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大型綜合性博物館,為臺灣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 其中藏有一批精美的紫砂器,部分更是舉世無雙的孤品,堪稱絕世之作。 品相完好絕妙,連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也不及它們,非常罕見! 如果你喜歡玩紫砂壺的話,一定也會喜歡下面這些紫砂珍寶。 清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biāo)募净ɑ芊綁?/span>
通蓋高11.6cm 高6.4cm
口徑6.4cm 底徑7.1 x 7.1cm
宜興胎畫琺瑯五彩四季花卉方壺,壺身周正,壺流、壺鈕及壺把亦作四方。壺身、壺蓋四面,以琺瑯彩繪飾四季花卉,整體炫麗而繽紛。
壺底正中先以白色彩料打底,后書「康熙御制」四字藍料楷書款,或可推測其為康熙皇帝御用的茶器之一。
根據(jù)乾隆三年《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此壺為乾隆皇帝推動一系列為文物配匣的作品中首批入選的「宜興四方畫琺瑯?biāo)募静鑹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span>
清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萬壽長春海棠式壺
高8.7cm 口徑5.7cm
宜興胎畫琺瑯萬壽長春海棠式壺,以四瓣瓜稜為壺身,以繾綣瓜葉為壺蓋,整體頗具像生趣味。
此類作品壺內(nèi)與壺把相對應(yīng)處,可觸摸一道縱向接跡,壺內(nèi)、外底部皆留有一周接痕。
也就是說,該類制品并非以四瓣泥片拼接,而是先以長方形泥片圈圍筒狀置于底片(壺底),修整時再以工具壓印出瓜稜。
其壺腹兩側(cè)以琺瑯彩繪飾桃實、桃花,象征長壽;流嘴二側(cè)則為月季花,象征長春,取「萬壽長春」之吉祥寓意。
清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biāo)募净ɑ苌w碗(5對)
高5.9cm 通蓋高8.4cm
口徑11cm 足徑4.6cm
源自西洋的畫琺瑯,因深受康熙皇帝喜愛,故鉆研發(fā)展成混融中西的宮廷新工藝;壺與蓋碗上裝飾的四季花卉,色澤艷麗、層次分明,傳達出工匠技術(shù)的嫻熟。
碗敞口,帶盤形圈足蓋。碗外壁畫四組四季折枝花卉,有牡丹、月季;牡丹、雛菊;茶花、梅花;菊花等,碗心繪桃紅月季花一朵。
蓋外壁繪月季、蓮花、菊花、梅花等四組四季折枝花卉,蓋內(nèi)外底均飾月季及蓮花一朵。此型蓋碗為宮廷愛用之飲茶用器之一。
壺與碗底以色料題寫“康熙御制”四字款識,也表現(xiàn)出皇帝指揮產(chǎn)造的企圖心。
明
紫砂鈞釉蟠桃水注
最高處10.3cm
此器狀連蒂帶枝葉蟠桃,中空,尖端有小孔為流,另端折枝高起處為注口。全器滿釉,光澤內(nèi)斂,積釉處天藍凝厚,薄處泛黃;釉面現(xiàn)小白點并砂眼多處。
腹部隱約陷下「萬壽齊天」四字。底部有小支釘痕三。此種以動植物天然肖形為題材,制作像生且巧妙實用的文房用品,為明末清初盛行的風(fēng)氣,桃形的水往或筆洗,屢載于文人筆記中。
本器塑形生動,所施天藍釉色屬鈞釉系統(tǒng);雖然金華、景德鎮(zhèn)、廣窯皆盛產(chǎn)仿鈞釉色作品,但此件文具似較近于宜興的制作技法、釉及造形。
清乾隆
紫砂紫金釉套杯
高3.6cm 口徑5.6cm 底徑3.1cm
紫砂紫金釉套杯,由五件大至小可依序套合之小杯相疊成套,俗稱套杯。
以紫砂為胎,外壁施罩紫金釉,杯內(nèi)于燒成后加鑲金屬,整體典雅富麗。
