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楚兩個超級大國展開了爭霸,那么,在青銅器方面,兩國各自有哪些成就呢?
一、食器
首先來看晉國的鼎,標志性的有鑊鼎
太原南郊金勝村的晉國趙卿墓,是迄今為止所見春秋時期等級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晉國的高級貴族墓葬。在這座積石積炭的墓葬當中,出有一件高近1米,口徑1.04米的鑊鼎。圜底形的深腹下面,接有三條粗壯的獸蹄足,足根飾高浮雕的獸面紋,腹飾夔龍、夔鳳和蟠螭紋。器形碩大雄偉,造型古樸渾厚,鼎腹足可盛一肥牛,是迄今所見春秋時期最大的鼎。大國氣勢呼之欲出。
我們接著看楚國的鼎,楚國一向想問鼎中原,對于鼎的重視自然不必多說
我們看到的是王子午鼎,這是列鼎中的一個?!拔纭笔浅f王的兒子,所以叫做王子午,因為他不是天子,依據(jù)他的身份和地位只能做七個。這個鼎與其他方鼎或圓鼎有所不同的就是它有一個束腰,這與當時楚國的審美有一定的聯(lián)系,楚莊王認為“瘦”是一種美,特別是這種束腰的美,以至于王公大臣、后宮嬪妃都趨于“束腰減肥”,有一句話說的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本褪钦f的這個意思。這個鼎要不內(nèi)收,有一半圓形的銅箍繞其一周,在鼎的口沿處還有六只龍形怪獸,它們昂首翹尾,腰部與鼎內(nèi)收的腰部緊貼,看上去結(jié)構(gòu)嚴謹端莊,蹄形足又多出幾分穩(wěn)重,是青銅器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典型的長江流域瑰麗風(fēng)格。
二、酒器
我們看看晉國的尊
這是一個青銅鳥尊,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形如昂首挺立的鷙鳥,形體肥碩,雙目圓睜,頸細長,鉤喙。鋒銳的鉤喙為自由開合的流口,傾倒酒液時自動開啟,復(fù)位時閉合,設(shè)計巧妙。鳥背設(shè)蓋,上有虎形提梁,蓋以鏈條與提梁相連。鳥雙腿直立,足間有蹼,為了使器體平衡穩(wěn)固,在鳥尾下設(shè)一虎形支腳,小虎前腿支地,后腿向上蹬,形成三點支承器體。通體浮雕羽翼,羽紋華麗清晰,富有層次感。真的十分精美!
再來看看楚國的尊,
這是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館的一個尊,高28、口徑20.8cm,倒是中規(guī)中矩。器身飾凸弦紋、饕餮紋,饕餮由云紋構(gòu)成。足部有三個“凸”字鏤孔??傮w來說與中原的尊區(qū)別不大。
三、武器
看看晉國的劍。這是盛樂古城附近出土的'耳鑄公劍',劍柄上兩個環(huán)狀物為'格',表明是春秋時期的青銅劍。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史專家劉妙經(jīng)多方考證提出新說:30年前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出土刻有'耳鑄公劍'銘文的青銅劍,是晉公子重耳避難逃亡到狄國暫居在此處時,祭祀祖先之后埋入地下的祭拜器物。劍身我們看得不太清,但銘文依稀可見,這是一把有文化的劍。
再來看看楚國的劍
現(xiàn)在已知的館藏楚王青銅劍,大概只有故宮這一把。這是楚王酓yǎn 璋劍,劍身上刻有銘文15字:
楚王酓璋為從囗士,鑄用劍囗用征囗。
銘文記楚王酓璋為從征將士鑄劍,作為征伐之用。
此劍為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出土。
造型極簡主義,非常實用的一把劍。但愿它砍的人不多。
晉楚爭霸,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