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cè),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修建花了90年,發(fā)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而在百年以前,樂山所處嘉定府,同樣經(jīng)歷了諸多風雨,留下了一段段銘記人心的歷史。
嘉定府府境全圖(來自《嘉定府志》)
嘉定府
今日,小九便為大家分享清代四川省嘉定府疆域圖。
建置沿革
嘉定府:清初襲明制,稱嘉定直隸州,屬四川省。領縣六:峨眉、夾江、洪雅、榮、威遠。《康熙會典》卷十九、康熙七年《四川總志》卷四。
康熙六年(1667年)裁威遠并入榮縣。
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威遠縣,仍隸有隸州。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直隸州為府,置附郭樂山縣?!妒雷趯嶄洝肪硪凰木?。
嘉慶十三年(1808年)置峨邊廳來屬。《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四零四。
至清末,終清一世,嘉定府領縣七:樂山(附郭府治,今樂山市區(qū))、峨眉(今樂山市嵋眉山市)、夾江(今樂山市夾江縣)、洪雅(今眉山市洪雅縣)、犍為(今樂山市犍為縣)、榮(今自貢市榮縣)、威遠(今內(nèi)江市威遠縣);廳一:峨邊廳(今樂山市峨邊縣)。
1913年,全國廢府設縣,嘉定府遂廢。
嘉定府故事
嘉定府在康熙、乾隆兩朝,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但其間,在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年,公元1786年)發(fā)生了一次樂山歷史上最大的洪災——“老丙午大水”。該年五月初六,瀘定發(fā)生7.5級地震,摩崗嶺老虎崖崩裂,塞大渡河河道,形成老虎崖堰塞湖。延至五月十六日,老虎崖堰塞湖壩體潰決,二十丈高的湖水一瀉而下,直奔下游諸城鎮(zhèn)而來。清人張邦申在《錦里新編》中載:“沿河溝港,水皆倒射數(shù)十里,至湖北宜昌勢始漸平,舟船遇之,無不立覆。”
洪水洶涌而至,同治《嘉定府志》載:“決自峨眉界來府,崇朝而至,濤頭高數(shù)丈,如山行然?!北绕匠K徽叱?2米?!峨p流縣志》載:洪水迅漂急下,直撲嘉定府城,壅遏岷江,“逆行十里”。
“如山行然”的大水如此壯觀,可謂千年難遇,故有不少好事者在當天早上就跑到古城墻上去看稀奇。咸豐《天全州志》載:“(河水)一日一夜至嘉定府。十六日(當為十七日)辰時,嘉定府東門城上驚觀大水,人眾如堵,頃刻墻崩,落江者不計其數(shù)?!币恍┤丝礋狒[把命都看丟了。
號稱“嘉州八景”之一的麗正門外的兩尊鐵牛(鐵犀)也被洪水沖沒。張瑞《鐵犀記》載:“丙午之災,南城崩塌三百余丈,民屋之在城湮者數(shù)十家。求所謂古跡之奇,八景之一,付之烏有?!薄端拇ㄍㄖ尽芬噍d:“嘉定府城西南沖塌數(shù)百丈,江中舊有鐵牛高丈許,藉以堵水亦沖去?!睆拇?,“鐵牛在江心”就成了樂山的一句俗語。樂山城外原有走馬、半邊二街,連同那幾十戶人家,也在這次大水中全數(shù)沖沒。災害之重,百姓沒齒難忘,專稱“水打嘉定府”。
在峨邊,大渡河也發(fā)生山崩,并也形成了一些堰塞湖。民國《峨邊縣志》載道:“忽大渡河山崩,水溢上流,居民遷避不及沒者千余家。”其后,老虎崖潰壩,上游洪水直下,“至十五日,水勢高至數(shù)十丈,沿河場市如歸化、羅回、沙坪、萬旋等一洗盡凈?!睒飞酱蠖珊友睾訄鲦?zhèn)五渡溪、銅街子、福祿、沙灣等場鎮(zhèn)被洪水沖得一干二凈。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回憶說:“(沙灣)場的北端有一個很大的沙洲叫姚河壩,聽說那是舊沙灣場的廢墟。在一百多年前的‘老丙午’,大渡河漲水把沙灣場沖沒了。后來才移到現(xiàn)在的場所的?!薄袄媳纭本褪乔∥迨荒?。“老丙午大水”“水打嘉定府”便成了樂山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其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丙午六月初十日,灌縣起蛟發(fā)水,……至嘉定,勢極洶涌,諸祠廟及張公橋皆崩塌,城外成巨浸,大艦直泊迎春門內(nèi)。蓋百年未有之災也?!蓖瑸楸缒辏c上次大洪災剛好過了一個甲子,如此天災,豈非咄咄怪事。
樂山、峨眉區(qū)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