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耳,器物的一種附加裝飾物,多呈對稱布局安置于器物口部、頸部或連于頸、肩部。多見于瓶、壺、爐、罐等器上。器耳多為豎置,在器物上主要起裝飾作用,使器物整體趨于均衡、協(xié)調(diào),只有新石器時代陶器上和漢代陶耳杯的耳有一定的實用性。為了美化器物,古代制瓷工匠發(fā)明了各式各樣的耳,如龍耳、鳳耳、貫耳、戟耳、魚耳、螭耳、如意耳、綬帶耳、象耳等。
器耳講解
龍耳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龍耳瓶
即器物的耳作成龍形,最早見于隋、唐白瓷及唐代三彩釉陶上。隋代典型器如陜西西安李靜訓(xùn)墓出土的白瓷雙龍耳雙連瓶,器呈盤口,細(xì)頸,雙腹相連,口沿
與肩之間有兩龍形耳成對稱分布。唐代白瓷雙龍耳瓶與三彩雙龍耳造型相似,系由隋代白瓷雙龍耳雙連瓶演變而來。唐三彩雙龍耳瓶的腹部有塑貼的寶相花紋。清代雍正時景德鎮(zhèn)窯有茶葉末釉雙龍耳瓶。
鳳耳
粉彩嬰戲雙鳳耳大瓶
即器物的耳作成鳳形。最早見于宋代龍泉窯青瓷瓶上,其造型為盤口,細(xì)長頸,折肩,直腹。頸部置對稱的雙鳳耳。清代景德鎮(zhèn)窯瓷器上亦有所見。典型器
如康熙茄皮紫釉鳳耳蒜頭口瓶、乾隆豆青釉青花鳳耳瓶等。
貫耳
哥窯青釉貫耳瓶
器耳呈貫通的管狀,豎向粘附于瓶的直頸兩側(cè)。多見于宋代官窯、龍泉窯、哥窯制品上。明、清景德鎮(zhèn)瓷器上亦很流行,典型器如宣德青花貫耳瓶、雍正窯變
釉貫耳瓶、乾隆仿官釉貫耳瓶等。傳世作品中有晚清青花纏枝蓮?fù)邪思榧y雙貫耳尊,其貫耳為竹節(jié)式,造型新穎,殊為少見。
戟耳
淡綠釉暗花螭紋杯碟
形似古代兵器戟,故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鎮(zhèn)窯瓷器上,品種有青花、斗彩、仿官釉等。典型器如明正德青花戟耳香爐、萬歷青花戟耳瓶、清雍正
仿官釉戟耳瓶、嘉慶斗彩戟耳瓶等。
魚耳
哥窯青釉魚耳爐
即器物的耳作成魚形。最早見于宋代哥窯及龍泉窯制品上,如著名的哥窯魚耳爐。明末景德鎮(zhèn)民窯青花瓷上亦有所見。
螭耳
天藍(lán)釉獸面紋螭耳尊
即器物的耳作成螭虎形。于明、清景德鎮(zhèn)窯瓷器上較為多見。典型器如明嘉靖藍(lán)釉螭耳瓶,萬歷黃釉紫彩螭耳瓶、青花螭耳瓶,清康熙天藍(lán)釉螭耳尊等。
如意耳
秋葵綠釉如意耳瓶
即將器物的耳做成彎曲的如意形。于清代景德鎮(zhèn)窯瓷器上較為常見。典型器如雍正斗彩如意耳尊、乾隆仿官釉如意耳扁瓶、嘉慶粉彩如意耳瓶等。
綬帶耳
廠官釉綬帶耳葫蘆瓶
即將器物的耳作成細(xì)長彎曲的綬帶式。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鎮(zhèn)窯瓷器上,特別是葫蘆式瓶上最為多見。如永樂、宣德青花扁腹綬帶耳葫蘆瓶,雍正、乾隆茶葉末釉綬帶葫蘆瓶等。
象耳
德化窯白釉象耳弦紋尊
即將器物的耳作成象頭,象鼻作成環(huán)形彎曲,尖端粘附于器壁,有的還于象鼻上套有圓環(huán)。最早見于元代景德鎮(zhèn)窯制品上,如英國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收藏
的元代“至正十一年”銘青花云龍紋象耳瓶。明、清景德鎮(zhèn)窯瓷器上亦多有所見,如正德青花象耳香爐,嘉靖藍(lán)釉象耳瓶、藍(lán)釉地金彩象耳方瓶,萬歷青花象耳瓶,乾隆釉里紅象耳瓶,嘉慶青花象耳尊等。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