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對瓷器珍愛有加,琺瑯彩瓷器的燒制數(shù)量超過雍正朝,琺瑯彩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不論胎體,造型,色彩,繪畫,書法,印章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為后世留下不盡的財富。
蒜頭瓶造型沿自秦、漢青銅蒜頭壺,瓷器蒜頭瓶創(chuàng)燒于宋代,是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窯常見的一種瓶式之一,其特征為長頸,削肩,圓腹,圈足,瓶口似蒜頭而得名。狀如蒜頭而頸略長,亦可稱之為虎爪瓶。
此瓶為乾隆八年所燒,造型比例均勻,胎質(zhì)幼潔,通體施琺瑯彩以金彩繪錦紋為地,精繪纏枝蓮紋,細部描金,瓶口有金圈一道,瓶頸二道金環(huán),中鑲玉帶,再加上、下直向之如意紋,突出更苗條之視覺效果;瓶底飾以蓮辨紋一圈,有包容結(jié)實各種紋飾之效,令整體更為完美,設(shè)計獨具匠心。
色彩艷麗???、足、頸部飾以多道金彩,愈顯金碧輝煌,華貴典雅。底部藍料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印章款。此瓶亳無瑕疵,可想而知繪畫之耗工,回爐翻燒之耗時,淘汰次品之多,始得一極品。
北京故宮及臺北故宮亦藏有相類之蒜頭瓶。2012年,香港藝術(shù)館曾舉辦《乾隆寧壽宮花園御器文物展》,展出過北京故宮博物院之蒜頭瓶而備受觸目,唯其紋飾布局及韻味均遜于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