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資料顯示,遍布全國,數(shù)量浩大,質(zhì)量上乘的漢代玉器集前代之大成,以其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獨具匠心的技巧和氣韻生動的藝術(shù)風格放射出奪目的光彩。它把中國玉器制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在中國玉雕和美術(shù)史上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位置。
此時的玉器有幾大特點:
(1)喪葬玉盛行;
(2)鏤空技術(shù)得到普遍運用;
(3)曾添了辟邪壓勝的器物;
(4)藝術(shù)手法突出了實物的氣勢和動態(tài);
(5)善于運用游絲刻的碾琢技法;
(6)羽化登仙的西廂和深化故事進入了玉雕畫面;
(7)圓雕藝術(shù)日趨成熟。
《鑲玉鋪首通》西漢中期
長12.4厘米、鋪首寬9.4厘米
河北滿城縣陵山靖王劉勝墓1號墓出土
《鑲玉銅枕》 西漢中期
通長4.1、寬8.1、通高17.6厘米
河北滿城縣陵山靖王劉勝墓1號墓出土
《玉劍飾一套》西漢中期
河北滿城縣陵山靖王劉勝墓1號墓出土
《玉劍珌》西漢中期
長3.8-5.9、寬6-7.2厘米
河北滿城縣陵山靖王劉勝墓1號墓出土
《玉劍首》西漢中期
直徑5.7、高1.2厘米
河北滿城縣陵山靖王劉勝墓1號墓出土
白色溫潤,器中央圓形凸起上飾4朵連續(xù)的卷云紋環(huán)繞菱形網(wǎng)格紋。四周高浮雕、透雕兩只螭虎,大眼獨角,紋絲形尾。
《玉劍格》西漢中期
長9.7、寬2.3厘米
河北滿城縣陵山靖王劉勝墓1號墓出土
《玉帶鉤》西漢中西
長6、厚1.3厘米
河北滿城縣陵山靖王劉勝墓1號墓出土
《玉帶鉤》西漢中西
長5.8、厚1.8厘米
河北滿城縣陵山靖王劉勝墓1號墓出土
《玉帶鉤》西漢中西
長4.2、厚0.6厘米
河北滿城縣陵山靖王劉勝墓1號墓出土
《玉韘形佩》西漢中期
長4.6、寬3.3、厚0.4厘米
1975年湖南省長沙市咸家湖曹(女巽)墓出土
湖南省長沙市博物館藏
玉白色。扁平心形。中部有一圓孔,兩側(cè)飾透雕卷云紋,表面飾陰刻細線卷云紋。
《玉半璧形璜》西漢中期
直徑16.6、厚0.4厘米
1975年湖南省長沙市咸家湖曹(女巽)墓出土
湖南省長沙市博物館藏
玉青色。半圓形,兩面雕琢相同的紋飾。紋飾分為兩部分,呈三數(shù)蒲紋,被磨損僅隱約可見;外為陰刻雙線風紋,突出鳳的頭、爪,一鳳完整,另一鳳僅見尾部,似原器為璧,對剖為璜。
《玉長方形龍馬紋飾》西漢中期
長8.8、寬4.4、厚0.3厘米
1975年湖南省長沙市家湖曹墓出土
湖南省長沙市博物館藏
白玉琢成。共兩件,形制、紋飾相同,均為透雕。紋飾以龍為主紋,周圍飾流云紋。圖案布局嚴謹,形象生動。出土于棺的中部,左右對稱放置。
《玉瑗》西漢中期
直徑13.1、厚0.6厘米
1975年湖南省長沙市咸家湖曹(女巽)墓出土
湖南省長沙市博物館藏
《玉壁》西漢中期
直徑16.8、厚0.5厘米
1975年湖南省長沙市咸家湖曹(女巽)墓出土
湖南省長沙市博物館藏
玉青色。兩面雕琢相同的紋飾。內(nèi)區(qū)為蒲紋;外區(qū)為雙線陰刻三鳳紋,三鳳大小等,形狀相同,突出鳳頭和鳳爪,形象已近圖案化。
《 玉帶鉤 》西漢中期
長6.2厘米
1972年江蘇省銅山縣小龜山漢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玉質(zhì)呈青白色,部分呈橘黃色,溫潤光滑。長條形,鉤首為鴨頭狀。下有長方形鈕。
《玉帶鉤》西漢中期
長4.4厘米
1972年江蘇省銅山縣小龜山漢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玉灰白色泛黃,質(zhì)晶瑩。鉤首雕作獸頭形。鉤身寬短,中有節(jié),尾呈三岔狀。下有橢圓形鈕,造型頗為別致。
《玉觸》西漢中期
長11.8、寬2、厚0.3厘米
1972年江蘇省銅山縣小龜山漢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玉黃色,光滑溫潤。扁平角狀,兩面紋飾相似。寬端陰線淺刻獸頭形,身部飾卷云紋。獸頭處有一小圓孔。
《玉觸》西漢中期
長11.2、寬2.9、厚0.25厘米
