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注“南京旅游”↑↑↑↑,新鮮資訊天天奉獻(xiàn),在下拉菜單中,還可發(fā)現(xiàn)更多精彩,如“南京攻略”就有最新的《來南京過大年》指南。
走在秦淮境內(nèi),無論是歷史典故,還是詩畫傳奇,你都隨手可得。這一條條蜿蜒的街巷,撐起了秦淮歷史的脈絡(luò)。在街巷上行走的人們,則像新鮮的血液,他們的喜怒哀樂,激活整座城市的生命。
千百年來,老街巷有如靜默的記錄者,見證了無數(shù)的聚散離合?,F(xiàn)在,讓我們按圖索驥,看看秦淮這些“老”地名背后都有什么“大”來頭。
【洪武路】
洪武路是秦淮境內(nèi)的一條南北向街道,南至白下路,過內(nèi)橋接中華路,北至中山東路,接洪武北路。洪武路之名得名于明太祖朱元璋之年號。
洪武路原是南唐皇宮所在地,南端的內(nèi)橋即是就地取名。明清時期,洪武路稱“盧妃巷”、“老王府”、“土街口”,是南京城內(nèi)南北干道之一,向南直通聚寶門,即今天的中華門。盧妃巷之名,來源于明世宗妃盧氏,相傳她就居住于此地。1930年,國民政府將此處定名為洪武路。
【明瓦廊】
明瓦廊位于中山南路西側(cè),南起大香爐,北至石鼓路東口。
明瓦是古代民間蓋房嵌于窗戶或天棚上的一種透明瓦,用半透明的蠣、蚌等物的貝殼,磨成薄片制成。此處在明代時原是經(jīng)營明瓦的場所,故而得名。如今,明瓦廊已經(jīng)成為南京城內(nèi)有名的美食一條街,南北小吃匯聚于此,人聲鼎沸直至深夜。
【利濟(jì)巷】
利濟(jì)巷北至中山東路,南端連科巷,東臨長白街,原名“離子巷”。相傳貢妃擔(dān)心朱元璋加害于兒子朱棣,便將他送出西華門,母子二人在大街上泣別,這泣別之處便被稱為“離子巷”。
明朝時離子巷口母子泣別,百年后,曹雪芹也誕生于這離子巷里的江南織造府內(nèi)。要說離子巷的更名,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留下的“禮物”。當(dāng)年乾隆爺下江南便是入住織造府,史稱“驛宮”。乾隆遷出織造府,改建行殿,“驛宮”便正式改作“行宮”,也就稱為南京百姓口中的“大行宮”。
【楊公井】
楊公井西抵延齡巷,東過太平南路,位于戶部街北側(cè)。相傳清末光緒年間,南京城遭遇大旱,在此駐軍將領(lǐng)楊鏡巖帶領(lǐng)三軍士兵連掘三口大井,解決士兵與老百姓的吃水問題。當(dāng)?shù)匕傩諡榱思o(jì)念楊鏡巖,便在井旁為他立碑,并將此井命名為“楊公井”。
如今,“楊公井”作為地名延續(xù)下來,而路口的那座古籍書店,以及路兩旁郁郁蔥蔥的法桐樹,則成為這里最具特色的標(biāo)志,無論是在書店里閱讀史籍,還是在法桐下散步,都足以喚起人們對歷史的懷想之心。
【戶部街】
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欽定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除了刑部的衙署設(shè)在太平門外,其余五部均位于皇城南端,即今天的御道街之東,從后標(biāo)營起經(jīng)標(biāo)營、藍(lán)旗街,直至光華門內(nèi),由北向南依次為:宗人府、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和工部。戶部衙門在“柳樹灣篤宇鋪”,也就是今天的藍(lán)旗街之標(biāo)營之間。
入清朝后,大學(xué)士兵部尚書洪承疇力主在南京保留戶部、兵部、工部,清廷準(zhǔn)奏。將戶部遷至新址,建立“南京戶部都稅司”,乾隆時又稱“南京戶部公館”,此后附近漸漸形成街市,“戶部街”因此得名。
【程閣老巷】
程閣老巷位于新街口東南,東起洪武路,西至中山南路,因明代閣老程國祥居于此處,故名。
明代末年,農(nóng)民起義風(fēng)起云涌,政府準(zhǔn)備通過增派稅收來滿足激增的軍費需要。程國祥明確反對,并果斷提出暫借“都城賃舍一季租”的辦法,籌集到十三萬兩引資。崇禎皇帝從此事看出程國祥很有才華,便提拔他為東閣大學(xué)士,人稱“閣老”。程國祥一生為官清正,為時人敬重。
【三元巷】
三元巷位于中山南路北段,東起中山南路,西至明瓦廊。
“三元”是科舉時代留下的詞匯,是指在鄉(xiāng)試中取得第一名“解元”、會試中取得第一名“會元”、在殿試考試中取得第一名“狀元”。明朝嘉靖年間,明代抗倭名將尹鳳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連奪頭名,連中“三元”,而尹鳳舊居于此,因而得名。
