàn)任國家教育部社科基金評審專家,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凌云山風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地旅游景觀規(guī)劃院、四川省旅游局、四川省林業(yè)廳勘察設計院特聘專家、成都市政府科技顧問以及多家景區(qū)開發(fā)運營的技術負責人。
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我們的行走因你而更深遠
內容總監(jiān) 楊博
執(zhí)行主編 黃紅
文字編輯 徐德鵬 天藍 楊曼嘉
圖片后期 狄子棋
本期編輯 天藍
關注我們
深度旅行
樂享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