1972年江蘇省銅山縣小龜山漢墓出土
南京博物館藏
玉黃色,質(zhì)溫潤。扁平弧形尖角狀,正反面紋飾相同。寬端雕作龍首。身部飾勾連云紋,背脊上有透雕的變形風鳥、螭虎紋。紋飾構(gòu)圖精美,為玉艄中罕見的珍品。
《玉夔龍紋環(huán)》西漢中期
外徑7、內(nèi)徑5厘米
1973年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40號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黃褐色。體扁,鏤雕而成,兩面飾紋相同。夔龍呈環(huán)形,張口露牙,銜其尾。龍身飾竹節(jié)、卷云紋。出土時在墓主人左胸部。
《玉龍首》西漢中期
長10.8厘米
1973年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40號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青褐色。體平,侵空成雙龍合體形。龍張口露齒,上下唇呈鉞形,。出土時在墓主人右手處。
《玉璜》西漢中期
長10.8厘米
1973年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40號墓出土
《玉雙鳳紋壁》西漢中期
長6.7、寬3.6厘米
1973年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40號墓出土
《玉韓》西漢中期
長3.4、寬2、孔徑1.4厘米
1977年山東省巨野縣紅土山漢墓出土
山東省巨野縣文物管理所藏
玉淺黃色。略呈橢圓形,上尖下圓,中有圓孔,一側(cè)有翼。面微鼓,另一面略凹。
《玉馬》西漢中期
長3.1、高1.5厘米
1977年山東省巨野縣紅土山漢墓出土
山東省巨野縣文物管理所藏
玉白色,潤澤光滑。造型生動,后足殘缺。
《玉璧》西漢中期
直徑23.4、孔徑5、厚0.7厘米
1977年山東省巨野縣紅土山漢墓出土
山東省巨野縣文物管理所藏
玉綠色。紋飾分為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為渦紋,外區(qū)飾四組獸面紋。
《玉豬》西漢中期
長12、寬2、高2.6厘米
1977年山東省巨野縣紅土山漢墓出土
山東省巨野縣文物管理所藏
玉白色間淡茶色。兩件。長條形,琢磨光滑,陰線刻,線條簡練,而形象逼真,兩件大小相同。
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糾錯、投稿、入會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qū)東三環(huán)南路19號聯(lián)合國際大廈乙段B610-611號
中國玉文化研究會
中國玉文化研究會是經(jīng)國家有關(guān)部門批準、民政部登記注冊、文化部為主管單位,由全國著名的文博考古單位、相關(guān)教育培訓機構(gòu)、玉文化研究者、玉文化研究組織、玉雕藝術(shù)機構(gòu)、玉器收藏愛好者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的國家一類社會團體。
本團體的宗旨是團結(jié)國內(nèi)外玉文化愛好者、研究者、收藏家、鑒賞家、雕刻家和相關(guān)大專院校、玉文化研究機構(gòu)、玉雕藝術(shù)機構(gòu),開展玉文化研究的相關(guān)工作,為提高玉文化研究水平,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
本團體的業(yè)務(wù)范圍是:進行玉文化學術(shù)研究和學術(shù)交流;組織、舉辦展覽、展示活動;開展玉文化創(chuàng)作及評比表彰,促進玉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普及、推廣玉文化知識,開展玉文化服務(wù)和教育培訓;提供信息服務(wù)、技術(shù)支持、人才引進、交流合作、法律咨詢等服務(wù);做好玉文化宣傳、出版、檔案和專業(yè)網(wǎng)站的建設(shè);承接政府部門委托的相關(guān)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