清末民初,三元巷是南京城南要沖,居民密集。巷內(nèi)有一座豪宅,相傳為一袁姓海關(guān)官員的府邸,宅內(nèi)亭臺樓閣、荷池水榭,假山屏峙、花木茂盛。如今,這座豪宅湮沒在歷史的風(fēng)雨中,再無從尋覓。
【常府街】
位于太平南路東側(cè),東接復(fù)成橋,西臨大楊村、細(xì)柳巷、三十四標(biāo),因明初開平王常遇春府在此而得名。
常府的規(guī)模甚大,僅常府花園中的大小池塘就有九個,號稱“九連塘”。如今楊公井南尚留有“九連塘”這個地名。當(dāng)年常府的牌樓十分壯麗,上刻有各式花卉紋飾,被譽為“花牌樓”。這花牌樓離明朝皇宮不遠(yuǎn),是一處繁華所在,直到上世紀(jì)三十年代擴(kuò)建馬路時花牌樓被拆。
【馬府街】
馬府街南接太平南路,北接白下路。
“馬府街”之名與明代偉大航海家鄭和有關(guān)。當(dāng)年鄭和在南京做留守太監(jiān)時,他的府邸就位于這條街上,大約是現(xiàn)馬府街小學(xué)一帶。由于鄭和原姓“馬”,此處也就被稱為“馬府街”了。
馬府街北側(cè)的鄭和公園,原是鄭和府邸的花園。1953年,此處建立“太平花園”;1983年,園內(nèi)出土第一批鄭和府邸的遺物,為紀(jì)念這位世界航海史上的杰出先驅(qū),園內(nèi)建“鄭和紀(jì)念館”;1985年,為紀(jì)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公園更名為“鄭和公園”并沿用至今。
【釣魚巷】
釣魚巷,曾名“玉壺坊”,位于建康路東段南側(cè),東起內(nèi)秦淮河,西連建康路。明朝時,為開國功臣徐達(dá)東花園(如今的白鷺洲公園)的一部分。
相傳明武宗朱厚照在此看花船、觀燈之時,玉壺掉落此處,因此取名“玉壺坊”。后來武宗又在此釣魚,于是更名為“釣魚巷”。其后,乾隆皇帝也曾到此釣過魚。一個小小的釣魚巷,竟能讓兩位皇帝大駕光臨,實在是其他街巷所不能比的。
【糟坊巷】
糟坊巷位于長樂路中段北側(cè),南起長樂路,北至長生祠。
糟坊,顧名思義,必與酒有關(guān)聯(lián)。南京古代釀制曲酒歷史悠久,尤以佳釀“金陵春”為上品。古代南京因與酒有關(guān)的街巷名就不少,如“糟坊巷”、“白酒坊”等。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百廢待興,他下令舉國上下不得釀酒,可是飲酒又是他的愛好之一。于是,朱元璋下旨召集釀酒名家、釀酒工,在糟坊巷秘密建立酒坊釀制美酒。所釀之酒,以香味滿溢而聞名,據(jù)說方圓百里都能聞到酒香味。酒坊所在之地,被稱為“糟坊巷”,即取其釀酒作坊之義。
【琵琶巷】
琵琶巷位于內(nèi)秦淮河?xùn)|側(cè),也稱“琵琶街”。南起長樂路,北至鈔庫街,緊鄰夫子廟,是明清時代南京最熱鬧的街道之一。
關(guān)于“琵琶巷”之名的來源,說法不一。據(jù)傳,古時琵琶巷鋪有長條石路面,雨過路干,甚為方便。南京人雨天出行時,往往穿著皮革或棉布做成靴一樣的鞋子,鞋、靴底有白鐵釘防滑,踏走在石板上,叮咚作響,如奏琵琶,就有了“琵琶巷”的美稱。
【三七八巷】
位于長樂路中段南側(cè),連接長樂路和馬道街。
20世紀(jì)40年代時,這里是一條百余米長、僅有9個院門的無名小巷,各戶門牌承長樂路門牌編號,按“之一”、“之二”順序排列。1951年,地方政府重新編序長樂路門牌,排到這個無名巷口時應(yīng)為“378”號。巷口處兩戶并列人家爭著要正號門牌,不愿成為“378-1”。僵持不下,排序工作只得暫停。后來,這條無名巷里其他大院的居民急了,因為沒有門牌會造成通訊困難,有戶居民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將378號定位“三七八巷”,巷內(nèi)各大院也可以有自己的門牌號。由此,“三七八巷”之名便誕生了。
【烏衣巷】
位于夫子廟文德橋之南,與鈔庫街、大石壩街相接。據(jù)《至正金陵新志》記載,三國孫吳時為禁軍駐地,由于官兵身著黑色軍衣,人們稱它為“烏衣營”,駐地為“烏衣巷”。
東晉時,王導(dǎo)、謝安兩個世家大族都居住在烏衣巷內(nèi),人稱這些貴族子弟為“烏衣諸郎”。入唐以后,王、謝等貴族均已衰落,劉禹錫對此心生感慨:“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绷攘葦?shù)筆,描繪了烏衣巷自六朝至中唐時的滄桑變化,而“烏衣巷”之名也隨著《烏衣巷》之詩,一同蜚聲海內(nèi)外。如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的烏衣巷,堪稱夫子廟地區(qū)最古老的人文景觀。
圖文轉(zhuǎn)自:秦淮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