從紫金釉套杯配有專屬之木匣、錦袱,或可推測其為當(dāng)時受到皇帝珍賞之品茗茶器。
清乾隆
「修身理性」款紫砂茶葉末釉琴
長 110.7cm
此作為傳世唯一紫砂胎仿仲尼式琴。通體施鱔魚黃釉并有打磨痕,多處露出胎色。岳山及腹下有窯變藍、紫和月白等各色大小斑點。
琴徽填以白釉,雁足與軫均皆為白玉。龍唇、岳山、軫槽、雁足孔等未施釉,露紫砂胎。龍池內(nèi)以篆書刻「維沙陶瓦,制從鴻蒙。鳶飛魚躍,為歌南風(fēng)」四句詩。
琴首系絲線穗七根,每一絲穗各系一玉珠,琴背鳳沼內(nèi)同樣以篆書刻出「修身理性」四字琴名。傳達出做琴師傅以為琴能陶冶性情,具有教化的功能。
乾隆十一年(1746)皇帝降旨宮廷刻手朱彩在琴首鐫刻乾隆皇帝詠〈宋瓷琴〉御制詩,詩末署「乾隆丙寅秋八月御賞幷題句」紀(jì)年銘(乾隆十一年,1746),并落「乾隆御賞」、「幾暇怡情」兩枚鈐印。
此琴也為之加配「錦囊漆匣」,這是目前所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流傳記錄。
器用宜興紫砂泥地,胎質(zhì)不似瓷泥細膩,顆粒較粗,胎中間有黑、黃細砂點,造成表面凹凸不平,故紋飾釉彩處常見細小氣泡劃破所留棕眼遺痕。
平口,圓碩壺身,平底下接三足,短流,提梁極長,蓋鈕塑黃色奇獸一只。
腹精繪菊花、牡丹與品字形裝飾圖案。壺底書「康熙御制」二行四字黃料楷款,外加框圈一周。有木匣附件一。
宜興胎畫琺瑯?biāo)募净ɑ懿柰?/span>
高5.9cm 通蓋高8.4cm 口徑11cm 足徑4.6cm。
此碗敞口,帶盤形圈足蓋。碗外壁畫四組四季折枝花卉,有牡丹、月季;牡丹、雛菊;茶花、梅花;菊花等,碗心繪桃紅月季花一朵。
蓋外壁繪月季、蓮花、菊花、梅花等四組四季折枝花卉,蓋內(nèi)外底均飾月季及蓮花一朵。此型蓋碗為宮廷愛用之飲茶用器之一。
清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三季三果花茶碗
撇口,深弧壁,圈足。口足間各飾凹棱弦形一周。外壁紫砂胎上未施透明釉,而以琺瑯彩直接描畫花果紋,以果實為主。
有桃實、荔枝、香櫞、枇杷、柿子、石榴、葡萄、茡薺、菱角、櫻桃等。
清
紫砂硯
宜興紫砂胎陶硯。圓形,直壁,三柱狀矮足。硯堂呈圓形平面,于硯面中央鼓起,周繞以墨池。
有堆塑的云龍戲珠跨貼于墨池上。外壁貼飾二鋪首,并模印陽文卷云紋及陰文垂葉紋各一周,線條織細工整。
器背則于硯堂部分中凹下。
清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五彩四季花蓋盅
撇口折沿,深弧壁,矮圈足,如倒置鐘形,拱形蓋帶圈足紐。
碗心畫側(cè)開折枝月季花一朵,外壁褐地上繪飾牡丹、月季、小雛菊等;器蓋蓋面畫月季、菊花、小雛菊、茶花,蓋內(nèi)底則飾俯視盛開的月季一朵。
胎土略粗,為宜興紫砂胎質(zhì)地地,器外全施透明釉。碗底書「康熙御制」二行四字黃料楷款,外加粗細雙方框。
小韻說壺
▼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紫砂器,大部分為清宮紫砂胎琺瑯器,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由宮廷技師首創(chuàng),集中西風(fēng)韻于一身,展現(xiàn)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
院藏康熙宜興紫砂胎琺瑯彩器,內(nèi)面除紋飾繪彩外,胎地均無掛釉,而外壁胎地上有的則薄施透明釉后再彩繪。
愛玩壺的朋友們,如果有機會去臺北故宮游覽,別忘了要一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