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
民國時期成都府區(qū)域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為唐玄宗幸蜀駐蹕之地,升為成都府,建號南京,上元元年(760年)罷京號。治成都縣、蜀縣,乾元元年(758年)改蜀縣為華陽縣。唐設(shè)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駐此。轄境相當(dāng)今四川省成都、新都、郫縣、溫江、雙流等市縣地。
北宋初,仍于成都設(shè)立成都府,為西川路治所。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在成都附近的青城起義,遂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權(quán)。當(dāng)年五月,宋軍攻陷成都,起義失敗,成都府被降為益州。成都府路改為益州路,成都仍為治所。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59年),益州再升格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成都府路,治所照舊。
蒙古入蜀,改成都府為成都路,屬四川行省。
明初,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又改置成都府,屬四川行省。1376年(洪武九年),四川行省改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屬之。治成都縣、華陽縣。明代先后管轄:成都縣、華陽縣、雙流縣、郫縣、溫江縣、新繁縣、新都縣、彭縣、崇寧縣、灌縣、金堂縣、仁壽縣、崇慶州、漢州、簡州、井研縣、資縣、內(nèi)江縣、安縣、蒙陽縣等。成都府(1601年-1726年)
清代仍府治成都、華陽(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區(qū))。下轄:成都(縣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區(qū)西北部)、華陽(縣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區(qū)東南部)、雙流(今四川省雙流縣)、溫江(今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qū))、新繁(縣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qū)新繁鎮(zhèn))、金堂(今四川省金堂縣)、新都(縣治在今四川省新都區(qū))、郫(今四川省成都市郫縣)、灌(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彭(縣治在今四川省彭州市區(qū))、崇寧(縣治在今四川省郫縣唐昌鎮(zhèn))、新津(今四川省新津縣)、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市),共13縣;崇慶(州治在今四川省崇州市區(qū))、簡(州治在今四川省簡陽市區(qū))、漢(州治在今四川省廣漢市區(qū))共3散州。
1913年撤成都府。
民國時期成都市區(qū)圖
近代成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