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順青花瓷處于明早期青花的雄偉壯觀到中期青花的輕盈雋秀的轉(zhuǎn)折時期。器物既有宣德青花的痕跡,又見成化青花的端倪。
明 天順時期民窯青花紋飾
相比之下,天順青花的實物資料有更多發(fā)現(xiàn),較為重要的有:
天順 青花仙人采藥梅瓶
天順二年(1459)羅亨信墓出土青花瓷,有青花蓋罐5件,青花碗2件。器物紋飾屬明早期民窯青花之常見,但造型特征又接近成化民窯器。
天順五年(1461)紀年款青花凸蟠螭長頸瓶。香港大會堂收藏。
天順時期人物紋梅瓶
天順七年(1463)紀青花三足筒爐,有“天順七年大同馬氏造”銘,器腹?jié)M飾波斯文。相同的發(fā)現(xiàn)二件、分別由山西省文物商店和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
時代收藏網(wǎng)根據(jù)出土的實物資料分析,天順青花的主要特點為:
胎骨——白凈,瓷化程度好,也見胎質(zhì)粗松瓷化程度差的。
釉質(zhì)——厚潤和薄干的均有。釉色以淡卵青為主,也有粉白、膩白和枯黃。底釉呈色較器身淡。有些見縮釉點和紋片。
青花——除大件上品用進口蘇泥勃青料外,一般民窯器均用國產(chǎn)料。呈不同程度的灰青色,濃厚處黑褐色,淺簿處青中含灰。
紋飾——裝飾風格趨向淡雅、疏朗。器心紋飾常見的有海水螺滴、
天順青花特征性紋飾有:花果枝葉組成的團花;各種藤蔓卷須的花卉;三疊和多疊龜背錦;仙人掌狀海水浪花:復葉卷草;套疊“卍”字;鋸齒邊緣、芒剌狀葉尖、外有雙勾葵瓣邊的狹長蕉葉。
造型——盤造型以拱口為多,圈足內(nèi)斂,足端平切或打磨。碗有削脛的宮碗和豐脛的墩子式碗,圏足外壁內(nèi)傾、內(nèi)壁垂直,足外端斜削一刀。
罐瓶類胎體厚重,有粘接痕,砂底,有旋削及跳刀痕,沾有砂粒井見窯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