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斗爭已經(jīng)進入了關鍵時刻,各種媒體給我們提供了大量關于這次病毒的信息,可是不是專業(yè)的人士對于這些信息會很迷惑,為了解決這類人的疑惑,張醫(yī)生寫了這篇文章,主要從病毒是什么,病毒在我們我們生活中是怎樣一種存在,病毒是怎么出現(xiàn)的,病毒是如何傳播的,我們一般是怎樣對抗病毒這5個方面來為大家介紹有關病毒的知識。今天的文章有很多專業(yè)方面的介紹,可能您閱讀起來會感到吃力,希望您能原諒。
一,病毒是什么
病毒,英語:virus,這個詞來自拉丁語中性詞vīrus,原意是毒藥和其他有毒液體。它是由一個DNA或RNA分子與蛋白質構成,由于細胞結構被視為生命的基本單位,而病毒沒有完整的細胞形態(tài),所以它既不是生物也不是非生物。病毒靠寄生生活的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目前不把它歸于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由于病毒沒有會分裂的細胞,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沒有酶系統(tǒng),相當于人沒有了心肝脾肺腎,所以病毒一旦離開了宿主細胞,就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也不能獨立自我繁殖。它的所有生命活動都必須在宿主細胞中進行,只有當它進入宿主細胞后,它才可以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完成生命活動,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遺傳信息產生和它一樣的新一代病毒。 [1-2]
二,病毒在我們生活中是怎樣一種存在?
我們理解的病毒可能是這樣:
· 而實際的病毒是這樣的:
病毒分為兩種,分別稱為DNA病毒或RNA病毒。絕大多數(shù)病毒為RNA病毒(包括造成我們國內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也是RNA病毒)。雖然病毒的體積比細胞要小的多,但病毒是地球上最豐富的生命實體,沒有之一,其數(shù)量超過所有其他生物體的總和,一茶匙的海水里(約5毫升)含有約5000萬病毒,相當于整個北京加東京的人口總和。所以病毒具有巨大的遺傳多樣性[3]。病毒是在不同物種之間轉移基因的重要自然手段,可增加遺傳多樣性并推動進化。 是地球上未開發(fā)的遺傳多樣性的最大儲存庫之一[4]。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人類的大部分基因都是來源于病毒,所以直到目前為止,人類對自身大量基因的功能都無法解釋。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病毒存在,就不會進化出我們人類,也不會有生物的多樣性。
三,病毒怎么來的呢?
目前還沒有一個能讓所有人都信服的結論,但是有三種假說。
第一種可能是病毒原本也是細胞,是寄生于大細胞的小細胞。隨著時間的流逝,寄生生活不需要的結構逐漸退化,不需要的基因逐漸淘汰,最后病毒失去了細胞的結構,變成了只是攜帶遺傳所需物質的基本生命結構。
第二種可能是有些病毒原本是細胞內的一段基因,在進化過程中,這些基因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從較大生物體基因“逃脫”,這些逃脫的DNA或RNA逐步進化成為現(xiàn)在的病毒。
第三種可能是病毒原本就是細胞內的一部分,它是從蛋白質和核酸的復雜分子進化而來的,并且已經(jīng)依賴細胞生命數(shù)十億年,逐步進化成今天的樣子。
四,病毒是如何傳播的
由于過著寄生生活,病毒會感染所有類型的細胞生命,包括動物,植物, 細菌和真菌。由病毒引起的常見人類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流感, 水痘和唇皰疹。 狂犬病, 埃博拉病毒病, 艾滋病, 禽流感和非典等許多嚴重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病毒在身體內產生疾病的機制是不同的,這主要取決于病毒種類。如果病毒導致足夠多的細胞死亡,整個人體將開始遭受這種影響,人體便開始表現(xiàn)出各種癥狀。
病毒的傳播有兩種方式,可以是垂直傳播,即從母嬰傳播,也可以是水平傳播,即人與人傳播。垂直傳播的例子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如果母親患有上述疾病,那么嬰兒出生時就已經(jīng)感染了這種病毒。橫向傳播是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最常見機制。 在以下情況下可能發(fā)生傳播:在性活動期間交換體液,例如艾滋病毒; 通過污染的輸血或共用針頭(例如丙型肝炎)來交換血液; 經(jīng)口交換唾液,攝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吸入含有病毒粒子的空氣,例如流感病毒; 昆蟲傳播,例如登革熱。 病毒感染的傳播速度或速度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人口密度,易感個體的數(shù)量(即那些沒有免疫力的個體),醫(yī)療保健的質量和天氣等。
盡管病毒會破壞人體的健康,導致疾病,但它們在人體內某段時間可能相對無害地存在,這被稱為潛伏期,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病毒便開始發(fā)病。有些病毒會導致終身或慢性感染,盡管宿主具有防御機制,但病毒仍在體內繼續(xù)復制。例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感染的人被稱為攜帶者,他們成為病毒的儲存庫,通過一些媒介再傳染給其他人。如果在某一地區(qū)攜帶者的數(shù)量特別高,該病就會被稱為地方病。
五,我們是如何對抗病毒的
病毒結構簡單,極容易發(fā)生變異,所以抗病毒是極為困難的事情。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目前科學家利用病毒的特性,在病毒傳播期間通常會采取三種辦法,第一:管控傳染源,對于已經(jīng)患病的病人,我們給他們限制在一個特定的區(qū)域治療和生活,直到他們痊愈,不能再傳染給其他人;第二:切斷傳播途徑,在當前疫情下,號召人們戴口罩,減少外出活動,勤洗手等措施就是出于這個目的;第三:保護易感人群,就是要保護哪些沒有患病卻容易感染的人群,我們現(xiàn)在延長假期,推遲開學也是出于這個原因。這三種辦法是目前全世界公認的對抗流行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醫(yī)學上還有其他對抗病毒性疾病的方法,主是提供免疫力的疫苗接種和選擇性干擾病毒復制的抗病毒藥物。
疫苗是預防病毒感染的最廉價而且有效方法。早在發(fā)現(xiàn)病毒存在之前,人類就已使用疫苗來預防病毒感染。如今疫苗的使用已導致與脊髓灰質炎,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等病毒感染相關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急劇下降。天花感染已被根除。目前疫苗可預防人類超過13種病毒的感染。
抗病毒藥物目前只對臨床上少數(shù)病毒有效,隨著基因技術的進展和人工智能的大量應用,相信不久的將來,人類一定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總的來說,病毒是一種神奇的存在,目前我們對病毒的理解還是起步階段,面對病毒給我們帶來的困擾,我們已經(jīng)有了很多武器對抗它,張醫(yī)生相信,人類對病毒戰(zhàn)爭終究會勝利,面對目前的疫情,大家不需要過度恐慌,只要按照上級的要求去做,相信我們不久之后一定會戰(zhàn)勝這次疫情。